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吹竭@樣的場景:為了讓孩子吃得快些多些,很多家長會開著電視或打開手機喂孩子吃飯;在外面吃飯時,為了孩子不吵鬧,家長會把手機扔給孩子玩;孩子哭鬧或不聽話時,會誘惑孩子說:你如果不哭了就可以看手機玩游戲,你聽話了可以看電視……
然而,等孩子長大后,又會抱怨:“我感覺孩子抱著手機比寫作業的時間多。”“我感覺孩子對游戲比學習熱情?!薄拔覔暮⒆用陨想娮佑螒?,但不知道怎么辦?!?/p>
其實,家長們都知道常給孩子看電子產品不好,但上面的情景又總是會重復上演。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已沒有人能真正選擇不用電子產品了;不要說孩子,就連大人一天不碰手機,也覺得不習慣。既然如此,那么我們就得學著怎么和電子產品好好相處。
這里我們需要了解一種大腦的神經遞質:多巴胺。這是一種“愉悅分子”,它能讓我們產生欲望,使我們有動力起來做事。
先來想想孩子玩手機時是什么樣子?從外表看,孩子時而安靜時而激動地坐在那里,全神貫注投入游戲當中。此時,他的大腦會受那些激烈的、互動的、被動反應的游戲環節刺激,分泌多巴胺,促使他們一直想玩游戲。
這也可解釋為什么青少年會沉迷網絡游戲。因為游戲中可以即時獲得大量的多巴胺,而相比之下努力學習帶來的滿足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所以變得不再感興趣且沒有動力了。
研究表明,孩子過早、長時間玩電子產品,不僅影響視力,而且對視覺功能、聽覺功能、前庭功能和本體覺功能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從而影響到專注力,直接影響或導致孩子后期對學習缺乏興趣。
在孩子小的時候,有的家長因工作忙碌很少帶出去接觸大自然,電視成了孩子的“臨時保姆”。電子產品明亮、動態的畫面和強烈的聲音,就會慢慢讓孩子對于視覺和聽覺的感受性不斷下降,使得今后孩子會更關注這些強信息,而對周圍環境相對靜態、微弱的信息產生不適應甚至忽略,比如看書、寫作業、聽課等。有的孩子下課后,對于上課內容不大記得,而對老師的衣服顏色卻印象深刻。這就是注意力被轉移的一個典型表現,也是感統失調的一種行為表現。此外,感統失調還會表現為自控能力差,不能凝視黑板,常常走神發呆;跟他說話總不能認真聽,常常心不在焉;做啥事都有始無終……
在此提醒家長,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可能會有以下風險: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導致孩子脾氣急、沒有耐心、很難溝通、小動作多,嚴重的會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
如果電視節目內容是健康的、正面的和有教育價值的,只要看的時間比較適當,不僅不會破壞他們的注意力,相反還能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但是,長時間看電視會讓孩子的大腦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形成只喜歡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不喜歡動腦筋想問題,更不喜歡用語言來表達,大腦的發育沒有主動思考和主動學習的刺激,長此以往其結果可想而知。
有家長說,一關掉電視或手機游戲,孩子就會大哭大鬧。這其實是一種正常反應。當一個人沉浸于某種事物時,突然被打斷,情緒當然會變得很差,別說孩子,就是大人也一樣。所以在控制孩子看電視或玩游戲這件事上,需要的不僅是耐心,還有家長的智慧和時間。同時父母也要以身作則。
專心養育好孩子,一不留神也把自己養成了好父母,這便是“用心”的力量。培養孩子閱讀如此,控制孩子看電視、玩游戲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