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朱邪
任廷浬:沿河自治縣貧困發生率從28.27%下降到3.3%。
目前,全縣“兩不愁三保障”和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實現100%的村通水泥路、30戶以上村民組通硬化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和群眾入住工作,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
當前,全縣正緊緊圍繞6月底前全面達到脫貧條件要求,全面查漏補缺,確保脫貧質量。全力推進產業扶貧帶動群眾增收,確保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任廷浬:第一,嚴格落實掛牌督戰。一是優化作戰體系。進一步完善三級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體系,從源頭上杜絕多頭指揮、多重安排現象,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有力推進。二是改進督戰作戰方式。全力配合省掛牌督戰沿河脫貧攻堅指揮部,優化整合省、市、縣三級督戰工作力量,實行包點督戰負責制,具體督戰到村、到戶、到人,實現22個鄉鎮(街道)、432個有貧困人口的村(社區)和1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督戰全覆蓋。三是全面查漏補缺。各村(居)逐戶核查,建立正面清單和問題清單,針對問題清單,制定整改措施,細化督戰措施、明確督戰時限、落實督戰領導,實行督戰整改問題“一日一研判”“一周一調度”“半月一通報”,強力推進整改銷號,著力補齊短板弱項,做到不留盲區、不留死角。
第二,緊抓產業就業扶貧。一是聚力產業發展。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和“六個轉變”工作要求,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發展好生態茶葉、生態果蔬、生態畜牧、生態中藥材四大生態產業基礎上,按照長短結合發展原則,集中力量、集中要素發展辣椒、食用菌(黑木耳)、生態雞、生豬養殖等短平快扶貧產業,將其納入掛牌督戰重點內容,同時搶抓銅仁市9個區(縣)和銅仁高新區、大龍開發區(簡稱“9+2”)結對幫扶沿河縣產業發展機遇,擴大產業覆蓋。二是筑牢利益聯結機制。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健全企業、合作社與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增收脫貧,努力避免一發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強化產銷對接,辣椒、食用菌(黑木耳)、生態雞、生豬養殖等4個產業,實行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嚴格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確保生產的農產品賣得出去、賣出好價錢。三是聚焦農民務工就業。逐戶了解群眾就業情況和就業意向,做好技能培訓,加大企業引進力度,組織參與通村通戶路施工、產業項目建設,建好扶貧車間,深入挖掘加工車間等用工潛力,開發一批公益性崗位,組織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和銅仁市“9+2”幫扶協作機遇,有序組織勞務輸出,助力農民工增收脫貧,同時確保實現搬遷群眾一戶至少一人就業目標。
第三,嚴管厚愛激發擔當作為。圍繞注重業務培訓、注重日常監管、注重關懷激勵,定期分析研判村級指揮部工作隊員的表現情況,實行實績備案,提拔任用優先考慮脫貧攻堅一線表現突出的干部,進一步激發干部干事創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