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從學前教育階段轉入小學階段,在兩者的銜接上往往容易出現問題,因此如何做好學生從學前教育轉入小學階段的銜接成了不少小學教師的難題。幼小銜接的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重點。學校和教師分析幼小銜接中的難點、不對稱點,找出幼小銜接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及成因,而后對癥下藥,幫助小學生從思想和學識上更好地融入小學,對學生意義巨大。
第一,學習方式不對稱,學生難以接受。這一點主要分析的是“紀律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階段,紀律性并不強,喜歡說話,上課亂動,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而步入小學階段,小學對學生的紀律性要求更高了,課堂上要坐得端正,不能隨意亂動,課程也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字要寫端正,要講衛生,同時每堂課四十分鐘,中間休息僅十分鐘。小學與幼兒園階段完全不一樣,學生很難快速適應,容易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學習質量。其實幼兒園也要求紀律性,但如果學生違反紀律,有的幼兒教師往往沒有給予實際有效的批評,學生從思想上就很難形成對紀律的認知,進而為其融入小學帶來阻礙。
第二,知識不對稱,給教學帶來了挑戰。幼兒園階段為了給學生帶去更好的教育,也為了讓學生在小學階段更加順利,對學生的教育會超前一點。以語文學科為例,一年級需要學習的語文基礎音標,大部分幼兒園都會教,而有的幼兒園又不會教得太全面,甚至還有一些學生沒有參加幼兒園直接進入了小學,學生的知識基礎不一樣,這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挑戰。
第三,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來說,在學前教育階段,家庭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但進入小學之后,有的家庭的家庭教育就會逐步減少,這是家長對學校和教師信任的一種體現。但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占據著很重的比例,家長對學生的影響巨大,在幼小銜接階段還是提倡教師與家長多進行溝通,就學生在幼小銜接段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交換意見,最優化解決問題。
第一,教師在思想上引起重視。良好的認知是工作的基礎,教師在思想上應該重視起來,及時察覺學生在幼小銜接階段的困難,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上的抵觸感。教師要理解學生,學生年齡還小,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且新環境的約束性更強,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抵觸。現實中還有少部分教師沒有在思想上形成重視,這會導致學生在度過幼小銜接時耗費的時間更長、精力更多,對后續的學習會有一定負面影響。
第二,教師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摸底。學生的學習基礎存在差異,這會給教學帶來一定挑戰,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簡單的摸底,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特點等。有必要的話,教師還可以和學生所在的幼兒園進行聯系,準確了解學生在幼兒園學習的經歷。這一切活動都會讓小學教師對學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才好對癥下藥,展開更細致的教學工作。在后續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進行簡單的分層教學,適當進行教學資源的傾斜,幫助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盡快融入小學學習。
第三,在紀律性方面,小學教師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一開始就過多地要求學生遵守紀律,不能一遇到學生不遵守紀律的情況就批評,而是要逐步進行對學生紀律意識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可能多設置一些有趣的游戲教學,讓學生在熟悉的游戲中學習知識,既不給學生造成太多學習壓力,又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獎勵措施來輔助教學,對紀律性好、表現較好的學生給予肯定和獎勵,樹立典型,起到帶頭作用。年幼的小學生模仿性非常強,且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班級中越來越多的人注重紀律,其他學生也會提升紀律感,自然而然地完成幼小銜接。
第四,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針對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生難以度過幼小銜接階段的問題,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用有趣的知識來吸引學生,如繪本演示、多媒體演示、情景劇表演、優秀課前導入、游戲教學等,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第五,和家長建立聯系。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對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大部分家長并不是專業的教育者,教師有必要和家長建立聯系,分享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幫助家長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體系,讓學生在更好的環境中成長,更快、更好地度過幼小銜接。
綜上所述,學生的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銜接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教師應該重視幼小銜接段中常見的問題,結合上述建議,幫助學生盡快度過,盡快融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