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在2020 年10 月關注哪些文化熱點話題?

賣書不如賣課賺錢,現在寫書等于做慈善?
做書 2020.10.07 風間
“一本實體書,花了半年時間去寫,最后定價30-40 元,但從這本書里扒拉出三分之一的內容做音頻,就可以賣49 元。再扒拉出三分之一的內容做視頻,就可以賣到199 元?!睂憰氖找媾c成本是否正在倒掛?碎片化、淺顯化、陪伴感的音視頻課程,相比圖書更能滿足人們的碎片化信息消費習慣,但當大部分目標用戶的淺層次需求都被滿足,知識付費行業已早早地撞上了天花板。

文化企業數字化,撥亂反正幾點思考
文化產業評論 2020.10.10 劉亞飛
2020 年一場疫情讓全國人民對數字化的認識提升了一個層次,但文化行業的大多數從業者是文科教育背景,對數字化與互聯網的認識存在天然的不足,很少有文化行業的人能說清楚實施數字化的邏輯與路徑。文化產業數字化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不可能通過出臺一個個政策文件就能輕易實現,而是需要文化企業尊重市場,順應規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磨練自己進而做強做大。

當書店逐漸變為打卡圣地,“網紅”如何才能變“長紅”?
《經濟日報》 2020.10.11 祝偉
書店的靈性,需要百煉成鋼式的沉淀。今天“網紅書店”的發展,可能正需要多一點這樣的文化自覺?!熬W紅書店”不辜負網紅之名,真正贏得讀者,不能光靠一張完美的“打卡照”,還要始于顏值、終于內涵。這需要書店扎扎實實做好精準服務,讓人們以“更接地氣”的形式接觸到高品質文化產品,把吸引來的消費者更多地轉化成讀書人。只有回歸閱讀本質,書店才能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

剛過去的中秋國慶雙節,實體書店銷售咋樣?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2020.10.13 焦翊、王霖
根據對多省區市實體書店的調研顯示:“雙節”期間少兒、文教類圖書和多元產品銷售較好;絕大多數地區書店客流量、銷售額環比勁增,上海等部分地區交出了同比雙增的“成績單”;強調參與感、體驗感的線下活動仍是實體書店吸引人氣最重要的抓手,通過異業合作,擴大社會影響力;線上營銷活動中,直播、短視頻、攝影比賽等成為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