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八采油廠規劃設計研究所
隨著油田開發的不斷推進,某采油廠近年來新開發油田逐漸出現儲層豐度低、地層滲透率低、油品性質差、地面基建條件差等特點,造成部分低產油田難以實現經濟有效開發[1]。“十三五”以來,按照兼顧地上地下、滿足生產需要、建設投資最省、運行費用最低的原則,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推進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圍繞降低建設投資和運行費用的總體目標,實施新區產能地面建設整體優化簡化。
2020 年,某采油廠將對葡萄花油層落實儲量全部動用,至2020 年底葡萄花油層剩余潛力僅剩余已開發區塊擴邊71口井,“十四五”期間扶余致密油層區塊占開發主導地位。新建產能存在以下特點:
(1)開發對象差,主要表現為“三低一深”。油層滲透率低:扶余油層未開發儲量滲透率主要在0.5×10-3~1.5×10-3μm2,地層對注水水質要求高,需要采用“5.1.1”(含油質量濃度≤5 mg/L、含懸浮物質量濃度≤1 mg/L、懸浮物粒徑中值≤1 μm)水質標準,地面處理工藝復雜。新區儲量豐度低:葡萄花油層儲量為20.7×104t/km2,扶余油層儲量為30.6×104t/km2。單井產量低:單井平均產量低于2.3 t/d,至“十四五”末期,全廠產油量將由199×104t/d 遞減到117.7×104t/d,降低41%。油層深度深:井深多為2 000 m以上。
(2)原油物性差,主要表現為“三高一低”。扶余油層原油黏度高于40 mPa·s,凝固點高于34 ℃,含蠟量高于24%,氣油比低于20 m3/t。
(3)建設環境差。產能建設區塊多處于林地、耕地、魚池、稻田地、泄洪區等地帶,地類復雜,征地費用高,建設難度大。泄洪區內產能需要按照防洪標準建設,安全環保要求高,增大了建設難度,增加了工程建設投資。
(4)地面依托條件差。產能建設區塊分布偏遠、零散,遠離已建地面系統,依托條件差,集輸半徑大,地面建設難度大。采油廠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總結葡萄花油層建設經驗,從優化技術和做法兩方面開展科研攻關和現場應用,不斷優化簡化地面工藝。
根據采油廠生產實際需要,結合開發特點和地面條件,重點開展三項技術研究[2]:“叢”即采用叢式井布井方式,降低地面投資;“混”即采用摻水混輸技術,擴大集油半徑,簡化工藝流程;“橇”即采用橇裝數字化工藝建設偏遠零散區塊,保障新區產能經濟有效開發。“十三五”以來,年均節省地面建設投資6 000萬元以上。
該采油廠深化布井研究,自2004 年起開始應用叢式井,目前共有叢式井6 118 口,占全廠總井數55%,2010年起開展地上地下深度一體化,合理優化地面井位。近3年規模應用大井叢布井,井叢平均轄井數由2010 年3.1 口增加至5.1 口,方便了生產管理,有效降低了地面投資及后期運行成本。為了將布井研究向標準化、精細化推進,重點開展了三項技術研究。
2.1.1 井叢轄井經濟技術分析
通過建立理論布井模型,確定不同水平位移下井叢理論上最大轄井數,結合大慶油田目前常用鉆機所能實現的垂直井深及最大水平位移,確定不同鉆機實際最大轄井數。目前Z50D 鉆機最大水平位移達2 000 m,井叢最大轄井數達145口(表1)。

表1 不同型號鉆機井叢布井情況Tab.1 Well cluster arrange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drilling rigs
建立單井建設投資及10 年運行費用與平臺井數、水平位移關系曲線。根據理論模擬結果,考慮成本,井叢布井9~25口投資及運行費用最低,如果鉆井投資分別下降20%和40%,井叢最多轄井可達89 口,因為單個井叢轄井越多,投資及后期成本越低。
2.1.2 井場布置優化
為滿足鉆井運行、作業修井等生產需要,著重考慮生產安全及方便管理、減少征地面積,兼顧地面工藝優化進行綜合研究,當井數大于8口時,雙排相對布井征地面積最小,巡回檢查路徑最短(表2)。
2.1.3 井叢地面工藝優化
常規集油環轄井5口,平均單井摻水量0.5 m3/h,若大于10口井,平均單井摻水量下降至0.35 m3/h,耗氣下降30%,因此集油環轄井數越多,后期運行成本越低(表3)。
扶余油層大規模壓裂投產初期產量高,遞減速度快,穩定期短,采用單摻水雙回油的集輸方式[3],系統適應性強,后期運行成本低(表4)。

表2 不同井叢布置下征地面積對比Tab.2 Comparis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area under different well cluster arrangement

表3 地面集輸工藝參數界限Tab.3 Boundary of surface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process parameters
采油廠待開發區塊多為偏遠零散區塊,距離已建系統較遠,周邊地面已建系統依托性差。若集中建站,建設投資大,經濟有效動用困難;若以集油閥組間投產,采用常規環狀摻水集油工藝建設,存在站間跨度大、集油半徑長、溫降壓降大等問題,無法滿足正常生產[4]。以永樂油田臺B 地區為例,探索摻水混輸數字化技術,簡化工藝流程,為類似區塊的輸油工藝提供可借鑒經驗。
臺B 地區總體規劃基建油水井283 口,其中油井201 口、注水井82 口,分2016 年、2018 年、2020 年三年實施。區塊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庫里泡水庫的東南部,區域被古庫排干渠及支干渠劃分為三部分,東西寬6.1 km,南北長6.5 km,區塊總含油面積36 km2。區域內地面高程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地面標高-1.3 m,整體地勢低洼,位于庫里泡泄洪區內,區域中心距已建轉油站7.65 km。針對區塊特點,具體開展了以下優化簡化措施:
(1)油氣混輸,區域轉油。將偏遠零散區塊視為區塊擴邊,將獨立建站轉化為集油增壓閥組間,將臺B地區的油、氣、水多相介質混輸至已建轉油站處理,少建轉油站1 座,少建小隊點1 座,充分利用已建設備能力,減少新建工程量,簡化工藝流程,集油半徑由常規摻水工藝的10 km 擴大至15 km。
(2)無人值守,集中監控。以已建轉油站為監控中心,實現臺B地區井、間、站的生產參數和設備運行數據的自動采集匯總,實時監控生產設施,及時進行工況分析,提高運行時率;優化生產管理方式與組織結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提供數據支持,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運行方式,實現節能降耗與科學決策。
(3)統籌規劃,區域排水。取消電泵井場標準化設計中原放置控制柜的井口房,改為水泥桿結合高架平臺形式安裝的井場控制柜;針對低洼地優化道路設計,升級路面標準并增加護坡,管道沿路肩敷設并留有巡檢路,井排路加設涵洞;井排路旁建設集水渠道,將區塊積水引入已建排澇站南側,利用排澇站將積水提升后排除。針對區域地勢特點優化設計,避免淹地、阻水糾紛,方便生產管理,遭遇20年一遇的洪水時也能滿足油田排水標準。
通過推行摻水混輸數字化技術,與新建站相比,臺B地區節省建設投資988萬元,年節省運行成本120萬元,減少勞動用工36人(表5)。
針對肇州油田州C區塊距離已建系統較遠,周邊無已建系統依托的注水井,采用橇裝一體化集成裝置,減少新建工程量,結合數字化工藝實現無人值守,為類似區塊的供注水工藝提供可借鑒經驗[5]。
州C區塊新建肇3-8配水間1座,管轄注水井6口,距離最近的1 號注水站12 km,已超過2 km 的經濟注水半徑,若依托1 號注水站,注水干線較長,管道壓力損失較大,長距離輸送易造成水質二次污染。為降低建設投資,按照就近建設供注水工藝思路,編制了就近建設供注水站場和就近建設供注水一體化裝置2套方案并開展對比研究。通過對比,新建集成度高、自動化程度高的橇裝一體化裝置,將兩級過濾→凈化水儲罐→注水泵這三個工藝階段合并成一體化集成裝置[6],避免了工藝設備分散建設,少建注水站1座,建設周期短,降低了建設投資,且易于搬遷,能更好地適應后期開發變化。

表4 三種集輸工藝經濟對比Tab.4 Economic comparison of three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processes

表5 不同建設方案對比Tab.5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onstruction schemes
與新建站方案相比,橇裝建設方案節省建設投資421萬元,年節省運行成本67萬元,減少勞動用工6人(表6)。

表6 不同建設方案投資對比Tab.6 Comparison of investment in different construction schemes
永樂油田源D區塊扶余油層產能建設工程規劃基建油井52口,建成產能6.29×104t,單井產量遞減率25%。區塊中心距離2號轉油站15.2 km,集油半徑近20 km,區塊中部為安肇新河,東臨大廣高速。開展經濟預評價的結果表明,內部收益率僅為-0.5%,低于6%的行業標準,具有遞減快、依托差、建設難度大、效益差的典型致密油區塊特點。因此以源D示范區為例開展優化簡化工作,總投資下降了1.4億元,實現內部收益率6%的效益建產目標,為致密油經濟有效動用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針對源D區塊一體化方案評價結果,編制了三套地面建設模式方案,論證其經濟可行性。方案一是站外采取環狀摻水工藝,油氣混輸至2號轉油站處理;方案二是站外采取電熱集油工藝,油氣混輸至2號轉油站處理;方案三是站外采取環狀摻水工藝[7],就近搭接至頭臺油田源D轉油站。
為實現偏遠低品位儲量經濟有效動用,地面系統打破廠界限制,采取就近搭接頭臺油田已建系統的方式建設源D區塊,與輸至2號轉油站相比,節省建設投資近2 000萬元。
致密油開發需采取大規模壓裂措施,前期壓裂返排液量大,每天在200 t 左右。由于壓裂返排液組成十分復雜,具有高穩定性、高黏度、懸浮物含量高等特點,這些化學物質進入聯合站影響脫水效果,因此在站外新建壓裂返排液處理工藝。
新建廢壓裂液回收池,將壓裂返排液拉運至新建的回收池中進行沉降,新建氧化—氣浮—混凝—過濾為主的處理工藝,處理后污水達到“20.20”標準,就近輸至污水站進一步處理。
致密油區塊采取先拉后輸集油工藝[8]。根據開發預測,致密油大規模壓裂后投產初期液量為正常生產時的2~10倍,在同樣集輸半徑下,需增大1~2級管徑,每公里增加工程費用2.5~4.5萬元。因此結合生產經驗,確定了先拉后輸的集油工藝,初期采用多功能儲油裝置拉油的臨時生產流程,待液量降至預測產量后,再進入地面系統處理,受開發變化影響小,符合滾動開發需求。2019 年扶余油層產能項目中共設計拉油罐35 座,其中新建28 座,改造現有拉油罐7座。
采油廠區塊地勢低洼,鉆機及壓裂車組運行均需要墊土才能保證通行,惡劣天氣下需不停地保通墊土,嚴重影響鉆井和壓裂運行。因此在鉆井初期,現場應用快速鋪筑油管管排路進行保通的運行方式[9]。主要有以下優點:①現場保通運行方式靈活;②可滿足鉆機和壓裂車組快速通行要求,不影響搬家周期;③廢舊油管可以重復利用。因此,針對滾動開發的致密油區塊,管排保通道路有更強的靈活性、快速性,后期生產運行再修建相應標準道路。
為推動產能建設的提質提速,采油廠成立以廠主要領導為組長的一體化運行領導小組,細化各單位部門的主要職責和責任人,打破各自為戰的局面[10]。按照超前組織、打破常規、化整為零、逐塊推進的運行思路,以新井產量為目標,建立產量倒逼機制,推進各環節的工作,保證做到環環相扣,無縫銜接。明確設計、鉆關、環評、征地、鉆井、備料、基建、壓裂、射孔九條主線及35 個重點節點的目標時限,時間細化到旬,責任落實到人。通過一體化產能運行組織,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實踐證明,“叢、混、橇”技術的應用,既實現了降低建設投資和運行費用的目標,又較好地滿足了油田開發需要。
(1)井叢布井9~25 口投資及運行費用最低;當井數大于8 口時,雙排相對布井征地面積最小,巡回檢查路徑最短;集油環轄井數越多,后期運行成本越低;針對初期液量高、遞減快的井叢,采用單摻水雙回油的集輸方式,系統適應性強,后期運行成本低;采用大井叢布井優化評價模型,可有效降低建設投資。
(2)混輸數字化工藝,擴大集油半徑,簡化集輸系統站內流程,減少勞動用工,為邊際低產及環境敏感油田區塊的開發,提供了有效的經濟開發模式。
(3)橇裝數字化工藝,可擴大注水半徑,減少新建工程量,縮短建設周期,可循環利用,滿足偏遠零散區塊注水開發需求。
下一步針對扶余油層致密油區塊,以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為目標,進一步發揮地上地下一體化運行的優勢,深化布井研究,統籌規劃地面布局,實現低品位區塊經濟有效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