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智模式與其情緒和行為密切相關,積極的心智模式會使人身心健康,激情滿懷,工作快樂;消極的心智模式則會使人身心疲憊,焦慮厭煩,對工作具有巨大的破壞性。因此,如何有效地改善個人的心智模式,消除厭煩情緒,增強耐煩能力,對于建設新時代高素質的職工隊伍、增強企業活力有著重要意義。
厭煩心理是對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缺乏動機卻又不得不做,或工作遇到阻礙和干擾,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表現出的一種消極情緒。其心理方面表現為情緒低落,心境浮躁、迷茫,煩惱和厭倦,妄自菲薄,缺乏自主性,喪失工作熱情;生理方面表現為憔悴,思維緩慢,萎靡不振,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經常產生疲勞感;在認知方面,感到生活枯燥乏味,生命平庸無聊,工作滿意度降低;行為上表現為慵懶,敷衍了事,叫苦抱怨,工作時漫不經心,馬虎湊合,頻發“三違”行為。
產生厭煩心理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三點:一是當客觀現實不符合個人的主觀愿望時,拒絕改變自己的態度接受現實,不愿做出努力改變現狀,而是一味怨天尤人,思維和情緒鉆進自己的牛角尖,難以超越和自拔;二是從事單調、重復的工作,失去新鮮感,產生心理疲勞,沒有耐心再做下去;三是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得不到認可,產生自卑;四是遭遇挫折或工作陷入困境,個人的愿望得不到實現,悲觀失望,感到前途渺茫而心煩意亂。
產生厭煩心理后,相應地會產生一定的危害。一是產生心理障礙,思想僵化,不思進取,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對事物不感興趣,生活沒激情,工作沒干勁;二是情緒不穩定,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疾病乘虛而入,引發胸悶、頭暈、疲乏、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影響身心健康;三是自我封閉,思維設限,性格變得內向、暴躁,逃避責任,沒有團隊協作精神,人際關系緊張;四是扼殺奮發向上的生命活力,限制了自我能力的發揮,降低了觀察、判斷、排查安全隱患的能力,工作變得機械、低效,引發不安全行為,導致生產安全事故。
人生幸福與快樂的決定因素,不在于生活狀態,而在于自我心態,在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會,這種認知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方法和習慣就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人們的思想方法、思維習慣、思維風格和心理素質的反映,它是人們長期記憶中隱含的對現實世界種種看法交織而成的一張心靈地圖,在潛意識或無意識狀態下指導著我們的認識和行動,左右著我們的人生軌跡。依賴心智模式,我們對從外部世界獲取的信息進行解讀,做出合理的假設、想象,并按照自己的標準或邏輯進行推論,做出判斷、決策和行動。當我們的心智模式與實際情況相符時,就能有效地指導行動,情緒樂觀穩定,工作得心應手,生活幸福美滿;否則就會認知偏頗,判斷錯誤,墨守成規,行動碰壁。要駕馭人生,就要錘煉心智,善于變通,不斷修正自己的心靈地圖,隨時檢視和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克服既有經驗對當下決策的限制,不用過去的成就為現在的行為辯護,放棄以往倚重的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糾正因循守舊的意識和做法,突破思維定勢,以全新的觀念和敏銳的目光去認識發展變化了的客觀現實,向新的可能性敞開思路,使自己的思想和方法更加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
耐煩能力表現在外是默默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奮發有為,馳而不息,展示出掘井及泉的踏實和水滴石穿的堅持;蘊藏于心是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勇毅執著,知責思為。
日常工作中大多數情形是重復繁瑣的,如果為此而厭煩,那它所衍生的消極心態將使我們陷入悲觀失望、煩惱痛苦的泥潭。所以做事須耐煩。耐,就是內心剛毅、樸實,承受得住,經受得起;煩則是煩悶、繁瑣,心情煩躁,思緒紛亂。耐煩,就是排除內心的雜念妄想,在心理上接受麻煩,忍得住寂寞,吃得了清苦,耐得住煩惱,挨得起勞累,與工作和生活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勤于觀察思考,理清思路,點燃激情,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并遵循工作的內在規律,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有效性,以理解、從容、堅定的態度去面對現實,保持耐力和持續力,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靜下心來做事。
調整心智模式,耐下性子,面對日常繁瑣忙碌的工作,想得開、分得明、熬得住,有條不紊地執行流程。將重復的、簡單的工作做精細、做到位,用做大事的心態去做好每一件小事,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工作,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的飛躍;面對急難險重的任務,堅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頂得上去,拿得下來,不排除風險不撒手,不解決問題不罷休,閃耀出生命的潛質,在耐煩中淬火成鋼。
耐煩能力是建立在對情緒狀態的自我認知與控制的基礎上,面對煩惱和挫折的心理忍耐力和持之以恒地達成目標的毅力,它體現出一種扎實的行事風格和謹慎的工作態度,這是我們恪守初心的定力和遠見,蘊含著奮斗以成、圓夢未來的成功密碼。有了耐煩能力,就會懂得約束自己,增強“精神免疫”功能,使我們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艱辛和苦難,迅速從煩擾中擺脫出來。耐煩能力表現在外是默默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奮發有為,馳而不息,展示出掘井及泉的踏實和水滴石穿的堅持;蘊藏于心是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勇毅執著,知責思為。
也許我們不能選擇自己向往的工作,無法改變環境,那就去適應環境,調整心智,改變自己。改變對工作的態度,迫使自己遠離心靈的舒適區,把被動轉變為主動,愉悅地對待工作,建立起生命的自信,培養對職業的認同、敬重和熱愛,把自己變成工作的主人,使自我心智趨于完善,達到身心的和諧健康,積極而樂觀地工作。
面對工作的壓力,不煩不厭。站在一個超越自己的高度,把目光從內部擴大到外部,從眼前延伸到長遠,努力從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因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從喧囂、煩躁中抽身而出,就會感到一股來自于內在的力量,使自己的意志服從理智,樹立起對個人情緒和行為的正確評價和自覺意識。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這句濃縮了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的儒家思想格言,也深刻地啟迪我們:勤奮做事,忠誠做人。
居之無倦,要求我們堅守自己的崗位,當好“螺絲釘”,勤勉盡職,發揚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的敬業精神,專情凝注,樂在其中,這是最佳的職業狀態。用恭敬嚴肅的態度去工作,培養干事的激情、敬業的癡情,能耐煩,能有恒,戒急用忍,努力把有意義的工作干得更有意思,在本職崗位上深扎不輟。面對工作的壓力,少一點懶惰,多一份擔當;少一點煩惱,多一份耐心,時刻保持“在狀態”“滿格電”。
行之以忠,要求我們擁有忠誠的品格,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端正對人對事的態度,把工作當成使命,把責任視為榮譽,真心誠意,盡心盡力,這是最高的職業境界。在耐煩中堅定信念,在自律中提升修養。把組織愿景與自我成長結合起來,化厭煩為愉悅,變消極為積極,以自身的拼搏和奉獻履行對組織、對社會的應盡之職,用勤勉的工作書寫精彩人生,用誠實的勞動開創美好未來,做新時代奮發有為的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