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趙大莉、王紅杰
在施行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一味地強調綜合素質評價的所謂“綜合性”,導致評價內容繁雜、評價方法煩瑣、評價主體過多而流于形式;評價周期長,難以充分發揮綜合素質評價的導向作用;單純的等級評價方式及不同學校評價尺度不統一,模糊了不同學生間的差異,降低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可信度。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綜合素質評價應遵循易操作原則、動態化原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地域統一化原則,不斷向縱深發展,從而成為教育改革的強勁動力。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百年大計,是關乎國家興旺昌盛的頭等大事。一個國家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是一個民族崛起的開始。如何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的各類人才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2002 年,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從道德素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對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進行表述,正式拉開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序幕。在此基礎上,教育部及各省市不斷頒布政策對文件內容進行細化和完善,力求推動綜合素質評價真正落地。不可否認,近二十年來,綜合素質評價從無到有,從雛形到完善,從只評不用到升學錄取參考,從不太受關注到逐漸被學生、家長、學校重視,取得了顯著的改革效果。然而,我們亦不可回避綜合素質評價中依然存在一些“痼疾”,需要認真分析,厘清改革思路,從而不斷將綜合素質評價推向深入。下文筆者將對綜合素質評價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闡明綜合素質評價應遵循的相關原則。
一味地強調綜合素質評價的所謂“綜合性”,導致評價內容繁雜、評價方法煩瑣、評價主體過多而流于形式。強調綜合素質評價的“綜合性”無可厚非,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綜合素質評價的初衷。綜合素質評價的初衷是在單一的中考、高考評價之外,探索對學生應試能力之外素養的評價,進而推動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但“全面”“綜合”不是全而沒有重點的發展,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重視學生基礎性發展目標,而不宜過分追求評價內容的“綜合性”,使評價內容失去針對性。評價內容過于繁雜,勢必導致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法煩瑣,其結果就是評價周期長、評價過程復雜、評價結果合成困難,在繁重的升學壓力背景下,綜合素質評價因上述原因而流于形式。
評價周期長,難以充分發揮綜合素質評價的導向作用。綜合素質實施的評價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的基礎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展,所以評價一定要及時準確、有實效性。然而綜合素質評價一般是每學期評價一次,有的學校甚至是一學年評定一次,評價周期太長就不利于發揮評價結果的反饋作用,也會導致有些學生由于一時疏忽而帶來不可彌補的后果。
單純的等級評價方式及不同學校評價尺度不統一,模糊了不同學生間的差異,降低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可信度。目前多數地市都是采用“A”“B”“C”“D”等級方式呈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等級方式呈現評價結果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局限性,比如在不同學校存在不同評價尺度的背景下,不同學校的兩個學生可能會因為評價尺度不一,雖然評價等級一樣,但實際素養存在較大差異,或者兩個學生評價等級不同而事實上綜合素養相當。再如,初一至初三綜合素質評價分別是“A、B、C”和“C、B、A”的兩個學生,前者呈現退步狀態,后者呈現進步態勢,顯然,單純的等級累加忽視了兩者的發展過程而有失公允。
客觀上,以上問題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綜合素質評價涉及諸多要素,而且諸多要素不便于量化評價,評價難度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升學壓力的背景下,唯分數論的應試思想還有市場。主觀上,廣大師生迫切想構建起完備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但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在具體的試驗中暴露出種種弊端。因而,必須正視綜合素質評價的時代作用和現階段自身的局限性,有所取舍,厘清評價原則,扎實有效推進,使之能夠盡快真正落地。
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領域乃至全社會的一場深刻變革,這種變革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面對一個個生動、鮮活、個性的學生,要全面、客觀、準確、公正地進行評價,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每一種評價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同時也存在自己的不足。基于上述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綜合素質評價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易操作原則。評價內容應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有側重地選擇評價內容和確定評價指標,使評價內容能涵蓋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主要方面,并且細化為可直觀評定的行為規范層面,從而使評價內容既具體明晰,又不繁雜、失去重點。在科學的評價內容基礎上,評價主體應為師生,而不宜將家長或社會機構納入評價主體,從而人為增加評價難度。做到前兩點就為同班師生綜合素質評價日常化奠定了基礎,輔以科學、簡便的計算方法,整個評價才會具備可操作性。
第二,動態化原則。改變每學期或每學年進行一次的綜合素質評價周期,將綜合素質評價通過具體行為量化指標,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管理中。教師和值日班干部每天可以對學生日常行為表現進行量化評價,并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過程性數據,每天一反饋、每周一總結、每學期一匯總。這樣就能使綜合素質評價動態化,充分發揮其導向作用,不斷激勵所有學生關注自己綜合素質各方面的表現,從而在教育過程中真正推動素質教育改革,而不是僅僅將階段性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匯總,對學生進行等級界定。
第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筆者不反對定性的等級方式呈現評價結果,但綜合素質評價須建立在過程性量化數據基礎上,同時賦予不同評價內容、不同學段評價結果以科學合理的權重,使每一次等級評定不是單純依靠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的等級分配比例,而是有準確的數據支撐。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等級的確定更加科學準確,才能更好地縱向呈現學生三年變化軌跡,才便于不同評價內容結果合成計算時更加便捷易操作,才可以使不同學校、不同地域間對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對比時更具有比較價值。
第四,地域統一化原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素質教育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有益嘗試,其意義決定了它應是一種嚴肅的教育評價行為,應該在招生錄取體系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從地域上統一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計算方法、監督機制十分必要,只要統一尺度,才能在比較中互相借鑒、不斷完善,逐步改變推動綜合素質評價在目前招生錄取時僅作為“參考依據”的現狀,最終成為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
素質教育就是對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這種變革,勢必使以往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評價發生根本性變革。而綜合素質評價由于其評價的復雜性,在推行過程中不免出現一些不足。但開展這場變革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任務,筆者相信,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不斷出臺支持教育的政策的大好時代下,在全體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綜合素質評價會不斷完善,不斷向縱深發展,成為教育改革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