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延娟
教育部門提出,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那么教師要如何開展教學活動才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這是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現以“認識周長”的教學為例進行分析。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時,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學習時,需要哪些核心素養?具備了這些核心素養以后,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才能夠讓學生了解培養核心素養的價值和意義,他們才會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來培養自身的核心素養。
比如,教師讓學生觀察課本、桌面、紅領巾這三個事物,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測量出這些事物的周長。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很難從抽象的概念知識中發現自己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為了讓學生了解他們在學習知識時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看到具象化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具象化的情境中發現自己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通過觀察以上事物,學生發現教師談到的周長與幾何知識有關。因為教師探討的周長是空間結構的一種,所以要探討的是一個事物的空間結構問題。當學生發現了具象化情境中的數學問題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具象化的問題與抽象化的概念結合起來,然后從抽象化的層面找到自己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當學生應用學過的幾何知識開始測量課本的周長時,會發現如果要解決周長的問題,還必須掌握數感。比如學生在測量課本的長和寬時,如果測量的長數值小于寬,就意味測量的結果是錯誤的。小學生擅長以體驗的方式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自己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進后進一步提高自己。
教育部門提出的核心素養,與學生的思維水平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學生沒有提高思維水平,就不能吸收數學知識,繼而不能培養核心素養。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讓學生在提升思維水平的同時提高核心素養。
比如當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了解了要如何測量課本、桌面、紅領巾的周長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測量一件事物的周長。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周長的概念:能夠勾勒出事物外部輪廓的幾何線條,叫做邊線。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理解了歸納的思維,即能夠通過歸納出普遍案例中的共通點,抽象理解其中的規律,這就是歸納的思維。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應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學概念,歸納出周長這一概念。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了如下學習成果:讓這個輪廓成為封閉圖形,圍繞一周的邊線就是周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夠得到培養。教師在引導學生學會應用精確、概括的語言來描述數學概念時,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便得到了培養。當具備了以上的思維以后,學生遇到數學問題時,便能夠應用界定概念,思考問題存在條件的方式來探討數學問題。此時學生便具備了數學核心素養,這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
學生是否具備核心素養,與學生能否解決數學問題有關。不能夠解決數學問題,則意味著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沒有達到要求。教師要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引導學生測量一個兒童游戲池的周長為例。剛開始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理論知識,現在只要應用理論知識便能夠解決這個數學問題,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卻發現他們遇到了困難。首先,兒童游戲池的開關是不規則的,學生不能夠用拿著直尺測量的方法來測量兒童游戲池的周長。那么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學過的概念知識來分析。然后學生會發現,測量兒童游戲池的周長,就是測量兒童游戲池的外部輪廓,只要能用某種方法繞外部輪廓一圈,然后測量這個一圈的長度,即可完成邊長的測量。于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空間觀念便得到了培養。學生發現,用一根繩子繞兒童游戲池一周的測量方法會比較麻煩。經過思考,學生決定用步行的方法繞兒童游戲池一圈,計算自己所走過的步數,然后再用測量步長×步數的方法來測量兒童游戲池的周長。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大致得到兒童游戲池的周長。然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在測量的過程中,是否會存在誤差?要如何提高數據的精度?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決定通過多次測試的方式來分析數據的精度。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數據觀念也得到了培養。小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自己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理論,在應用數學理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核心素養便能夠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