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雪嬌
近年來,涉疆話題一直是國際輿論場上的熱門議題。去年年底,一些海外政治勢力通過國外社交媒體“大V”賬號(粉絲超百萬)發布所謂“尋人貼”,聲稱找尋在新疆失蹤的親友,妄圖抹黑我國新疆政策;一些非政府組織、媒體及學者在社交平臺上推波助瀾,炒作相關話題。
進入2020年,恰逢美國大選之年,美國政客更是頻頻“打中國牌”以轉移國內矛盾,其中包括多次以新疆人權問題干涉我國內政。例如,今年6月,美方罔顧國際社會主流民意,執意通過“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7月中旬,美國再以人權問題為由制裁11家中國企業。西方媒體亦跟風報道炒作,質疑我國的民族政策與做法。面對西方輿論“一邊倒”的質疑聲音,客觀真實地展現一個立體、多元化的新疆是國家外宣媒體刻不容緩的責任。
中國國際電視臺(以下簡稱CGTN)自2019年12月底始,派出多組記者分赴烏魯木齊、吐魯番、阿克蘇、喀什和和田,實地探訪所謂“失聯”人員及其家人,走訪教培中心并采訪結業學員,拍攝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調研穆斯林墓地情況,并報道新疆的“產業扶貧”,用事實有力駁斥西方不實言論。具體的“反擊”報道可總結如下:
單刀直入回擊“尋人貼”。去年底,CGTN記者在新疆多地實地采訪,制作系列報道,揭穿海外反華人士編造親友失蹤的謠言。先后播發《探訪新疆“被失蹤”人員》《探訪新疆職業技能教培中心學員的新生活》《阿克蘇夫婦被上“尋人貼”》,《新疆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帶給我的變化》《教培中心帶我當上導游》等報道。
發布原創評論短視頻。CGTN 自去年底陸續發布3期原創評論短視頻:《CGTN王冠新疆探訪:回擊西方炒作新疆“集中營”四大謊言》《CGTN王冠新疆探訪:揭秘西方“恐怖”偏見》《CGTN王冠新疆探訪:你可能不知道的新疆》。記者用事實和數據說話,駁斥了西方媒體報道全球恐怖襲擊上的雙重標準和對中國新疆政策的荒謬指責。
針對性反擊外媒報道。針對《紐約時報》日前所謂“父母被教培,新疆近50萬兒童被迫就讀寄宿制學校、學習漢語和對黨效忠”的報道,CGTN自去年底起,陸續播發《新疆(阿克蘇)寄宿制學校》《走進喀什寄宿制學校》《探訪新疆和田寄宿學校》等報道,揭示辦寄宿制學校的根本目的是為解決農村家庭、尤其是偏遠地區孩子教育問題。針對CNN、法新社等造謠“中國摧毀穆斯林墓地”,今年年初,CGTN記者在阿克蘇、和田兩地探訪發回調查性報道《西方造謠中國毀穆斯林墳墓 CGTN記者實證回懟》《回應美國關于新疆公墓的虛假報道》,抨擊西方媒體虛假報道、無端猜疑和刻意抹黑。
及時報道新疆自治區多場發布會。1月初,CGTN記者報道新疆自治區在烏魯木齊召開的第一次例行新聞發布會,及時發布重要信息。CGTN新媒體及時播發發布會上回答的全部9個敏感問題,并配發評論文章《誹謗是西方報道新疆的新常態》,指出西方屢屢炒作新疆人權問題,誹謗已成為西方對新疆報道的常態。此后的發布會,CGTN記者均在現場連線并制作新聞成片回應外媒的不實報道。
借用“外嘴”質疑和抨擊美國“研究”成果可疑。位于華盛頓的獨立調查媒體“灰色空間”指責美國眾議院通過新疆人權政策法案的依據為兩份非常可疑的“研究”。CGTN新媒體借力該報道,在國內外社交平臺發布快評《美國涉疆信息的“旋轉門”》,指出美國在涉疆方面的信息就如政府里的旋轉門一樣,以自己資助的媒體和組織公布的數據來攻擊中國的新疆政策。CGTN《環球瞭望》等重點節目連續多日設計特別板塊,揭露西方媒體抹黑我國新疆政策的本質。節目還連線“灰色空間”主筆者Ajit Singh本人,闡述其文章中的重要觀點,回應輿論。
系列自采報道展現新疆經濟和民生發展。此外,CGTN還陸續播發記者自采報道《喀什社工助力家庭重建》《異地搬遷助力少數民族家庭脫貧》《新疆柯坪縣5.6萬群眾喝上了“放心水”》《一帶一路促進新疆產業轉型》《新疆手風琴收藏者與民族團結》《去極端化給中國維吾爾族人民提供了更多選擇》等,多方面展現新疆在中央政策支持下,民生改善、民族團結的景象。
先后推出三部重磅反恐紀錄片。
2019年12月5日和7日,CGTN先后播出了兩部以新疆反恐為主題的紀錄片《中國新疆,反恐前沿》和《幕后黑手——“東伊運”與新疆反恐》,以罕見的“大尺度”披露了新疆反恐三十年中的嚴峻形勢與深層原因;時隔半年,CGTN于今年6月再次重磅推出第三部反恐紀錄片《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
截至2020年年初,CGTN電視端和新媒體共發布記者在新疆的自采報道100多條,獲得全球閱讀量2166萬,獨立用戶訪問量1556萬,總互動10.9萬,視頻觀看量1460萬。其中,王冠的評論短視頻分別被新加坡的海峽時報、聯合早報以及歐美國家媒體轉載,被中國駐多國大使館轉發點贊;還有多名“大V”如美國政治評論員Sameera Khan轉發視頻并點贊。視頻還“出口轉內銷”,被央視網、鳳凰網、環球網、觀察者、參考消息、北京日報等國內媒體廣泛轉載,并登上微博熱搜前十。王冠視頻中批評的美國政客Adrian Zenz轉發視頻并與王冠互動,一方面承認其評估新疆數據有局限,另一方面仍然繼續攻擊中國。更有美國知名作家、記者Bill Biship截圖發布視頻中的王冠形象,叫囂呼吁美國政府制裁中國的新聞工作者。
此外,CGTN新媒體去年底發布的《CGTN獨家:探秘新疆教培中心》,展示了學員全部結業后教培中心的內部真實畫面。發布后一個小時,便在海外谷歌搜索引擎網站上登上熱搜第一名。《屢遭外媒詆毀的新疆棉花產業究竟如何?CGTN帶你走進新疆“中國棉城”》獲得谷歌搜索新聞板塊首頁推薦。
值得一提的是,《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紀錄片6月19日在CGTN官網及移動客戶端全網首發推出,同時在 CGTN各海外社交平臺賬號(YouTube、Twitter、Facebook)全網推送。在推特平臺上,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中國駐荷蘭大使徐宏等賬號均參與互動轉發。該片一經播發,多達27個國家和地區的475家主流外媒轉發了CGTN官網相關內容,瀏覽量達1.55億。不到一周,全網閱讀量超5.17億;以G7和G20國家為代表的海外網友正面支持率超過75%,有力對沖西方媒體對新疆報道的雙重標準及話語霸權。網友紛紛稱贊“中國政府反恐工作成效”,譴責“美國及部分西方媒體污名化中國及雙標行徑”“呼吁全世界攜手共同打擊恐怖主義”。
國際傳播的鴻溝一定程度上源于中西方意識形態差異。交流是一個政治和歷史問題,它需要建立必要的條件,使個體能夠互相認可。互相認可就是既要克服彼此的差異,又要尊重彼此的差異。美國傳播學者彼得斯認為,交流的問題不應該是:我們能夠交流嗎?而是應該問:我們能夠相互愛護,能夠公正而寬厚地彼此對待嗎?去年12月,CGTN連續播出兩部新疆反恐紀錄片,在國內的總播放量超過10億,無數網友為之震撼,但西方主流媒體卻在兩部重磅紀錄片面前,默契地選擇集體性失語。YouTube平臺還對紀錄片先“限流”后“下架”。
即便如此,CGTN依然遵循新聞的專業化操作,主動設置議程,并努力影響國際輿論。我們可以不求國際傳播達到與西方“心連心”的共鳴效果,但依然可以追求“手牽手”的共識。第三部反恐紀錄片《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播發后引發海外媒體高度關注,受到了美國、英國、德國、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瑞士、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多達27個國家和地區的475家主流外媒轉發。
在有關國際事務的報道中,過去我們經常多做少說,有些事情甚至不報道。不過,在當今國際傳播的格局中,差異與誤解無時不在,倘若不積極主動發聲,則更會加劇“西強我弱”的不利輿論局面。
通過本次涉疆“反擊”報道,可以看出外媒的炒作“套路”依然是:沒有確鑿來源依據,刻意扭曲甚至編造事實,選擇性地斷章取義,并充滿雙重標準和話語霸權。面對現狀,中國媒體應積極主動發聲,甚至“針鋒相對”,駁斥外界不實指控。這種“針鋒相對”還表現在放大國際上利我觀點,聚焦中國反恐的合理性,從民族、宗教、歷史等角度解讀新疆問題。
在國際傳播實踐中,報道新聞事實需要避免個人觀點,但完全沒有觀點的節目沒有受眾,評論節目往往代表著媒體的“靈魂”。關于評論節目,“今日俄羅斯”一直堅持“另一種聲音”的定位,追求立意深刻和觀點獨到,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其談話節目大都話題大膽、評論深入、辯論激烈而頗具獨到之處。在很多重要國際問題上,全球觀眾也都能從“今日俄羅斯”獲取與西方主流媒體不同的觀點。
此次CGTN涉疆“反擊”報道則是新聞事實與觀點評論節目的有效結合。記者實地探訪“失聯”人員家庭,走訪教培中心、寄宿制學校,調研穆斯林墓地情況,并從經濟、貿易、扶貧、教育和民族融合等多個維度報道真實的新疆。與此同時,CGTN《環球瞭望》等重點節目設計特別板塊,揭露西方媒體抹黑我國新疆政策的本質。《視點》節目《頭條直擊》板塊特別聚焦新疆教育就業真實情況,有力回擊《紐約時報》和《外交政策》抹黑中國人權和教培中心的不實指責。此外,還積極梳理美國近年來的人權報告,展現美國人權在一些重要方面繼續呈惡化趨勢,用數據和事實加強評論批駁。
西方文化注重邏輯理性、重思辨,若能在國際傳播中多借鑒西方人的思考方式,傳播效果或更好。例如本次涉疆報道,王冠的觀察式報道融入事實、數據,有獨立的分析,有理有節批駁西方論點,容易引發觀點爭鳴。其三期系列成片在海內外平臺傳播效果甚好,發布兩周內即在CGTN新媒體平臺獲得全球閱讀量927萬,獨立用戶訪問量738萬,總互動4.9萬,視頻觀看量1067萬。
曾有學者表達過類似觀點,認為媒體需處理好“講道理”與“講故事”的關系:要學會用世界的語言講中國的故事,也要學會用中國的語言講世界的故事;要把“講故事”和“講道理”結合起來,而不是依靠話語的強勢生硬推銷;要善用生動的表述,而不是照本宣科、僵化地宣教。唯其如此,才能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也才能使對外傳播事半功倍。
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為中國打破西方壟斷、爭奪國際傳播話語權提供新契機。各國媒體都在努力運用新媒體技術,在虛擬空間展開新一輪話語爭奪戰。這也給傳播工作提出新要求,因為網絡傳播時效性、互動性強,信息呈現碎片化,人人都可以是媒體。此次CGTN涉疆報道,除了制作傳統的新聞片,記者還將素材制作成適合在新媒體平臺播放的小短片,傳播手段也更加靈活。專門制作一系列新媒體短視頻與圖文報道,或上熱搜,或收獲大量網友留言。
傳統媒體可與新媒體加強融合、優勢互補,優化國際傳播效果。例如,新媒體容易圍繞熱點事件形成“轟炸式”效應,可以多做一些新疆軟實力的報道,包括文化、信仰、習俗、現代生活;或報道新一代“網紅”新疆人,講述生動的人物故事。電視端可持續發揮專業化、權威性優勢,挖掘新聞事實;摒棄宣傳腔,客觀、平和解釋一些重要的新疆史實、政策等。此外,傳統媒體還可在新媒體平臺培養一些“大V”等有影響力的人充當意見領袖,影響國際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