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婧瑩
(湖北師范大學,湖北黃石 435002)
作為美國最早的中小學教育法案之一,《影響援助計劃》在1994 年被合并入美國最著名的中小學教育法案《中小學教育法》(Elementary-Secondary Education Act)中的第八節。此計劃的頒布與施行,與地區教育現狀與聯邦政府對地區教育的影響與控制需求都息息相關。
20 世紀上半葉,美國在二戰前后的各種軍事活動導致國內從軍人員急劇增長,軍人家庭中的兒童數量也隨之增加,這些兒童一部分在國內,一部分隨家人生活在軍方基地,這意味著他們無法與國內兒童享有同一水平的教育資源。《影響援助計劃》建立的初衷就是補助這些軍人家庭,幫助他們的孩子更好地完成教育。在此基礎上,這樣的情況使政府出面以出資的形式,實際上充當納稅人的角色,對稅收減少的學區予以補助。《影響援助計劃》的建立,就是為了幫助地方上教育資金相對缺乏的學區,由政府撥款資助這些學區,使其可以正常且順利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自20 個世紀80 年代以來,聯邦就開始不斷的嘗試加大對地方教育的影響,《影響援助計劃》作為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措施與法案中的一部分,于1950 年正式立法并于1994 年被并入美國《中小學教育法》。《影響援助計劃》與其他各項法案一起通過資金支持和教育資源支持,加大對學區教育事業的影響,將聯邦對教育的干預和控制從高等教育滲透至基礎教育。
《影響援助計劃》是當今美國國內唯一不經過州與地方政府而由聯邦直接撥款至學區,同時也是美國唯一的非前瞻性資助,《影響援助計劃》以其高效著稱。從施行至今,為了適應國內教育環境的變化,彌補聯邦地區教育經費的不足,該項的資助范圍不斷擴充。從負責該計劃實行的組織到計劃涉及的范圍及具體實施步驟,我們可以對《影響援助計劃》有較詳細的認識:
1940 年,“蘭哈姆法案”規定了一種初步的影響援助形式,即在其境內擁有軍事基地的地區代替稅款。1941 年,國會修訂了“蘭哈姆法案”,將影響援助擴大到包括公立學校建設的資金。1950 年,國會頒布了P.L.815 和P.L.874 這兩條法律,經杜魯門總統簽署確認后,以現在的形式開始了撥款計劃。
《影響援助計劃》由美國教育部主持管理,并由國會通過勞工、健康和人類服務三個部分撥款。該法案的具體實施由各分支小組圍繞著全國聯邦受影響學校協會(NAFIS)以“傘狀的小組”的形式進行。在“NAFIS”這一“保護傘”下的四個小組是“聯邦財產學區協會(Federal Property Schools Association)”“軍事入學學校協會(Military Impacted Schools Association)”“印度國家受影響學校協會(National Indian Impacted Schools Association)”和“中低檔學校協會(Mid-to-Low-LOT School Districts)”,四個小組分別負責《影響援助計劃》在聯邦財產較多的學區的施行情況;確保教育資金受到嚴重影響的軍事學區得到能滿足學生教育需求的資金;為住在印度信托地區的聯邦關聯兒童提供教育援助支持,以及那些受“影響援助計劃”影響較低的學區代表的聯合,以確保影響援助計劃的資金能公平的分配給所有的學區。四個小組在“NAFIS”的支持下即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又共同維持和確保“影響援助計劃”的順利實施以及其資金的申請和使用。
根據全國聯邦受影響學校協會收集的數據,2015年“影響援助計劃”的影響范圍包括1300 個學區中超過1100 萬的兒童和98 萬聯邦關聯兒童,這一千多個學區及其中的千萬名因援助影響計劃法規而受益的孩童,其來源大致可分為一下五種:
(1)軍事區域內外的兒童。美國服役軍人的兒童不管是否居住在軍事區域內,都有資格接受計劃的援助。
(2)印度信托地區兒童。父母居住在印度信托地區或ANSCA 地區的兒童,可以接受援助。
(3)廉租房人群。父母居住在聯邦廉租房的兒童,同樣屬于被援助的范圍。
(4)平民1。夫妻中一位或雙方在聯邦財產地區生活和工作,他們的孩子可以享受“計劃”法規帶來的福利。
(5)平民2。夫妻中一位或雙方不管是應稅土地上工作,起居在聯邦財產,還是應稅土地上生活,聯邦財產工作。他們的子女都可以接受計劃的援助。
從軍方到印度信托地區再到國內的廉租房群體和平民,聯邦的援助資金每年都在以撥款的形式幫助學區發展基礎教育,幫助這些兒童順利地完成學業。
“非前瞻性資助”這一性質意味著《影響援助計劃》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得到國會的重新授權,需要資助的學區需要每年按時提交申請。許多學區由于地區稅收的減低,學區收入的削減,受教育兒童的人數不變而依賴于《影響援助計劃》幫助他們使地區的基礎教育可以繼續進行下去。正是因為這樣,《影響援助計劃》又被稱作是“山姆大叔的稅單”。說明該計劃實質上是聯邦政府用撥款的形式支付聯邦財產較多的學區減少的稅收,并且以撥款的形式補償學區因為教育經費的減少而迫切需要“計劃”的資金。
學區的教育狀況與資助有直接的聯系,甚至將其稱之為自身生命。削減資助后的學區,將面臨大幅辭退老師和取消高達40%教育活動的后果。學區的存在和發展,已與《影響援助計劃》不可分割。
獲得授權聯邦資金不經過區政府直接進入學區,學區直接使用聯邦的撥款,避免了層層下達的繁復程序,資金可以快速、原始、有效地到達學區,且對于資金的使用范圍廣,包括項目有設施、書籍、教師工資等。這樣相對自由的資金使用方式使學區可以根據自身學區的情況,可以把受資助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同時自由且高效的形式對于基礎教育的支持巨大,學區不管是補救自身弱點還是完善強項抑或是開發新的教學項目,都能夠有針對性的、高效且資金充足地完成。許多學區將援助計劃的資金看作聯邦政府的義務撥款并將資金作為剛需依靠它維持學區的正常運行,更有許多學區以此資金為契機改善學區教育環境,吸引更優秀的人才,提升教育質量和地區教育水平。
《影響援助計劃》作為《中小學教育法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地區基礎教育提供了長期的支持。在一些聯邦關聯學生較多的地區,如印度信托地區和一些人口較少,實際上教育資金十分缺乏的地區,學區迫切需要聯邦的資金使該地區的教育教學活動能夠繼續進行下去,《影響援助計劃》的資金就成為了這些學區賴以生存的希望。如果沒有聯邦的資金,學區的日常教學將難以進行下去,許多兒童將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影響援助計劃的資金支持是許多地區基礎教育順利進行的保證。
對于這些教育資源相對弱勢的兒童,計劃的補助既可以緩解學區或家庭的教育方面的經濟壓力,又因為撥款的實施要求并不是非常嚴格,可以一定程度上補償他們缺少的教育資源。這樣的措施保證孩子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質量,這樣的補助使孩子們的起點更加接近,能夠促進美國基礎教育公平且均衡的發展。
美國《影響援助計劃》實施時間長,涉及范圍廣,對美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意義巨大。其資金直接由聯邦進入學區的模式,使得所有對教育的支持可以更高效地進行,且學區對于資金的使用也相對自由,這樣不僅可以使學區有針對性地強化自身教育短板,更可以利用資金根據學區特色開發有特色的教育項目。這樣自由且高效的撥款模式值得中國借鑒。另一方面,大量的資金一次性流入學區,如果不能充分且有效的利用,不但不能促進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反而會成為聯邦政府的財政負擔。事實上,因財政負擔較重,自1969 年,《影響援助計劃》就沒有對所有符合條件的學區進行完全的資助。學區不能有效地使用資金,就會導致資金不足但又不可或缺的循環。《影響援助計劃》的資金作為學區的剛需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行而不是作為一種獎勵性的資金去鼓勵或刺激學校的教育創新或改革,隨著受教育群體和影響援助計劃范圍的增加,聯邦的負擔會越來越重。沒有創新和改革,教育效果不佳的學區,會陷入惡性循環,只能等待聯邦政府的資助以滿足基本的教育要求。中國同樣存在教育經費不足的地區和學校,如何合理分配教育補助資金,怎樣分配這些資金,才能在改善地區學校教學環境的同時促進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近十年的資金援助一直平穩上升的態勢,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影響援助計劃》施行的態度穩定且堅持。如此長期,穩定且大力度的支持國家基礎教育事業的態度,也是值得中國借鑒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