——記東北抗聯十四年歷史的親歷者"/>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春華
(中共哈爾濱市委史志研究室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1)
(作者系中共哈爾濱市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
2015 年,為了進一步搜集資料,有幸結識了東北抗聯老戰士李敏。到2018 年老人去世前的三年時間里,在哈爾濱市南崗區鞍山街23 號她的住所共進行了4 次訪談,讓我對她的身世和經歷有了深刻了解,更為她作為一名東北抗聯的老戰士,投身抗戰的事跡而感動和敬佩。
李敏,女,朝鮮族,祖籍朝鮮黃海北道鳳山郡(今銀波郡)。1924 年11 月生于黑龍江省蘿北縣梧桐河村河東屯,原名李小鳳,曾用名李明順。家境貧寒。
1931 年在松東模范小學校讀書時加入列寧主義兒童團。1936 年冬,由東北抗日聯軍著名將領馮仲云同志接收,正式加入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四師三團,安排在被服廠工作,此后隨部隊轉戰于深山密林中,艱苦備嘗。1937 年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 年被派往蘇聯學習醫療和無線電專業技術,1942 年8 月被編入蘇聯遠東紅旗軍獨立步兵第八十八旅(東北抗聯教導旅),成為由蘇聯嚴格培訓出的我國第一代女傘兵。回國前,改名為李敏。1945 年8 月,隨蘇聯紅軍進入東北后,參加綏化建政、建軍、婦女群眾工作。后任哈爾濱第一工具廠黨委書記、道外區委書記、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黑龍江省第五、六屆政協副主席。曾當選為省第一屆黨代會代表、四屆省委候補委員、五屆省委委員,黑龍江省三、四屆總工會副主席,全總九屆代表,是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 年被蘿北縣委、縣政府授予“建縣百年功臣”榮譽稱號,2010 年獲哈爾濱市“百年風采女性”榮譽稱號。1995 年,俄羅斯政府授予李敏“朱可夫勛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 周年紀念章。
李敏的父親李石遠(原名李命進)因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在20 世紀20 年代初流亡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后,在抗聯六軍一師任后勤處長,1938 年犧牲。母親崔仙曼1933 年病逝。姐姐李鳳女、弟弟李學鳳,幼年夭折。哥哥李允鳳,又名李云峰,1918 年出生,在抗聯六軍一師六團任政治部主任。據李敏講述,他和哥哥不在一個部隊,見面很難。但1940 年李敏被派往蘇聯學習,卻巧遇他的哥哥。那時李云峰是蘇聯偵察員,以位于道里地段街上的一個洋服店為掩護搜集日本關東軍的情報,經常被派回中國,1942 年失蹤。據蘇聯情報機關透露,日本關東軍將抓到的蘇聯諜報人員用兩種方式處死,一是在哈爾濱太平區有一家水泥廠,他們把這些人扔到巨大的攪拌機里,二是送到平房的731細菌部隊作細菌試驗,但是都不登記名字。著名抗聯將領張壽篯(李兆麟)將李云峰犧牲的消息告訴李敏時也說不知道她的哥哥在哪里。此后多年李敏一直抱著“哥哥還能回來”的幻想,直到1988 年收到組織為哥哥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明書”。雖然李敏無法知道哥哥的下落,但她對哥哥的思念直到晚年也不曾減弱。2012 年在她出版的回憶錄《風雪征程》中,以《我失去了最后一個親人》為題專門記述了這段經歷。
1993 年李敏離休后,把研究東北抗聯歷史,傳播東北抗聯精神作為一種情懷和追求。
從她給我的資料中發現這樣一段文字: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在東北地區出現了一股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抗日力量——東北抗日聯軍。從1931年到1945 年的十四年里,東北抗日聯軍在白山黑水間,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與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從最多時的3 萬多人戰斗到最后只剩千余人。據統計東北抗日聯軍軍以上的干部犧牲了30 余名,師以上干部犧牲了一百余名,而犧牲的戰士是無法用數字來統計的。據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研究會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約10 余萬次。據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推算:14 年間,被東北抗日聯軍斃、傷、俘的日軍達18 萬人。
李敏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就開始了,歷經十四年。籠統的概括為抗戰八年,很不準確。如果抗戰始于1937 年,就是把東北民眾從1931 年九一八開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進行了六年抗日斗爭的地位抹殺了,應該正本清源。
在抗聯隊伍中,李敏當時是年紀最小的女兵,參加過無數次慘烈的戰斗,多次和死亡擦肩而過。眼看著戰友們拋頭顱灑熱血,一個個倒下,但活下來的仍無所畏懼堅持抗戰。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傳揚出去,就成了她心里最重要的使命。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將十四年抗戰寫入教科書是李敏有生之年要完成的兩個重要任務。為此,她把整個退休時光全部用在了為兩個目標的實現奔走呼號上。
為了引起社會各界對東北抗聯歷史的關注,2002 年8 月15 日,已經78 歲的李敏號召成立了由40 名抗聯老戰士和抗聯、烈士子女組成的抗聯精神宣傳隊。隊員中有著名抗日將領趙尚志的侄女趙戰利,陳雷、李敏的兒媳王亦男,王明貴的兒子王小江等人。李敏確定抗聯精神宣傳隊的宗旨是:通過學習抗聯歷史,唱抗聯歌曲,發掘和書寫抗聯歷史,描畫抗聯歷史,講述抗聯歷史,把抗聯戰士用汗水、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光輝歷史和“勇赴國難的愛國精神,前赴后繼的戰斗精神,勇于獻身的犧牲精神,團結御侮的國際精神”傳給今人。每逢清明節,由東北抗聯老戰士、抗聯后代和熱心市民組成的東北抗聯精神宣傳隊,都會到兆麟公園李兆麟將軍墓前,在道外區長青公園的東北抗日暨愛國自衛戰爭烈士紀念塔前,在靖宇公園的楊靖宇塑像前,一曼公園的趙一曼塑像前,在清濱公園的金劍嘯烈士塑像前,在尚志公園的趙尚志塑像前以及蘇軍解放東北紀念碑前,舉行紀念活動。李敏還帶領大家重走抗聯路,尋找抗聯遺址和烈士殉難地,宣傳、重訪、考證、書寫抗聯歷史。2006 年2 月,李敏率領宣傳隊回訪了當年抗日殺敵重要戰場和后方根據地、北滿臨時省委誕生地、東北抗聯總司令部和抗聯六軍誕生地、東北抗聯培訓軍政干部基地、蘇聯與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聯系的紅色國際通道等地。參觀了烏馬河“鍋盔頂”中共北滿省委遺址、上甘嶺“老錢柜”戰斗遺址和溪水的“將軍亭”、抗聯五營倉庫。2011年1 月12 日, 88 歲高齡的李敏和抗聯后代王小江等抗聯老戰士、抗聯老戰士后代走進武警黑龍江總隊第三支隊新訓大隊,演出了介紹抗聯歷史、自編自演的歌舞節目,使年輕的戰士們近距離接觸東北抗聯14 年艱苦抗日歷程,深受鼓舞。
李敏還把自己的家變成了宣傳抗聯歷史的陣地。在李敏住的四合院里,到處豎著很多石碑,雕刻著與抗聯有關的故事,在室內幾乎每個屋子里都懸掛著大大小小的紙板,上面有抗聯歌曲、抗聯各軍領導的照片、事跡,國家領導有關抗聯的講話等等。她把家里能利用的地方都用上了。到她家來的人絡繹不絕,有媒體的,有抗聯的后代,我這個搜集資料的也加入了進來。每每有人到家來,她做的第一件事是穿好軍裝,帶領來者參觀,并以飽滿的熱情親自講解,還給參觀的人唱抗聯歌曲,聲音優美,鏗鏘有力,誰也不會相信這是一位90 歲高齡的老人。
為了將抗聯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史寫進教科書,作為省政協委員,她不停地寫提案、寫建議,甚至給總書記寫信。從20 世紀80、90 年代開始,李敏開始呼吁將“東北抗聯十四年歷史”寫進教科書,還參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當時提案得到了省領導的支持,也受到了很多研究東北抗聯歷史專家、學者們的支持。1995 年、2002 年、2011 年李敏通過省政協三次將《關于抗聯十四年應載入中國抗戰史》的文字材料呈報給全國政協。2002 年,胡錦濤總書記到黑龍江省視察,還專門到李敏家中慰問、看望李敏,李敏特意把東北抗聯十四年抗戰的歷史資料和《東北抗聯歌曲選》宣傳材料呈遞胡錦濤轉交給有關部門供參考。
2005 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1931 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這讓李敏非常振奮。
2009 年11 月,李敏向全國政協報送了《關于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十四年的歷史納入大中小學教材》的提案,全國政協將其作為十三屆三次會議第3223 號提案轉給了教育部,教育部對政協提案做了答復“轉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咨詢委員會及教材編寫單位,請他們在即將啟動的教材修訂中予以關注”。在2015 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洪袁舒再次代表李敏提出了“關于盡快將我國十四年抗戰歷史寫入中小學教材的建議”。2016 年6 月,教育部向洪袁舒委員作了回復,表示將會對教材修改工作進行全面部署。2017 年1 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并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戰”的概念。2 月27 日中小學生拿到新教材,十四年抗戰寫進教科書。
2015 年8 月23 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侵華戰爭開端》的文章。9月3 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指出: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 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聽到這個講話,李敏老人無比激動,徹夜不眠。因為在她和一批抗聯老人的不懈努力下,將抗聯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史載入抗戰史。
李敏老人的兩個愿望終于實現了。
2017 年李敏老人了卻了心頭最大的夙愿。多年來,她尋找烈士遺骸、組建抗聯精神宣傳隊、寫書、籌建抗聯紀念館,現在她終于可以告慰烈士們的英靈了。而就在大家都以為她可以歇一歇的時候,她又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新的目標,要把抗聯烈士們的名字、事跡刻成石碑,因為在她心里,只有石碑能夠歷經風雨、不怕侵蝕,她希望先烈們的精神也像石碑一樣能夠風雨不侵、經久流傳。但是時間老人這次沒有再給她實現新目標的機會,2018 年7 月21日她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葬禮當天,很多人如我一樣排著長隊等著看她最后一眼,送她最后一程。抗聯精神宣傳隊在天河園廣場上一刻不停地演唱著抗聯歌曲,為她送行。沒有悲傷,只有悲壯。
2015 年8 月,我第一次走進李敏的家。我深刻地感受到有執著的信念的人是強大的。她建議在教科書中將八年抗戰修改為十四年抗戰,將中國——這個二戰東方主戰場的抗戰時間定格為十四年。如果說她十幾歲參加抗聯,是抗聯中最小的女兵,經歷血雨腥風,是個勇敢的戰士,那么耄耋之年她仍然是一個戰士,帶著病痛她不停地沖鋒,直到取得最后的勝利。這樣的老人,受人敬重!
90 多歲了,有人請她去作報告,她欣然前往,沒有任何要求。去工廠、去學校、去軍營,一遍遍吟唱抗聯歌曲、講述抗聯故事。重訪山上的抗聯遺址時她不讓任何人照顧,堅持自己走上去。我向她索要回憶錄,她不僅不拒絕,還為我簽名,贈我用于宣傳的抗聯娃娃。為了千千萬萬犧牲的抗聯戰士,其中也包括她的父親和哥哥,她飽含情感、不知疲倦地將抗聯精神傳播下去,這樣的老人,令人 敬佩!
李敏離休后,把自己大部分離休金用在了宣傳抗聯精神的活動上,自己始終過著簡樸的生活,吃著粗茶淡飯,穿著普通衣服。一次我去看她,想請她出去吃點飯,她堅決反對。說現在的生活多好,吃得飽,穿得暖。我看到,晚餐就是一碗稀粥、幾塊咸菜。她室內的陳設也再簡單不過了,木頭桌椅都是老式的舊家具。她給我展示自己保存的抗聯時期用過的靰鞡草鞋和存水用的牛腎時,我發現褲腳露出的線褲已經很舊了。這樣的老人,讓人感動。
在共和國的史冊上應該有她的名字,她應該被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