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人人皆可創新,人人皆能創新,即便在“小”崗位上,也能走出既有技藝又有創造力的“大”工匠。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擊”武漢。我們企業距武漢僅70多公里,也是疫情防控的重點區域。根據上級關于抗疫保產的工作要求,為支持地方抗疫,企業必須保持持續生產。
疫情之下,物料運輸受限,人員到崗困難,生產面臨嚴峻考驗,電解生產更處在極度困難的境地,一些重要的進口易損備件面臨著斷貨。當時,很多職工非常擔心電解的生產能否持續,因為電解一旦停產,將會導致企業的全面停頓,這將對職工抗疫的信心和斗志,甚至職工家屬隊伍的穩定都產生嚴重影響。
面對重重困難和壓力,我們的生產不僅沒有停,陰極銅產量、質量等關鍵指標反而再攀新高。這些優異成績的背后,日常的創新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的易損備件都完成了進口備件國產化的創新攻關,使我們成功抵御了疫情帶來的極端困難,沒有發生因為備件缺失而導致機組停產的狀況。
在歷經疫情的考驗之后,我更加堅定了創新的決心。我們產業工人投身技術創新,可以為企業發掘效益、創造價值。當企業面對困難時,我們的創新成果還能成為企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支撐。
2009年,我畢業后進入大冶有色冶煉廠電解車間,跟著老師傅學習電解精煉?!耙删鸵珊茫 崩蠋煾禈闼氐脑捝钌钣≡诹宋业男睦?。休息時,我經常會跑到車間轉轉,琢磨設備的構造,思考生產中的難題。
洗滌機組殘極沖洗是一道重要工序,由于陽極泥比重大、黏度大,其中還混有大量的碎銅屑,沖洗時很容易堆積堵塞在排水口,造成抽水泵卡死。維修工人每周要拆卸維修三四次,大家都苦不堪言,我心里就總惦記著這事兒。
有一次,我看到別人在河里用網撈魚,網中的淤泥等雜物在水流的沖洗下,最后只在網底留下了很少的過濾不掉的雜物。我頓時靈光一現:能不能做一個網兜式的下水管呢?說干就干,我在下水管底部做了一個小于管徑的不銹鋼框架,里面鋪設上管狀過濾篩筒。
這個篩筒裝置雖然簡單,但成功解決了陽極泥堵塞這個“頑疾”,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過濾的篩筒兩三年才用換一次。同事們都說,小創新解決了大問題。那次嘗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創新的力量,從此一頭扎進創新里。
2014年5月,以我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了。擔任工作室帶頭人之后,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讓更多的人懂創新、會創新,一起積極參與到創新攻關中來。為此,我發揮工作室的平臺陣地作用,開展“每周一題、每月一考、每季一賽”崗位練兵活動,引導車間職工掌握新技術、新技能、新理念。我還以“頭腦風暴”的形式,發動車間一線職工收集崗位上遇到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方案。
針對陰極銅生產過程中電流效率偏低的問題,工作室成員提出并實施“使用拖表零短路交接”方案,大幅降低了電解過程中短路的漏檢率,電流效率由92%提高到98.5%,提升了車間關鍵經濟指標。大家通過實踐摸索出的“3改2優化操作法”,使作業人員由原來的62人減少到38人,A級銅合格率從98%提高到99.5%,分別在上海金屬交易所和倫敦金屬交易所一次性成功注冊。
幾年來,創新工作室建設成為創新項目的“孵化器”、成果應用的“轉化器”、全員創新的“推進器”,其中16項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還擁有先進操作法1項,創造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5000余萬元。
從管理創新、思維創新、流程創新、產品創新到營銷創新,創新成為當下最熱門的主題。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人人皆可創新,人人皆能創新。作為生產車間一線的員工們,同樣要在各自的崗位中不斷創新,提高加工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在“小”崗位上,也能走出既有技藝又有創造力的“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