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平
(平頂山市民協,河南平頂山 4674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主要以新農村規劃、建設、休閑觀光農業等更加科學的經營戰略為主。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過程中,必定要做好鄉村文化傳承,要充分發展農耕文明,才能真正走上鄉村文化強盛之路,這樣才能將鄉村文化之“魂”守住。基于此,研究鄉村振興視角下的鄉村文化傳承對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農業現代化水平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及鄉村文化傳承的經濟基礎。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已久,但是部分地區的農村現代化水平依然比較低,如果鄉民們的物質生活得不到充分的保障,那么他們就不會有精力去探索追求精神上的需求,更加談不上對現代農業科技產生興趣,這樣將不利于鄉村文化的傳承以及鄉村文明的建設[1]。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鄉村文化建設有非常明顯的改善,但是鄉村居民們自身還缺乏比較恰當的精神寄托以及文化藝術的識別能力,所以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封建迷信觀念,甚至對鄉民的生活起居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部分宗教信仰在散播的過程中,由于散播者對內容進行了扭曲,因此將會一定程度上牽制鄉村文化的創新、傳承以及社會主義的發展,因此需要高度重視宗教信仰不合理的傳播。
宗教信仰對鄉村文化傳承以及建設的沖擊性體現在:第一,覆蓋范圍相對更廣。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大部分鄉民依然缺乏恰當的精神寄托,加之沒有情感價值的推動,所以容易被一些唯心主義觀念所迷惑,主要以女性以及老年人為主,因為這類群體的文化水平比較低。這也是宗教信仰傳播速度比較快、傳播范圍比較廣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搶占先機。宗教信仰在鄉民心中搶占了先機,因為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不同,所以會對社會主義文化創新以及社會主義健康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并阻礙鄉村文化的建設。綜上來講,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一定要認清宗教信仰對鄉村文化傳承的沖擊,當然并不是要全面否定宗教信仰,要盡量引導宗教信仰的傳播與社會主義、鄉村文化建設保持一致,從而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在鄉村振興戰略方針實施的過程中,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型管理體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促進政府機構與鄉民形成通力合作的保障機制,但是從實施情況來看,目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正在完善之中。現階段,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已經具備構建起以文化藝術惠民為核心的管理體系,但因為供需偏差等因素,而導致很多服務項目流于形式,而且缺乏優質內容,并存在著低功效等問題。從鄉民角度來看,他們對于文化藝術的需求具有復雜多樣性的特點,一些送到鄉村的文化藝術節目無法滿足其需求,所以非常有必要深入分析以及掌握鄉民們對于新知識、文化藝術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我國很多鄉村都完善了電影放映室、公共圖書館等文化服務項目的建設,但是如果沒有結合鄉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認知能力,那么這些基礎公共服務項目與設施將會成為擺設;同時,深入基層的文藝演出如果在沒有了解鄉民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表演,一方面鄉民不愿意看表演,另一方面,文藝表演者的熱情會降低,這樣一來會浪費很多的資源,最終將進一步導致鄉村公共文化基礎建設逐漸失調。
唯有充分保障鄉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才能進一步促進鄉民加強對藝術以及精神的追求。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定要提升鄉村文化的建設力度。為了能夠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建議以下幾點。
第一,鄉村各個產業之間加強合作力度,最大限度為鄉民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當鄉民的物質基礎得到一定的滿足之后,將會促進其對精神層面加大探索與追求;同時,利用產業的優勢,助推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引導鄉民多了解農業科技、農業技術,這樣將有利于擴大鄉民的眼界,從而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建設奠定一定的基礎。
第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人才是保障鄉村文化傳承的關鍵,更是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根基。在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過程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非常重要,有利于促進農民身份合理轉換,將其塑造成為愛農牧業、懂技術、善運營的職業農民,不僅能夠促使他們認同自己的新身份,而且能夠充分提升其綜合素質,使其明確自己在鄉村文化傳承以及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職責[2]。
鄉民作為鄉村文化傳承以及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主體,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將有利于推進鄉村文化的建設。為此,鄉民非常有必要對一些文明禮節進行改善,從而實現精神價值的提升,具體需要從這些方面入手。
第一,以勞動為切入點。將勞作方式與社會主義價值觀進行結合,目的是讓鄉民在勞作的過程中能夠接觸到最先進的社會主義思想,從而確保其思想能夠跟上思想潮流,這樣才能讓他們能夠認可國家的政策方針,不僅有利于改掉一些陋習,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善于接受先進社會主義思想的意識。
第二,保障以及體現鄉賢的地位。鄉賢通常是鄉村的精英人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且對本村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保障以及體現他們的地位,并由他們為鄉民們普及一些鄉村文化知識將有利于他們正確認識宗教信仰,并引導他們改善鄉村一些歪風邪氣。比如:河南省的郟縣在14 個鄉鎮(街道辦事處)中都成立有基層民協組織,每個民協組織都開辦有“民間文化大講堂”,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三,建議構建賞罰制度。建議鄉村機構的工作人員能夠制定有效的措施,目的是引導鄉民辨別鄉村文化,對于鄉村文化傳承中有突出貢獻的鄉民,需要進行獎勵;對于信奉封建,甚至是蠱惑人心的鄉民,應當采取合理的懲罰措施,使其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參與到鄉村文化傳承與建設中來,不僅可以促進鄉村振興,而且能夠防止出現誤解民間風俗文化的情況。
進一步完善鄉村公共文化保障體系,將有利于為鄉村文化傳承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第一,最大限度保障鄉民的供求平衡。建議相關部門做好鄉村調研工作,準確掌握鄉民在文化方面的需求。考慮到鄉民普遍文化水平比較低,而且學歷不同,所以他們的文化藝術需求也存在差異性,通過事前的調研,可以掌握他們的愛好,這樣才能有針對性投入文化資源,不僅能夠規避資源浪費的問題,而且可以激發鄉民參與鄉村公共文化項目的積極性。例如,部分鄉民特別喜愛民間工藝制造、戲劇等,以其基本訴求為依據,進而精準提供公共文化資源。此外,在開展公共文化項目之后,建議做好鄉民意見的收集、記錄以及反饋,目的是了解鄉民對于公共文化項目的真實看法,有利于進一步改善項目內容,從而為其提供更加優質的項目。
第二,對鄉村文化載體形式進行創新。我國各個地區的民族特色非常突出,有著自身的文化底蘊、生態資源、生活方式、人文風情以及經濟發展標準,這就為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如:河南省的寶豐縣正在推行“文化強縣”戰略,以“龍王溝”示范區為例,大力提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特產”;因此,建議對鄉村文化載體形式進行創新,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兼具生態文明建設,以期望達到鄉民與環境和睦相處的鄉村環境[3]。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鄉村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非常突出,需要由當地政府、地方企業產業、鄉民等共同努力,結合地方實際情況,攜手開展鄉村文化傳承,從而推動鄉村振興。其中關鍵在于提升農村現代化水平,在滿足鄉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基礎上,使其能夠主動積極參與到鄉村公共文化項目的開展過程中來;同時,進一步完善鄉村公共文化保障體系,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鄉村特色,將鄉村文化與新農村建設理念融合,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