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國政府施政的基本準則。
在當代中國,法律對依法行政的內容作了相關的規定,概括起來說,就是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為了保證行政機關既不失職又不越權,中國政府本著“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在進行行政立法時,高度關切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注意推動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多年來,國務院先后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安全生產法(草案)》 《傳染病防治法(修訂草案)》 《公務員法(草案)》等法律議案,公布或修改公布了《失業保險條例》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宗教事務條例》 《工傷保險條例》《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婚姻登記條例》 《法律援助條例》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等行政法規。上述立法充分體現了對社會困難群體的照顧,使政府行政體現更多的人文關懷。
現在,各級人民政府的行政權力已逐步納入法治化軌道,依法行政取得了重要進展。截至目前,中國現行有效的行政法規達600多部,規范政府權力的取得和運行的法律制度已基本形成。這就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比較健全的法律依據。
關于政府的行政行為,中國法律作了相應的規定。在行政許可設定的事項和程序方面,中國的《行政許可法》規定: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行政機關采用事后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事項,一般不設定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法》還規定,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必須合法、公開、公正、便民,遵循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的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征收、征用方面,按照《憲法》和《物權法》的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在行政處罰方面,中國的《行政處罰法》規定,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只能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設定,并由行政機關依照該法規定的程序實施。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一律無效。行政機關發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的,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收集有關證據。行政處罰決定作出后,當事人有權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或者依法提出賠償要求。
關于政府的行政監督、救濟,中國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加以規范。在行政復議方面,中國的《行政復議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機關經過審理,可以依法決定撤銷、變更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可以責令行政機關在一定期限內履行法定職責或者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在行政訴訟方面,中國的《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和行政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過審理,對具體行政行為存在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超越職權、濫用職權等情形的,可以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在行政賠償方面,中國的《國家賠償法》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行政職權侵犯人身權和財產權的,受害人有獲得賠償的權利,并對行政賠償請求人和行政賠償義務機關、賠償程序、賠償方式和計算標準等作了規定。在行政監察和審計方面,中國的《行政監察法》規定,由監察機關對行政機關在遵守和執行法律、法規和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中的問題進行監察。同時,《審計法》規定,由審計機關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國有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等進行審計監督。
在健全行政法規的同時,中國政府強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追究執法過錯責任,不斷強化執法人員依法行政意識,減少和杜絕執法隨意性。在執法過程中,注意依法保障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的權益,堅決糾正行政執法中損害群眾利益和以權謀私等各種違法行為,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近年來,中國各級行政復議機關通過作出撤銷、變更、確認違法和責令履行決定等方式依法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有效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
《國家賠償法》
早在1994年5月12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于1995年1月1日施行。此后,2010年和2012年先后兩次進行修正。作為規定國家對權力活動中的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一種法律制度,《國家賠償法》的頒布實施是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一項成就。這不僅是國家走向民主法治的重要標志,而且也體現了公民權利得到充分保障的憲法精神,更是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一批受到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的冤錯案件,如浙江張氏叔侄案、福建念斌投毒案、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案等,均被糾正并宣告無罪,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親屬獲得了國家賠償。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要求各級政府必須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必須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治理。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規劃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法治政府建設階段性目標,推動依法行政從軟任務變成硬約束。
最近幾年來,中國在推動政府依憲施政、依法行政及建設法治政府上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是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越來越高的訴求。2016年制定出臺《關于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制度的意見》,推動全國各省級政府普遍設立政府法律顧問。目前,全國共有 8000余家黨政機關、人民團體設立了公職律師,公職律師隊伍發展到2.4萬人,發揮了為依法決策守門把關的重要作用。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務服務更優化。以“減證”促“簡政”,中國各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上積極探索、主動作為,使得審批更簡、監管更強、服務更優。三是權力關進籠子里,行政執法更規范。在完善行政執法程序方面,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試點工作方案》,全國32個地方和部門推行試點工作,規范行政執法程序,有效遏制亂執法和執法不作為等突出問題。四是加大問責力度,推動依法履職。針對重大項目建設拖期、財政資金沉淀、土地閑置、保障房空置、涉企亂收費等政策落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2014年起,國務院連續4年部署開展全國大督查,推動各地方各部門依法履職,加大問責力度。
所有這些改革舉措,極大地促進了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更加有效地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