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胡新華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破窗理論”,講的是一座建筑物的玻璃窗如果壞了一扇,不及時修補,就會暗示和縱容人們去打壞其他窗戶。“破窗理論”通常應用在社會管理、現代企業管理中,但在班主任工作中,同樣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學校教育的最重要任務之一,是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學生的發展上下工夫,使所有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但每個班級總有一些學生,在集體大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個別學生未被教育好,會影響其他學生;一個知識點的疑惑被認為無所謂,會有更多的疑惑被認為無所謂;忽略或原諒自己偶爾的一些小過錯,就會繼續為新的過錯找理由,最后難免悔之晚矣,即所謂的“小洞不補,大洞受苦”。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育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當努力探索讓學生走出“班級管理的破窗”,對人生充滿憧憬的良策。
班級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或事件:班級的凳子,今天少一個螺絲,斷一條腿,你不追查原因,落實責任及時修理,明天就可能掉另一條腿,后天另一張桌子就可能同樣遭此厄運……如此下去,班級就將成為一個破窗庫。班上顯眼位置上有一刺目痰跡,我們視而不見,不加以處理,一天下來,班上便會痰跡斑斑;班級里有個別同學在課堂上看小說、睡覺,自習課上打游戲、閑聊、喧嘩,平時作業抄襲,任課老師不及時反饋并加以制止,過不了幾天,班級就會像一個無序吵鬧的市場。以上這些,我們都可看作“破窗效應”。
有時班主任對犯錯誤學生的批評只是輕描淡寫或蜻蜓點水,教育不能深入人心,部分學生就很有可能出現“陽奉陰違”的現象,即表面上承認錯誤,接受教育,實際上“心結”仍未解開,伺機再動。一個學校,有其校紀校規;一個班上,往往也有其班紀班風。如果對犯錯誤學生的教育、懲罰不嚴格,壞風氣、壞習慣、壞思想就會有機可乘,也會出現“破窗效應”。
在班級建設中,任何一件有礙于班級整體發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處理,就會出現“破窗效應”,一方面,犯錯誤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罰,容易使其更加有恃無恐,今后其行為將更加難以控制。另一方面,從更深層次來說,錯誤的行為沒有得到糾正,其他學生就會認為這種錯誤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學生的認識被誤導,分辯是非的能力下降。即使有學生當時對此種錯誤行為有所認識,也會由于班主任當時沒有明確表態以及采取必要措施,在學生心理上產生暗示性作用。錯誤的發生成了無所謂的事,在廣大學生中將產生輻射作用,正氣受抑制,邪氣滋長,由此在班級管理中產生“破窗效應”,對班級的建設造成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
因此,我們在自我教育、班級管理中,應懂得防微杜漸。本文將立足“責任教育”理論的層面,從以下三方面論述讓學生走出“班級管理的破窗”,讓班級管理走向“窗明幾凈”的具體方法。
潛移默化的熏陶,受益終身的教育。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對于尚未形成某種良好品行習慣的學生來說,數十次的“言教”恐怕也抵不上一次“身教”。表率作用是無聲的命令、無聲的教育。
某天,我走進教室,發現馬上就要衛生檢查了,地面還很臟亂。瞅著臟臟的地面,我急忙拿起掃帚,親自動起手來。“老師我來掃吧!”我正掃著,一個有點羞愧的聲音傳進耳膜。我抬頭一看,原來是值日組長。那邊又有幾個值日生拿起了掃帚和簸箕。大家齊動手,衛生很快搞好了。第二天,我還沒走進教室,遠遠就看見前一天那些同學在奮力打掃,只一會兒,教室就干干凈凈。我很高興,在獎給他們每人一面小紅旗時,我似乎看到了昨天那幾位同學的臉上掠過一絲羞澀的笑意。
有了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學生將受益終身。這些行為,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效仿老師,逐漸就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給別人。同樣的道理,教師自己做不到的,就沒有權利和資格去要求學生。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并內化為自我要求,這樣才能體現出服務意識,形成教師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品格。
獨具匠心的體悟,人文素質的喚起。在現實生活中,喚起學生的責任意識迫在眉睫。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班級中的責任,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使學生獲得切身的感受,真正做到以班級的力量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一日晨會課上,還沒等我開口,一位同學義憤填膺地站起來向我報告:“胡老師,今天早晨我看到劉的桌子旁邊有一張紙,我叫他撿起來,他說:‘憑什么讓我撿?’最后我把紙頭撿了起來。”
他的一番話似乎引起了大家對劉的“公憤”:“老師,平時值日的時候,他也老說:‘憑什么讓我干這個?憑什么讓我干那個?’”“對,他總是說憑什么、憑什么!”……
我示意大家安靜下來,說:“既然劉同學問了這么一個問題,誰能回答他,我們‘憑什么’做這些事?”
同學們紛紛舉起手,說:“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們應該這么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就要求每個小學生做到。”“作為三(1)班的一員,就應該這么做,對我們班負責,不然就不是三(1)班的同學。”“責任教育要求我們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如果自己的事都做不好,怎么對別人負責、幫助別人?”
聽了同學們的話,我發現劉已經把頭深深地低了下去。
從以上的教育案例中不難看出,教育者的教育方法獨具匠心,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機。在出現問題后,教育者沒有依靠純粹的說教來教育學生,因為這樣的教育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利用學生這一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隱性教育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動之以情的關愛,曉之以理的溝通。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就是通過各種教育形式,讓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使學生形成責任意識和責任品格,使學生的主觀思想和實踐行動符合社會要求和社會規范。因為學生的年齡特征,必須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并在平常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提醒強化,逐漸喚起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起學生的責任感。如果是一味地批評、指責,只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甚至是叛逆,這對開展教育工作非常不利。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會碰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聰明、學習成績好,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班級里其他同學都對他們羨慕不已,長久以后,其中有一部分學生開始滋生了驕傲情緒,學習成績下滑。我在擔任六年級一個班的班主任時,班級里有兩個男生上課時思維敏捷,回答問題思路清晰、條理清楚,而且經常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他們的意見往往能左右大多數同學的思路,在班級里是同學們公認的學習“權威”。第一學期期中檢測,他們兩人的成績名列前茅,于是,他倆在學習上的“權威”地位更是穩固。漸漸地,在班里時不時聽到他們冒出這樣一句:“這還不會!”“這太簡單了!”“我做的還會錯!”……驕傲情緒溢于言表。
這些學生的自尊心較強,作為老師必須顧全他們的自尊心,千萬不能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去訓斥他們,否則只會引起他們與老師、與其他同學的對立情緒。所以,我采用單獨談心的辦法,征求他們的想法,和他們一起尋找成績下降的原因,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破窗理論”在學校的班級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班級無小事,件件育人;班級無小節,處處立則。”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使兒童、少年和青年形成關于美、關于人的思想、情感和體驗中的高尚和神圣的東西的觀念。
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都應該在平時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干好每一件小事,不放過每一個小錯,補好每一扇將破和已經破的窗戶,而不是不以為然,這樣,我們才會擁有一扇扇明亮的窗戶,讓我們的另一個家—班集體真正的“窗明幾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