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降溫工作是一項季節性強的勞動保護工作,事關職工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除了足額發放高溫津貼外,建立健全防暑降溫工作制度,制定高溫中暑應急預案,同樣不可或缺。
每年夏季,隨著氣溫的逐步升高,與高溫勞動保護相關的話題熱度也會持續上升。其中,高溫津貼的發放尤其引人注意。
2012年6月29日,《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印發。從那時起,全國各地區根據各自情況,制定了按月、按天和按小時發放三類不同的高溫津貼標準,每月約為200到300元不等。
不過,在發放高溫津貼時,仍存在一些“偷工減料”的現象。有些單位或用綠豆湯等防暑降溫食品替代,或把津貼和福利混為一談,讓勞動者自己也弄不清楚利益是否受到了侵害。在另外一些單位,高溫津貼甚至直接淪落為“空頭支票”,無處兌現。
高溫津貼是勞動報酬的組成部分,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給勞動者,否則屬于侵害勞動者的權益,必須受到追責。“清涼權”是保障勞動者生命健康和安全的底線,不應被有意忽視,更不應被無視。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僅有1960年7月1日衛生部、勞動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公布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這一部高溫勞動保護法規,并且僅僅適用于“工業、交通運輸業及基本建設工地的高溫作業和炎熱季節的露天作業”以及“田間作業”。
從1960年到2012年,勞動者的勞動范圍、勞動內容和工作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暫行辦法》卻一直“雷打不動”。隨著高溫作業致死事件時有出現,法規滯后的危害日益顯現,加快防暑降溫立法修訂進程漸漸成為社會共識。
經過多年籌備,2012年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正式頒布,堪稱一部等了太長時間的立法。它對社會關切問題作出的明確回應,讓廣大高溫環境下的勞動者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
首先,《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對高溫界限作出了明確規定。如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當停止當日室外露天作業,以及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懷孕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期間,從事室外露天作業及溫度在33℃以上的工作場所作業。
其次,《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對崗位津貼做出明確要求。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并納入工資總額。
針對曾出現過的克扣或變相減少勞動者高溫保護和津貼的現象,《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不得以發放錢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溫飲料”“防暑降溫飲料不得充抵高溫津貼”。它還擴大了保護范圍,囊括了所有從事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的用人單位和新興職業,為所有的高溫作業勞動者撐起了保護傘。
今年6月,全國總工會印發了《關于做好2020年職工防暑降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工會對用人單位的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措施實行監督,及時發現、指明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并監督其整改,并協助和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健全防暑降溫工作制度。
顯然,《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對我國的高溫勞動保護制度保障起到積極作用,勞動者作業環境也隨之有所改善。但是,政策執行落實不力的情況仍然存在,高溫津貼發放不到位,作業休息時間不予調整,依然是勞動者權益受損的癥結。
2018年,中國工人出版社和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2018年戶外高溫勞動者調查報告2.0》。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戶外工作者中,超過80%的人在夏季出現過中暑癥狀,21.16%的人每月都會出現中暑癥狀,其中5.64%的人每周都會出現中暑癥狀,樓宇高空作業者、園林綠化維護工人、交警和消防人員出現中暑癥狀的概率居前三位。
毫無疑問,戶外勞動者的防暑降溫工作仍然需要加強,預防和控制中暑需要用人單位拿出切實可行措施。
今年6月,全國總工會印發了《關于做好2020年職工防暑降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工會對用人單位的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措施實行監督,及時發現、指明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并監督其整改,并協助和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健全防暑降溫工作制度,制定防暑降溫工作方案和高溫中暑應急預案等。
《通知》中提到的建立防暑降溫工作制度,對預防控制高溫中暑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建筑施工、冶金等重點行業以及爐前工、環衛工、快遞員等特殊崗位,防暑降溫措施的實施更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工人》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中建二局承建的北京冬奧場館建設項目中,根據氣溫狀況調整夏季上班時間,改為每天早上6時至11時,下午2時至晚上6時,避開酷熱時間段。施工現場設置了茶水處,準備了藿香正氣水等防暑藥品和綠豆湯,方便工人隨時補充水分。工人們的房間配備了空調,創造涼爽的生活條件。相對完善的防暑降溫措施,有效預防工人們高溫作業出現中暑,保障了勞動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除了建筑施工行業較為常見外,這類防暑降溫舉措在環衛工、公路養護工等行業也多有采用。更為完備的防暑降溫工作,還體現在改善局部作業溫度上。
在沈陽渾南大道快速路隧道段,施工方啟用了除塵降溫設備給工地降溫。每天上下午開工前,除塵霧炮機在工地上噴射自來水,達到除塵降溫效果。同時,施工方還啟動了設置在道路旁的自動噴淋系統,以保持地面濕度。這樣的舉措既能降溫,又能起到增濕及控制揚塵的作用,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局部作業環境。
防暑降溫工作是一項季節性強的勞動保護工作,事關職工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除了足額發放高溫津貼外,建立健全防暑降溫工作制度,制定高溫中暑應急預案,同樣不可或缺。
作為用人單位,應認真落實《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和防范措施,對職工負責。對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各級工會組織應認真履行監督職責,及時發現指明,并幫助其整改。
此外,各級工會還可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針對一些戶外勞動者“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等現實問題,為戶外作業職工避暑休息提供便利。
雖然《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為廣大勞動者撐起了立法保護的遮陽傘,但后續配套措施的跟進仍需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用人單位、各級工會和政府相關部門應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切實維護職工安全健康權益,幫助職工平安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