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 明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國務院交給上海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上海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歷史使命。科創中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圍繞基礎前沿領域加強戰略布局,著力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產業合力突破外,通過地方立法將相關改革舉措和創新政策轉化為制度性安排,對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前瞻性規定,實現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今年一月舉行的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這部歷時一年、凝聚全體市人大代表辛勞和智慧的地方性法規的出臺,充分彰顯了上海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指示精神的堅強決心,必將為上海2020年前形成科創中心的基本框架體系、最終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成為與我國經濟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全球創新城市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條例的主要特點,一是定位為科創中心建設的基礎性法規,立足中觀層面,勾勒出科創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既有對現有政策的轉化,又有前瞻性規定,為具體配套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依據。二是具有科創中心建設“保障法”、“促進法”的顯著特征,遵循創新規律,注重引領與規范相結合,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作出系統性、體系化制度安排,努力形成最寬松的創新環境、最普惠公平的扶持政策、最有力的保障措施,體現國家戰略和上海特色。條例的重點內容,一是健全體制機制,形成推進科創中心建設的整體合力,構建各部門、各區域協調聯動的工作格局。二是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和動力,鼓勵平等參與,加大賦權激勵,減少微觀干預,如賦予科研事業單位更大的自主權、積極培育各類新型研發機構等。三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推動成果產業化。四是聚焦張江推進承載區建設,明確了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科學城、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三個張江”的功能定位,發揮示范區、自貿試驗區以及臨港新片區等區域的綜合優勢,增強改革政策疊加輻射效應。五是建設科技創新人才高地,營造近悅遠來、人盡其才的發展環境,在人才培養、引進、流動、評價、收入分配和配套服務等方面予以規范和保障。六是優化金融環境、知識產權保護和社會環境。如在創業投資、資本市場、融資擔保、科技保險等方面作鼓勵性的規定,又如注重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體現寬容失敗和包容審慎監管的理念,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要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要完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把相關工作納入法治軌道系統協調推進。科創中心建設作為一項全局性的戰略任務,有系統性、綜合性和操作性的要求。要實施好條例,既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切實執行條例規定,推動制度設計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成果,也需要加強配套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把條例的原則性規定轉化為更具操作性的制度,為提升科技創新治理效能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在地方性法規層面,建議按照整體規劃及當前需求,抓緊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科普、知識產權促進與保護、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法規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在規范性文件層面,建議市政府有關部門以條例實施為契機,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的強化“四大功能”的要求,對相關政策文件進行疏理完善,研究制定落實科創條例的細化政策,在法治框架內積極探索原創性、差異化的具體措施,打通法規實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市人大相關委員會也將為常委會定期聽取市政府相關工作情況報告做好服務保障,推動條例各項規定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