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沁秋
鳳凰集團將堅持以網上連線形式,放大對德國際傳播效應,打造“永不落幕”的線上書展。
近年來,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積極響應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始終聚焦出版主業,統籌內容、渠道、平臺、團隊和翻譯等環節,完善海外布局,加強國際化傳播,版權輸出和國際合作取得良好成效。
10 月14 日,第72 屆法蘭克福書展“云”開幕。數據顯示,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依然是國際書展中的領頭羊,依然向世界展示著最領先的出版理念和數字內容,展商與專業觀眾通過官網平臺交流思想,激發靈感,感受行業潮流,發現國際商機。鳳凰集團高度重視對德國的文化交流,緊抓法蘭克福書展的契機,擴大與德國和世界各國的版貿和文化交流。
書展期間,鳳凰集團在法蘭克福書展版權平臺共上傳精品圖書近600 種,重點推薦以下四類圖書:一是打造體現中國主張、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的精品主題圖書,如《社會主義現代化讀本》《中國騰飛探源》《中國概況》等。二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圖書,如《中國民族志》《圖說農諺》等。三是精心策劃,找準受眾需求,推出了一批充分展現當代中國最新發展成果的選題,如《高鐵效應與城市規劃》《綠水青山的國家戰略、生態技術及經濟學》。四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圖書,如《童心戰‘疫’·大眼睛暖心繪本》《科學抗疫——人類與傳染病的較量》等,實實在在做到以書為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書展期間,鳳凰集團旗下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原創抗疫繪本《童心戰‘疫’·大眼睛暖心繪本》德文版線上首發。截至目前,該繪本版權已經輸出至19 個國家,以15 個語種出版發行,影響力擴大至亞洲、歐洲、北美、 非洲、大洋洲等地區,以抗“疫”童書版權輸出為契機,將抗“疫”故事中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傳遞給全世界,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鳳凰集團版貿團隊克服無法與海外合作伙伴面對面洽談的不利因素,以高度的工作熱情,利用線上渠道,與德國著名獨立文學出版社Schoeffling、斯普林格出版社等多國的海外著名出版集團、文化機構和版權代理機構,密集進行多場線上版權貿易洽談活動。
書展前夕,書展主辦方邀請鳳凰集團高管錄制視頻發言,在書展官網平臺的“高管聲音”(CEO Talk)欄目中進行滾動播放。鳳凰傳媒總經理佘江濤受邀以《中國出版前景輝煌》為題進行發言。佘江濤指出:一個文化自信的民族一定會有一個強大的出版。隨著中國五位一體建設向深遠廣大延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三類圖書的出版空間將爆發式擴大,成為出版的三大增長點,將會創造出文學出版、兒童出版、教育出版以外更大的體量。伴隨著出版社的日益成熟,一個健康穩定、高質量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傳統出版延伸出來的融合出版,強大的互聯網營銷和銷售,使得許多出版社內容形態更加多元化,營銷更加矩陣化,銷售更加網格化,單品效益明顯提高。尤其是知識服務方興未艾。內容更加產品化,逐步形成了產品規范,在此基礎上更加標準化,實現規模性的知識服務,以滿足讀者越來越多的圖書以外的知識需求和文化需求。因此,中國出版必將有一個輝煌的未來,準備好的出版社將迎接和擁抱這個未來。

德國是中國最大的版權貿易伙伴。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國際出版業發展報告》(2019 版),2018 年,德國對中國的版權輸出達到1560 項,為近十年來最高峰,占全年版權輸出總額的近20%。德國的文學作品也具有世界性,充滿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深深吸引著全世界的文學愛好者。
鳳凰集團多年來譯介了大量德國文學作品,同時也持續發力向德國輸出版權圖書,其中也頗多可圈可點之處:
譯林出版社在2012 年成功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選集》(6 卷本)輸出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叢書以世界文學的視角介紹20 世紀中國文學,由海內外著名翻譯家和漢學家擔任翻譯工作,旨在推動中國文學更快地走向世界。2014 年,叢書正式出版。斯普林格出版社承諾負責該選集除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全球出版發行。此后,譯林出版社又將顏歌的長篇小說力作《我們家》輸出德國蘭登書屋集團。
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成功將《青銅葵花》《第8 號街燈》《草房子》《小水的除夕》4 種圖書輸出德國龍家出版社。其中,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兒童文學獎”得主曹文軒作品《青銅葵花》實現19 國版權輸出,獲得“中國版權金獎”、英國筆會獎等諸多國內外獎項;獲海外主流媒體高度評價;入圍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者周刊》三大圖書年度榜,英語、意大利語版銷售過兩萬冊,是眾多走出去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江蘇人民出版社將《中國古城墻》輸出德國等五個國家,完成英、法、德、日、韓五個語種的出版工作。該書是國內首部全面匯集并研究中國古城墻的大型專業性影像文獻,項目入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分析鳳凰集團已經實現輸出的文學作品,一定要具有相當的國際文化影響力,或者源自已經斬獲國際重要獎項的作家之手,才能得到德國出版商和讀者的認可。目前中國作家在德國的市場效應還沒有真正形成,一是中德兩國讀者的閱讀口味相去甚遠;二是題材過于小眾、或是需要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素養,這樣的作品,德國讀者讀起來很費力。這恰恰印證了麥家的觀點:“要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學是最好的使者”“中國文學作品要走向世界,必須在題材上有所選擇和取舍”。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國際出版業發展報告》(2019 版),德國2018 年度年出書品種79916 種,排名前三位的出版品類分別是:純文學類圖書、德國文學類圖書、兒童及青少年圖書,前兩個門類占據了總出版品種的34%。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德國文學市場依然繁榮,這一方面是由于德國是單一語言國家,具有較強的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高收入群體、女性、6-13 歲年齡段的兒童構成了最重要的圖書購買群體。
德國茂盛的書業生態源自以下幾個方面,對鳳凰集團的出版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是德國同行在選題策劃、圖書出版、市場營銷的整個過程中不浮躁,認真做好每一本書,確保每一本書都有文化積淀,有編輯思想,能夠引導讀者,而不是應付市場,迎合讀者。
二是德國的出版生態特別好。出版商、行業協會、書商,形成一個整體,同進同退;德國的傳統出版業能夠抵御網絡文化的沖擊,在擁有行業自信的同時也能保持警覺,這和法律政策、出版業的上中下游的密切合作以及民眾的整體品味都密不可分,其合力帶來的德國出版業景象令人印象深刻。當然,有利的國家法律規定、完備的行業制度、深厚的讀者基礎、統一的數據統計口徑,都是他們能堅持自己的文化理想的重要原因。
三是德國的出版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書店除了暢銷榜單,還有話題榜單,如“新德國人”、移民問題之類,體現了出版行業對社會普遍關注點的尊重,再比如有些獎項只頒給女性作家,關注小眾文學的價值,使得各種文化的元素都能保留和生存下來。
第四,德國的媒體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他們不接受出版社的通稿,會聘用專屬評論員,從自身對作品的理解來寫書評。
第五,出版的跨界趨勢。出版商應該越來越多成為IP 的策劃者。很多優秀的、有潛質的IP 都源自圖書。首先要有行業自信,尋找到適合的IP 之后,要持續經營,讓它不斷成長。
為期5 天的第72 屆法蘭克福線上書展已經閉幕,鳳凰集團將繼續聚焦出版主業,堅持以網上連線形式,將常態化的版權貿易洽談和業務交流繼續推進下去,以出版交織中德文化,放大對德國際傳播效應,打造“永不落幕”的線上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