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什么是“大舌頭”嗎?最近,不少家長帶著剛剛會呀呀學語的孩子來醫院咨詢,“孩子說話像含著塊糖,含糊不清,是不是大舌頭?是否需要‘剪舌筋’”?那“剪舌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知從何時開始,舌系帶過短這個概念在民間廣為流傳,以致很多孩子1歲左右剛學說話,只要說話不清楚,父母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是不是舌系帶的問題,會帶著孩子到醫院要求割舌系帶。其實,只有很少數發育不正常的兒童才會出現舌系帶過短需要剪的情況。
舌筋,是舌系帶的俗稱,即張開口翹起舌頭時在舌和口底之間的一薄條狀組織。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舌系帶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發育過程中,系帶會逐漸向舌根部退縮,所以嬰兒并非一出生舌頭就伸轉自如,而是從短小到剛能夠吸吮,之后由于喝奶、言語需求所迫開始退縮,經過長達數年的口腔活動與練習,舌尖逐漸遠離系帶,走向正常。
所以,嬰兒出現舌系帶“過短”的情況,只是暫時性的生理現象,不應認為不正常。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乳牙的萌出,舌系帶會逐漸變得單薄而松弛,舌頭的活動度也會變得更加靈活,舌系帶就不短了。
真正的舌系帶過短,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異常,主要表現為舌頭不能伸長到口外,或往上不能接觸上唇;伸舌時,因舌系帶短而拉著舌頭,嚴重者影響吸吮,影響語音清晰度和學語。人們俗稱的“大舌頭”就是這種情況造成的。
判斷舌系帶是否真的過短,最好觀察到2歲以后,此時舌尖開始逐漸遠離系帶。如果確實因為舌系帶過短,舌不能前伸到口外或舌頭背面有凹陷,可以找醫生診斷。
需要提醒的是,發音不準、吐字不正固然與舌系帶過短有關,但這不是發音不準的唯一原因。舌系帶過短,一般僅影響對某些字的發音不準確,對整個發音不起主要作用。
造成發音不準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先天性生理缺陷,比如先天性唇裂和腭裂、牙齒缺失或畸形以及舌系帶過短等;二是后天疾病所致,比如孩子小時候因神經系統疾病致使發聲器官運動不協調、因聽力受損等情況,造成聽不準音而無法正確模仿,大腦發育障礙也可引起發音不準。
舌系帶過短可以手術治療,但時間不宜太早。過早手術(尤其是2~6 個月大時)易導致手術傷口的瘢痕形成。而且,手術中孩子多半不能很好地配合醫生,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誤傷,也容易合并感染。
少數重度舌系帶過短患兒應盡早手術,以解決吸吮困難及發音障礙等癥狀;多數中度舌系帶過短的患兒則可適當觀察,留待學齡前再決定手術與否。
目前對于舌系帶過短的孩子,推薦的手術時間為4~5 歲。這是因為,舌系帶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向后移位。即使舌系帶過短,經過訓練也能得到改善,大多數兒童不會發生功能障礙。況且孩子的發音與聽覺功能、語言環境、智能發育、發音程度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在4周歲時才日趨完善。因此,對4 歲以前或更年幼的孩子,可以進行觀察與隨訪。
在此特別強調,如早期發現孩子有舌系帶方面的問題,不要盲目過早地去“剪舌筋”。最好經過專業人士的判斷或者進一步觀察,同時進行相應的舌運動訓練或者言語治療。事實上,大多數孩子不需要挨這一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