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播學譯著出版的斷層問題與學術話語轉向:媒介學的視角*

2020-11-17 10:39:01白志如單富博
現代出版 2020年3期

◎ 白志如 單富博

中國傳播學史中譯著出版與傳播學發展關系密切。以1978年鄭北渭在《外國新聞事業資料》第1期翻譯的華倫·艾吉的《公眾傳播工具概論》和《美國資產階級新聞學:公眾傳播》兩篇論文為起始,傳播學引進至今已有40年。但嚴格意義上,中國大陸傳播學譯著公開出版以1984年新華出版社的施拉姆和波特的《傳播學概論》為標志。自此,譯著出版為具“舶來品”色彩的傳播學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是與譯著出版實踐的蔚為壯觀相比,對其研究卻姍姍來遲。從已有成果的研究切入點來看,譯著所承載的思想和內容等往往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然而如果沒有譯著或者書籍,思想就失去了重要的承載容器。因此譯著層面的跨文化翻譯、出版選擇與取舍、闡釋與傳播等也同樣重要。

這樣的視角也受到了法國學者雷吉斯·德布雷(Regis Debray)的媒介學思維的提示,即“媒介學的功能正是要建立技術領域和神話領域的關系,即在不斷變化的東西和能夠持續存在的東西之間建立聯系”①;媒介學的迎角要連續提出三個問題:針對誰?在什么背后?通過什么途徑?②整體上媒介學的主要意圖是關注傳遞(transmission)而不是傳播(communication),即一種觀念和社會實踐如何融合文本或技術配置形成互動、轉化或者創新。陳衛星認為:“比如說‘書’是一種媒介,那么從媒介學的觀點來看,就要同時包括文字、作者使用的語言、紙、編輯、印刷工藝和發行等,才能完整地呈現‘書’這種媒介?!雹廴绻酝暾咐?,美國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的書籍史研究可被視為與媒介學有著不謀而合的類似見解:基于5000多封信件考查《大百科全書》的出版與傳播如何與啟蒙觀念和運動交織和勾連。④那么,譯著作為“書籍”載體,不僅是思想和理論的容器,而且是一種媒介,是翻譯、出版與跨文化思想傳播以及本土回應之間互相混合的結果,這就在“書”的理論內容之外呈現一條新的并行力量。

從現象上而言,僅就大陸地區來說,1989年傳播學譯著出版數量開始不斷上升,1992年之后卻又陷入沉寂而近似斷層,至1997年復蘇,且于2000年出現第一個出版高峰。顯然,如果結合傳播學發展歷史來看,這段歷程需要重新審視。諸如哪些譯著在這段歷史時期誕生了?為什么是這些譯著,又有何種影響?這些現象與傳播學研究進程又有何種關聯?等等。這一系列問題需要超越停留在內容層面的研究以及對譯著出版的粗線條考察,需要關注譯著本身作為書籍載體的問題。因此,本次研究嘗試這樣的思路:聚焦于“斷層期”和“高峰期”的具體歷史語境,將落腳點沉淀于一本本書籍及其出版社、編者、譯者等實在因素之上,尋找背后力量和運行邏輯,并將其融于傳播學學術史與學科發展史之中,探索譯著出版和學術話語之間的關聯,為傳播學研究提供一條不同路徑的參照。

一、傳播學譯著出版的斷層問題與典型特征

在早期的傳播學譯著出版歷程中,存在明顯的不連續狀態以及高峰現象。要詳查這段歷史的原委,需要首先回到譯著書目。最早基于書目統計且進行系統研究的是黃旦、丁未,其研究涉及1984年至2002年間的54本,研究發現“1993—1996居然沒有一本傳播學類的譯著,是一個斷層期,形成兩頭重中間輕的局面。如果以此為界,1984—2002的19年,大致也就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1984—1992;1997—2002”⑤。不過,根據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的《1983—2002年中國大陸出版的傳播學著作、譯著書目》、王怡紅和胡翼青主編的文獻型著作《傳播學三十年·傳播學主要著作目錄(1983—2008)》等兩個資源的記錄可知,這期間并非一本沒有,兩者均記錄了1994年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美國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西奧多·羅斯扎克(Theodore Roszak)的《信息崇拜—計算機神話與真正的思維藝術》,此書為媒介技術研究的力作,從屬于“科學與人”譯叢。從其出版說明可窺視其定位:“自本世紀后半期,尤其是在本世紀末打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隔膜,對科學這一決定人類命運的工具的深刻思索……”⑥,所以其出發點側重科學與信息技術,雖然不是“傳播學或傳播研究”,但是對當時媒介技術與信息熱浪的冷思考頗為難得,亦有參考價值。然而整體上1993到1996年間的譯著,確實罕見,也可模糊算為“斷層期”。

從現象上看,1993-1996年傳播學譯著罕見,中國學者的專著總量卻在增多。如果參照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的《中國大陸譯著、專著書目》進行統計可以發現,斷層期的四年間共為47本,比前期9年(1984—1992)總和多42本。影響書籍出版取向和書目數量的關鍵環節是出版社,因此從出版社的角度進一步分析可知,這13年間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前期所涉及的出版社分布均較為分散,分布于翻譯類出版社、較早介入傳播學的專業出版社(例如華夏出版社)、各地人民出版社、文藝出版社以及少量大學出版社等;但是從1991年開始大學出版社全面介入,除了前期的南京大學、蘭州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后為中國傳媒大學)等出版社之外,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北京語言學院(后為北京語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云南大學、杭州大學(后為浙江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大學出版社陸續加入,尤其是在譯著出版的“斷層期”,本土學者的著作多為大學出版社包攬。這從外部機遇看,與1992年“新聞傳播學”被設置為一級學科密切相關,意味著傳播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現實需求程度;同時,教材的大量涌現也意味著傳播學學術史的中國語境與特征,這在下文會做進一步深入分析。

二、傳播學譯著出版“斷層”前后的兩次高峰

與斷層期相對照的另一現象,則是“斷層”前后出現兩次高峰,即1989年的小高峰和2000年的新高峰。1989年的“小高峰”,即1989年譯著出版的數量(7本)超越前5年的總和。這次小高峰是如何醞釀出現的?小高峰的出現首先是中國傳播學學術回應實踐的需求。傳播學在中國大陸自1950年代萌芽,到1970年代末被正式引進,至1982年已全面興起,由里程碑式的三個學術事件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發起首次北京地區傳播效果的受眾調查、傳播學創始人韋爾伯·施拉姆訪華、第一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此后國內對傳播學的學習和運用熱情高漲,客觀上形成了對譯著出版的迫切需求。其次,文化語境與人文社科思想氛圍是重要影響力量。其代表現象之一是,1981年商務印書館根據單行本出版時代難見系統、難以查閱的學術出版狀況,而轉向出版“譯叢”(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為代表),⑦此舉帶動了譯著的系統化出版態勢。鄒振環對1980年代上海翻譯出版界進行考察后也發現:“‘文革’后思想權威的失落造成了文化界混沌的狀態,也使1980年代初中國的思想文化界進入了一個空前活躍的時期……1983年幾位新進入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復旦大學哲學系畢業生趙月瑟、王德峰等策劃了‘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計劃有重點地選擇20世紀內在西方各國出現的有代表性的哲學流派”⑧,這套叢書于1985年正式出版,統一采用黑色封面(被讀者稱為“黑皮書”),創下了新時期同期哲學譯著最高的銷售紀錄,此舉鼓舞譯文出版社“適時推出介紹外國新觀點、新思潮、新流派的‘當代學術思潮譯叢’”⑨,并于1987年開始陸續面世,統一采用黃色封面(被讀者稱為“黃皮書”),首批名單中,傳播學赫然在列,即祝建華等譯的英國丹尼爾·麥奎爾等的《大眾傳播模式論》⑩。根據上海譯文出版社以及譯叢編者的自白,“譯叢”首批十本著作“以其眼界開闊、立足點高、選擇敏銳而在眾多譯著中顯露鋒芒,引人注目……在傳播學方面,有當代傳播學新流派‘使用與滿足’理論倡導人麥奎爾和他的助手溫德爾的《大眾傳播模式論》”?。除此之外,在1989年出版的7本傳播學譯著中,華夏出版社占據2本,且均屬于“二十世紀文庫”譯叢。可見,“有計劃有選擇地譯介”、出版社的選題策劃是更為直接的動力,但是作為新秀的傳播學譯著受益于當時中國大陸人文社科學術思潮的大氛圍,才得以躋身于學術新銳之中。

2000年的新高峰可謂傳播學譯著出版史上的第一次真正的高峰。據筆者統計,其譯著出版數量高達23本—《傳播學三十年》記錄均為19本,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記錄比《傳播學三十年》另增5本,因此共計23本。書目呈現四個基本特征:一是譯叢占比高,尤以華夏出版社“高校經典教材譯叢·傳播學”為最,占9本,與其他譯叢諸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傳播與文化譯叢”、南京大學出版社的“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媒介文化系列”、商務印書館的“文化和傳播譯叢”等一起約占總量的八成;二是傳播學者翻譯群體壯大,諸如明安香、郭鎮之、胡正榮、劉利群、劉燕南以及旅日歸來的張國良等,且譯著與其研究方向相關聯,又多從屬于譯叢系列;三是作者國別傾斜嚴重,依據作者國籍除了日本1本、加拿大和英國分別2本之外,其余均為美國,這也延續了之前譯著的國別風格,此時表現更為不均衡,與此同時日后極受關注的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兩本書目資源均無收錄,這也令人頗為存疑而費解,或可側面證明當時的麥氏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四是譯著在批判思維、研究方法等領域有所擴展,和前述教材階段相比,深度也有所增加,例如《組織傳播》《組織中的傳播和權力:話語、意識形態和統治》等譯著。

整體上新高峰推動了傳播學理論和方法的進展,而這次新高峰和1980年代末的小高峰相比,明顯的一點是來自傳播學內部的力量增加,即繼1992年“新聞傳播學”成為一級學科之后,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當時的國家教育委員會聯合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承認傳播學具有授予博士學位的二級學科資格。學科身份和地位的合法化使得1990年代大量資源開始向傳播學傾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一片坦途,1990年代譯著出版的跌宕起伏正是縮影。這需要探究其背后深層動因。

三、傳播學譯著出版的影響力量:版權問題、市場空間與編譯取向

從上述表象看,“斷層”夾在兩次高峰之間,雖前后斷裂,卻又絲縷相連;其影響因素和運行邏輯如何?又與傳播學學術話語轉向有何種關聯?除了前文現象描述及其相關因素分析之外,本次研究認為深層力量至少應在三個方面做進一步探討:版權問題、市場空間和學術需求。

譯著“斷層”的直接原因應該與版權有關,這也是此后影響中國整個翻譯出版界的基礎力量之一。中國于1992年7月正式加入《世界版權公約》,同年10月加入《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簡稱《伯爾尼公約》)。兩個公約均于同年10月生效。這結束了1980年代譯著出版“草長鶯飛”的良莠不齊狀況,進入了較為“理性而有序”地譯介經典名著的階段,這不僅是傳播學,而且是所有學科翻譯出版面臨的共同語境,因此1992年之后譯著數量整體上明顯下降,而傳播學本土學者著作逆勢增長;直到1997年傳播學學科地位再度提升,譯著才開始隨之明顯增長。

與此同時,經濟層面的改革、讀者閱讀消費的變遷與出版策劃理念的成熟等因素構建了帶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空間。首先是中國經濟改革,尤其是199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奠定了譯著出版的現實環境;其次讀者消費的變遷影響著譯著的定位;最后在出版實踐中出版理念吸納營銷和策劃思維而日趨成熟。以譯叢出版現象為例,小高峰時期的傳播學譯著中2本來自“二十一文庫譯叢”,這實際是編委會制和出版社的合作?!熬幬瘯@一編輯出版模式類似某一合作出版社的思想智庫加內容承包商,從確立選題計劃、依據計劃物色作者(譯者)、安排組稿進度,到最后審稿與編輯加工這一系列印前過程,由編委會一手負責,而出版社的組織功能與把關角色完全處于弱化的地位……‘二十世紀文庫’編委會的出版流程也是如此。”?編委會制促進了譯叢的問世,這與傳統出版社的計劃式選題不同,已經帶有較大的營銷和策劃色彩。2000年新高峰中,華夏出版社的《高校經典教材譯叢·傳播學卷》(劉繼南主編)開始表現出了更為成熟的市場思維,他們發現與1980年代的“閱讀熱”相比,“現在的讀者已具備了相當的素質,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敏銳的判斷力,對學術著作的譯介和出版要求頗高……我們經過周密的市場調查與分析論證,發現了在我國的圖書市場上存在著國外社會科學高校教材這樣一個市場空檔,而來自專家和國外著名的出版機構關于社會科學有適應各層次讀者閱讀的原著、教材、教輔等系列讀本的信息,更堅定了我們系統引進高校教材的決心”?。這套譯叢編委會由科研界和高校專家組成,書單的確定綜合專家意見、版權代理機構和國際圖書博覽會等信息,且采用國際流行的16開本,訂制紙張,軟精裝和留白版式亦便于學生反復閱讀;另外譯者也主要由科研界和高校學者擔任—綜合來看,這個譯叢契合了傳播學教材傳播的所有要素,在學術傳播與市場空間之間找到了合理的結合點,并且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若從專著類譯叢及其編譯說明(出版說明)角度來考量學術取向,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傳播與文化譯叢”、南京大學的“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媒介文化系列”和商務印書館的“文化和傳播”譯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傳播與文化譯叢”(常昌富主編)認為20世紀傳播學一躍成為顯學,并且“從1920年代開始以演講和話語為主體的現代修辭學的復興為現代傳播學播下了種子,做了理論準備”;同時也面臨著問題,例如傳播學的發展如何與轉型期的中國相適應?我們又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話語和傳播方式?1998年譯叢簡介中提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編選了這套‘傳播與文化譯叢’。‘譯叢’將系統地介紹西方近一個世紀傳播學的研究成果,對當代傳播學進行梳理和評價,為中國的傳播學的建設做一份‘傳播’工作。”根據這套譯叢的內容取向,可以發現其“社科”色彩濃厚,以引入美國理論為主,其中《傳播理論》《大眾傳播學:影響范式研究》等譯著是跨學科理論和方法的拓展,而《重組話語頻道》《組織中的傳播和權力:話語、意識形態和統治》《當代話語修辭學:演講和批評》等則是圍繞話語尋找傳播邏輯,《跨文化傳播學》《后理論:重建電影研究》等則從側面闡釋和豐富了傳播學內容。另外,較為特別的是,據筆者統計這個譯叢的15個編委名單,中外專家約各占半數(分別為7人和8人),包括時任美國杜普大學傳播系主任的Glen Sparks教授等。與其他譯叢相比,這樣的內容組合和編者架構頗具特色,也符合譯叢致力于“學科建設”的初衷。另外一個著名譯叢即“當代學術棱鏡·媒介文化系列”,其整體定位既是“有選擇地譯介”,又試圖“透過所選篇什,折射出國外知識界的歷史面貌和當代進展,并反映出選編者的理解和匠心,進而實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標……”,因此書目大抵圍繞兩個中心:“其一,選目集中在國外學術界新近的發展,盡力楬櫫域外學術(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新趨向和熱點問題;其二,不忘拾遺補缺,將一些重要的尚未譯成中文的國外學術著作囊括其內?!保?000年譯叢總序)其中,“媒介文化系列”從屬于這樣的基本定位,在精準品質方面表現優良,例如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時代》2000年1版1?。?001年即1版2印,這種情形在當時傳播學譯著中尚不多見。而商務印書館“文化和傳播譯叢”(周憲、許鈞主編),其定位和切入點即為文化,持有從符號和傳播的角度理解文化價值的立場,并認為電子媒介的到來是人類文化傳播歷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極大地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方式,遂改變了文化自身的形態,甚至改變了生存于其中的人類的生活……”并且電子媒介促進文化集中,又造成零散化和碎片化;生成信息壟斷與符號暴力;導致市場意識與消費文化并存。于是,1999年譯叢總序提到:“媒介文化變成我們當代日常生活的儀式和景觀。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現實的文化情景,顯然,我們對它知之甚少。有鑒于此,本叢書著力于譯介晚近西方傳播和文化領域中的代表性論著,旨在拓寬視野,深化理解,進而推進本土化的研究”。這種編輯立場著力彰顯媒介文化和傳播的志趣、價值批判以及啟蒙情懷。整體上看,這些譯叢實際上是推動譯著出版兩次高峰的直接動力,這與編輯者的取向密不可分?!熬幾g”這些“中間人”成為譯著出版中重要但卻容易被忽略的隱性力量。

如果將視角提升,俯瞰“斷層”前后的十幾年,整個學術翻譯出版的境況或許可作為對比。“翻譯、使用和解釋西學著作,成了一個彼此追趕的產業……當出版界急忙將這位‘大師’的著作翻譯過來時,聰明的炒作者早已移師他向,轉而吹捧別的你不知曉的人物。這樣,從(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開始,就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我們可以概括為,當一個人的主要著述被翻譯過來之時,也是他在漢語學界‘壽終正寢’之日?!?1990年代人文社科學術譯著潮流更迭與快速取舍確實為當時學界一道風景,但是和王倪所描述的上述情形又有所不同,傳播學界似乎是在譯著出版和學術研究“相互裹挾”中前進的,例如當美國經驗—功能學派譯著成為主流的時候,來自加拿大的麥克盧漢相對而言并無同等影響;199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人的延伸:媒介通論》直到2000年商務印書館重印為《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才日漸被重視,且也是經由何道寬對麥克盧漢的系列翻譯以及媒介環境學的其他著作才確立了其立足之地。所以傳播學譯著出版成為學術話語取向的上游資源,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導向力量,但是傳播學誕生和發展的特定歷史語境中混合著各種復雜的影響因素,理論上而言學術出版的決定因素雖然是學術價值,?但是實際過程中版權問題、市場利益與空間以及編譯者的學術取向等各種力量的交織,最終影響著一本譯著的誕生和誕生后的命運。

四、學術話語的取向與轉型:策略化生存

學術話語的變遷有自己的路線,但也與譯著出版等交織在一起。譯著出版的“斷層期”緊接著1980年代末的風波,對于接下來的1990年代,王怡紅和胡翼青從學術史的角度,采用“轉型”來描繪這個特殊的階段:“在知識生態相對惡劣的年代,研究者的價值取向就會轉而回避現實政治問題。比如在1990年以后的三到五年中,對西方理論的引進也變得比以往慎重許多。一方面,許多研究者開始思考如何通過更學術化的路徑來挽救傳播學……另一方面,一些傳播研究者通過調整與西方傳播學術體系的依賴關系,或倡導生產學術應用性成果等,更加明確提出‘傳播學本土化研究’的學科發展理念……”?這與前文所述的斷層期中國學者著作增多相呼應,這個階段學術轉向雖然帶有學術自覺或者本土化力量的主動選擇,例如劉海龍認為傳播學在中國直接干預現實的發展取向可能超出了傳播學者的原始規劃,這可從受眾研究領域明顯取證,?然而從出版進程來看更多的卻是斷層語境的客觀推動,否則就難以立體解釋當時的復雜問題,例如為何斷層前傳播學譯著引進正值上升期卻戛然而止?又為何斷層之后很快迎來了譯著出版的新高峰?從學術發展歷程來看,傳播學在中國的引進走的是“民間道路”?,那就需要在譯著出版和現實實踐層面不斷汲取力量。

相吻合的是,這個時期傳播學研究議題大規模轉向了中國市場經濟探索的現實國情,同時策略性思維也表現得極為明顯。王怡紅、胡翼青發現:“最為曲折隱諱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傳播學研究的轉向……從關注社會問題轉向參與市場經濟領域的變革,大眾傳播研究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然而,尚未及深入研究這些理論問題,傳播研究的熱點就轉向了媒介經營管理或是公共關系和廣告方面的實務性研究……市場經濟轉型與商業化的運作方式,對傳播學的學術道路既可能有促進作用,也可能意味著一種消解的力量。”?從譯著出版的角度看,1993-1995年的“斷層期”卻正是中國學者著作出版上升的時期,1992年還無非涉及文化傳播、人際傳播、藝術傳播等小范圍,1993年便已拓展至健康傳播、聲像傳播、公共關系傳播等,當然整個斷層期數量最多的依然是本土學者的傳播學導論、引論、概論式著作,綿綿不絕。所以,無論從學術史的角度,還是具體到譯著和專著書目,和1980年代學術研究崇拜新知與渴望啟蒙的集體氛圍相比,積極追隨變動的現實且進行“策略化生存”是這個時期傳播學界的一個典型特征。

從傳播學引入早期來看,“策略性思維”是伴隨傳播學這個“舶來品”引入就已經出現的基調。1984年韋爾伯·施拉姆的傳播學著作Men,Women,Messages and Media: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未被翻譯成《男人、女人、訊息和媒介:理解人類傳播》,而是基于國情被創造性地翻譯為《傳播學概論》,“這種‘創造性叛逆’就是傳播學領域的變異”?。可見,中國大陸第一本傳播學譯著的誕生就帶著“策略性思維”的初始烙印。此后整個1990年代,轉型大背景下的傳播學發展混雜著各種力量,也在知識生態跌宕起伏中策略化行進。弱于西方的中國“傳播學”,弱于其他學科(心理學、社會學等)的傳播學,構成了“雙弱”的局面。在這種“弱勢”局面中,策略化思維的基因就成了雙刃劍:一方面有助于現實生存,另一方面功利性取舍可能使其發育不良。長遠來看,必定創新不足,或與今日李彬認為“作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國傳播學顯然依舊是‘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既沒有三十而立,也沒有四十不惑,離知天命好像還遙遙無期”?的現狀,不無關聯。所以,這個時期的學術話語轉向也充滿復雜性,它不僅受制于政治和社會大背景,而且是學科發展、版權制度、市場空間等混雜著文化規則與利益、學術話語與權力等各種力量的博弈,經由編譯者和學者群體共同作用的結果。

五、研究反思與問題前瞻

書籍媒介作為跨文化紐帶,超越了工具屬性而成為結構歷史的動能,抑或可謂翻譯出版從工具層面進入了文化變遷層面,這是從媒介學的視角將書籍出版視為技術和文化關聯地帶的動力結構。僅就譯著出版自身而言,譯著也不是透明的,學術研究和理論旅行過程中,理論采擷或許可以但不能總是超越“沉重”的載體(書籍),抑或說支配譯著誕生的力量更是與思想、理論、觀點、方法等相裹挾而行進的,那么回到譯著出版考查學術話語轉向是將視角回溯到上游與兩翼,這也正是價值所在。

但是從譯著考察其與學術進程間的關聯充滿挑戰,不僅因為出版物是一種外在呈現,其背后的影響因素多種多樣,而且跨文化譯介與選擇更增加了復雜因素。不過也正因此,將傳播理論與書籍載體相結合,會獲得一些新的發現。21世紀初,有研究者探索這段歷史時感嘆:“接下來我們的譯著又當如何?重點應置于何處?試圖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和作用?……未來的時日,我們又打算以何種總體觀來審視、挑選并發展我們的傳播學譯著?”?十幾年之后的今日,這樣的追問或者問題的推進依然有意義,至少有助于我們的傳播學研究,例如:如何從書籍跨文化落地的源頭上認識并且優化出版的力量?新媒介語境下如何從選題、譯介、策劃、闡釋等環節呈現譯著流轉的客觀面貌與角色?策略化學術生存中又如何探索本土創新的路徑、如何實現可持續成長?這也是本次研究回到斷層現象再思考的初衷,是為促進從學術借鑒走向學術創造。

* 感謝南京大學胡翼青教授和臺灣學者臧國仁教授在會議交流期間給予本文的修改建議。

注釋:

①② 德布雷.普通媒介學教程[M].陳衛星,王楊,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35,40-50.

③ 陳衛星.傳播與媒介域:另一種歷史闡釋[J].全球傳媒學刊,2015(3):2.

④ 達恩頓.啟蒙運動的生意:《百科全書》出版史(1775-1800)[M].葉桐,顧杭,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

⑤? 黃旦,丁未.傳播學科“知識地圖”的繪制和建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傳播學譯著的回顧[J].現代傳播,2005(4):24,29.

⑥ 羅斯扎克.信息崇拜:計算機神話與真正的思維藝術[M].苗華健,陳體仁,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出版說明.

⑦ 林爾蔚.外國學術著作翻譯出版概況[J].出版工作,1984(7):27.

⑧⑨ 鄒振環.20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368-369,371.

⑩ 麥奎爾,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祝建華,武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 陳昕,等.選擇:不僅僅是“拿來”—談“當代學術思潮譯叢”[J].中國圖書評論,1987(6):139.

? 蔡菁,洪九來.1980年代“閱讀熱”中西學譯著的編輯出版模式評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4(1):44.

? 劉淑蘭.搶占市場空檔—記《高校經典教材譯叢·傳播學》的出版[J].中國出版,2000(4):40.

? 王倪.1999年-2000年大陸重要學術譯著漫議[J].二十一世紀,2000(5):198.

? 于殿利.出版社:虔敬對待學術翻譯出版事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2-20(6).

?? 王怡紅,胡翼青.傳播學三十年·導論[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4,4-5.

? 劉海龍.從受眾研究看“傳播學本土化”話語[J].國際新聞界.2008(7):5-8.

? 龍耘.傳播學在中國20年[J].現代傳播,2000(3):18.

? 曹順慶,周靜.從變異學的角度重新認識傳播學[J].今傳媒,2015(12):6.

? 李彬.學術與政治:傳播學哪兒去了—改革開放與中國傳播學的發展與反思[J].青年記者.2019(1):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欧美在线|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青青网在线国产|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jizz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无码内射在线|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成人77777|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久久综合色88|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天堂av免费|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嫩模喷白浆| 亚洲天堂区|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四区|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91国语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天天躁狠狠躁|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婷婷综合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国产一级小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亚洲综合片| 在线欧美一区|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在线免费看片a|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 国产青青草视频|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韩国福利一区|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日本三区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67194亚洲无码| 欧美v在线|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欧美不卡二区| 青青草欧美|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