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海 榮
(運城學院 中文系,山西 運城 044000)
景梅九(1882-1961),名定成,字梅九,山西安邑人,是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學者、報人。景梅九主辦或參與創辦過的刊物種類極為豐富,同時他“還堅持撰寫文章且數量驚人,日日筆耕不輟”[1],在各類報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他的文章犀利尖刻,富有逸趣,常不脛而走,曾有‘南推章太炎,北推景梅九’之諺?!盵2]研究景梅九及其著作,先要對其論著進行整理,文字??笔钦砉ぷ髦袠O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在對其論著進行文字??敝?,我們發現很多文字現象值得關注。這里選取20世紀上半葉景梅九發表在報刊上的部分文章為研究材料,對??敝邪l現的文字現象進行梳理與研究。此階段,雖然使用的仍是繁體字,但近代史上的漢字改革運動已拉開序幕,提倡簡體字的呼聲越來越高,簡體字運動的開展逐漸掀起了新的高潮。同時錯字、異體較多,漢字規范的需求也愈加強烈。對景梅九論著進行文字??迸c研究,有助于客觀了解此階段報刊文字的使用狀況及大體面貌,同時深化對新中國成立后各項正字工作意義的認識,如漢字簡化、異體字整理以及印刷體字形的整理等。材料中涉及的刊物有《國風日報》的副刊《學匯》及《出路》《星期評論》《第一晉話報》《西北論衡》《革命公論》《社會月報》《晉乘》《民鐸》《半月劇刊》《制言半月刊》等,包括政論文、詩詞、散文、小說、寓言等多種類型,材料總字數約11萬。
由于文字現象錯綜復雜,篇內闡述??敝邪l現的主要文字現象。除討論的文字外,一律采用規范漢字。
報刊上的文字規范化程度較低,突出表現在錯別字。錯別字情況特別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以下舉例括號內為正確的字)
抉(扶)、狼(狠)、要(耍)、崩壤(崩壊)、尊祟(尊崇)、車西(東西)、料學(科學)、震慓(震慄)、設有(沒有)、貢任(責任)、裹邊(裏邊)、這裹(這裏)、不杇(不朽)、橫互(橫亙)、躲邂(躲避)、京兆盡眉(京兆畫眉)、西們利亞(西伯利亞)、天崩地圻(天崩地坼)等等。有些錯別字的辨別有一定困難,需要充分結合上下文以及對漢字的綜合認識來判斷。如:
(1)團結是很不很容易的,和“知己難逢”是一探的。(《諸君噓》)
此句中“一探”無法解釋,結合上下文及字形,可以判斷“一探”應為“一様”,因“探”與“様”字形相似而混。
(2)此君初次演劇,化妝少遜,表情道白尚隹。(《評“幽蘭女士”新劇》)
“尚隹”無法講通,實則應為“尚佳”,“隹”與“佳”形近而訛,另《附覆函》中有“永留隹話”,實乃“永留佳話”,正好印證此點。
(3)若能這樣,我們的戰必膀呵!(《諸君噓》)
“必膀”顯然解釋不通,應為“必勝”,同樣因“膀”與“勝”形體相近而訛。
(4)每室容兩人,一床想空,一床著地,軟填鋪蓋,都現成。……,我占定懸床,還得費事爬登上去。(《頭等車》)
從后面“懸床”可判斷,前面的“想空”應為“懸空”,因音近而致訛。
榣(搖)、黎(梨)、意織(意識)、立揚(立場)、搆成(構成)、企藥(企業)、剛才(剛在)、幸苦(辛苦)、辦論(辨論)、喜觀(喜歡)、天羅地綱(天羅地網)、恐帕(恐怕)、女牲(女性)、悄皮(俏皮)等等。
文字混淆,相互錯用情況較多,如“己”“已”“巳”混淆很常見。有些字出錯頻率較高,被誤作其他文字,文字不規范情況可見一斑?!熬S持”一詞,就有“維恃”“維特”“維待”多種形式。如:
(5)但被權力維恃尚未至十分被道德維持的中間,已經由生活事實崩壞下去了。(《由“所有”的道德向生產的道德》)
(6)段合肥詢民軍是否有維特地方能力。(《劉芙若自述辛亥革命密史一節》)
(7)好吸收同胞的血汗,去維待萬惡的政府!(《警礦工》)
同一字在同一篇內先后出現,正確寫法與錯誤寫法并存,更突出了文字使用的隨意性。如:在《由“所有”的道德向生產的道德》一文中,“崩壊”“崩壤”接連出現。
錯別字的出現,客觀上看,確實有來自部分漢字形音義相似易混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報刊工作人員對待語言文字馬虎草率,缺少嚴謹細致的作風,文字規范觀念不強。如把“白天”作“白大”、“土匪”作“士匪”、“夜半”作“夜?!薄ⅰ拔拿鳌弊鳌拔呐蟆钡冉匀绱?;另一方面也因其文化素養尤其是語言文字素養不夠高,而導致錯字較多。如“兩情若是久長時”中“若”誤作“者”、“沈德潛”誤作“現德潛”、“抵牾”誤作“抵格”、“桌凳”誤作“桌橙”等。再如(《自由交愛論(續)》)中,將“齊威王”誤作“齊原王”、“州閭之會”誤作“州間之會”、“履舄交錯”誤作“履寫交錯”,《社會主義略說(罪案附錄)》中將“謀閉而不興”誤作“謀閑而不與”等皆如此。另如:
(8)把我們稻,梁,麥,忝,稷,菽,……殼類,斬穗斷莖。(《物心》)
此例“梁”為“粱”的訛字,“忝”為“黍”的訛字,可以看出工作人員對傳統五谷文化不甚了解,同時對漢字形義亦缺乏正確認識。
??敝辛硪活愅怀龅奈淖脂F象是異體字。“異體字是漢字史上為記錄同一個詞而造的,在使用過程中功能沒有分化或同一個字由于書寫變異而構成的一組形體不同的字符?!盵3]異體并存、字形不統一的情況很多。異體字組同時出現在語料中的情況較普遍,其中既有異構,也有異寫。異構字大體有幾種情形:構形模式不同,采用不同的造字法,如鬭鬥、拏拿等;構形模式相同而構件不同,同為會意字的如刧劫;同為形聲字形符不同的,如雞鷄、庽寓、鋪舖、遍徧、鎗槍、貓貓、餬糊、箠捶、廻迴、絃弦、詠詠、緜綿等;同為形聲字,聲符不同,如煙煙、缐綫、嚥咽、騐驗;形符聲符皆不同,如礮炮。異寫字表現為:構件位置不同如羣群、荊荊、讎讐、鄰隣、略畧等;構件寫法變異如贊賛、囘回、揷插、強強、冰氷、埀垂等。
從構形來看,有些異體因本身用例較少,沒有發現正體字形。如:未見“脖”,只有1例“孛頁”;未見“廁”,有2例“廁”;未見“斂”,有1例“歛”;未見“耽”,有2例“躭”;未見“覓”,有2例“覔”等。從書寫來看,有的異寫字樣并非正體但出現頻率較高,如有16例,而正體“熱”只有7例;也有未見正體字形的,如未見“懶”,6例皆為“懶”。
最能反映異體紛呈現象的是在同一篇內相距不遠,前后緊挨的文字內。結合具體語料如:
(1)塲——場
只是一個空塲,空場中有極大一所房屋。(《我夢》)
(2)翻——繙
我翻譯了一月相對論,得到外間朋友批判,說:“還是不大懂!”我自信所繙譯的,是容易懂的部分。(《相對性易解》)
(3)貓——貓
若是貓和狗,大概也不知道,諸君不是已經生在解放自身的好時代了么?不是比貓和狗遙進化的人類么?(《諸君噓》)
(4)峯——峰
我想和太原同志一商,趕回來老衡南歸,西峯北返;聽說西峰屢辭巡警道職,不許,遂決意私行。(《罪案附錄(續)》)

在??敝?,還存在少量使用本原字,以及同源字相互通用的情況。
(一)“本原字”是相對于“區別字”而言的[4]。早期字少,同一個字承擔的職能過多,為了分化記詞功能,使文字更準確有效地記錄語言,就要在原字形的基礎上加以區別,通常采用增加或改換形符而造出新字,承擔不同的義項。原先的字稱之為“本原字”,分化后的字稱為“區別字”。語料中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僅用“本原字”,未見“區別字”的,如:
(1)長——漲
隔日又求面包,長至一萬元一塊。(《相對性易解》)
水長船高,主人翁呀!(《罷工曲》)
未見區別字“漲”的用例。
二是在“區別字”已經使用狀況下,存在“本原字”與之共用現象。因記錄了同一個義項,“本原字”與“區別字”構成同用關系。如:
(2)原——源
推其本原,則社會主義起原于貧富之懸隔。(《社會主義略說》)
語料中有“起源”“來源”。“原”為“源”的本字,《說文》解釋“原”本義為“水泉本也”[5]239,從“水源”進而引申表“起源”義。“源”為“原”的分化字。在“起源”義上,二者同用。
(3)孰——熟
已是諸君所孰知的了。(《歡迎勞動運動復活》)
“孰”,《說文》釋為“食飪也”[5]63,本義為“食物煮熟”,因“孰”假借表“誰”
義,在原字基礎上分化出“熟”字,專表“成熟、熟悉”義。
(4)?!?/p>
所以一個黨人,坐幾回監獄,不算希奇。(《地獄游記書后》)
希望滿世界的人們隨時隨地看到了希奇新鮮的自然影片。(《開卷之詞》)
另有“希少”,見于《由“所有”的道德向生產的道德》一文?!稜栄拧め屧b》:“希,罕也?!惫弊ⅲ骸昂币嘞R病?。[6]《說文》:“稀,疏也。”[5]144在表“稀少、稀奇”義時,“?!睘楸驹?,“稀”為后起的區別字。類似例子還有:
(5)見——現
原由胡博士在津浦海岸上,發見一堆廢材,攜歸本店。(《傀儡外紀(續)》)
大家見了這個標目,只道他定有珍異的發見。(《傀儡外紀(續)》)
(6)取——娶
它取了一個老婆很漂亮。(《近來有一件怪事》)
“具有同源關系的字,即源字和分化字或分化字與分化字,在記詞時互相通用,即為同源通用字。”[7]前述內容著眼于職能分化,這里從同源通用角度談。如:
(7)知——智
在記錄同一義項上,“知識”用例共10次,“智識”4次。以往見到比較多的情況是當分化字承擔了源字分化出的新義后,存在源字仍與其兼用表新義的情況。此處相反,分化字兼用表本應由源字承擔的意義。
(8)唱——倡
唱本義為“領唱”,引申為“倡導”義。字亦作“倡”。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多以倡字爲之?!盵8]二者同源。在表“提倡、倡導”義上,“倡”用例17次,“唱”用例7次,其中“唱”單用5例,“唱導”2例,并且7例皆出現在同一篇文中。如:
唱個人無政府學說。(《社會主義略說(罪案附錄)》)
不屈不撓,唱導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略說(罪案附錄)》)
(9)旁——傍
表“旁邊”義時,古書中“旁”字亦多作“傍”?!稄V韻?唐韻》:“傍,亦作旁。側也?!盵9]二者同源。語料中“旁”多,“傍”少。如:
教傍人說句“不公道!”不更是笑話?(《評“幽蘭女士”新劇》)
沿著已開動的火車道傍,與火車同方向進行。(《相對性易解》)
(10)消——銷
二字同源,在表“消滅、滅掉”義上可通用。如:
罷工!罷工!取銷罷工!(《罷工曲》)
非他這些魔障,一筆勾消。(《自由交愛論(續)》)
衍文是指多出來的文字,脫文是指脫落了的文字,此外,還存在其他文字現象需要注意。
(1)問仇人爲爲誰,曰:“劉媽。”(《評“幽蘭女士”新劇(續)》)
按:句中“爲”重復。
(2)河東舊戲分兩路,一為南路戲,一為西路戲,西路戲與與秦腔相近。(《蒲腔之鼓吹》)
按:此處“與”重復。
(3)于是所點的戲,大概概屬于忠孝節義一類。(《蒲腔之鼓吹》)
按:此處“概”重復。
(4)那么,還是從根本木上解決。(《地獄游記書后》)
按:句中“木”為誤加的文字。
(5)團結是很不很容易的。(《諸君噓》)
按:后一個“很”是誤加的文字。
(6)類同則形同,形同則氣同,氣同則知識矣。類異則形異,形異則氣異,氣異則知識異矣。(《黃帝外紀》)
按:“氣同則知識矣”中“知識”后少了“同”字。
(7)按現今地球分為四說:一曰地球繞日說;二曰繞地球說;三曰日繞地盤說;……四曰地球包天說。(《相對性易解》)
按:“二曰”后當少了“日”字。
(8)我們睜開眼,看植物和物吧!這些東西,他們一個也不要!我們體要在植物和動物的上邊,作權力者?!(《諸君噓》)
按:根據上下文,可知“看植物和物吧”中“和”后少了“動”字。
表現出文字使用的不統一、不規范,如:
1. 某些詞如代詞、助詞、連詞書寫形式尚未完全統一。如:“這”“者”、“底”“的”、“甚麼”“什麼”、“那麼”“那末”等通用情況較多。
(9)書拿上又放下,翻了幾十頁,也不懂它講些甚麼。似乎在期待著什麼,實際甚麼也沒期待。(《考而夫隨筆》)
2. 簡體字偶有出現,與繁體字并用。主要有“點”“床”“蓋”“趕”“灑”“臺”“莊”等。如:
(10)點(點)
這一點我狠不明白。(《讀了“我們的藥石”》)
一點也不錯。(《諸君噓》)
(11)莊(莊)
用火車頭接予至石家莊。(《劉芙若自述辛亥革命密史一節》)
我速忙到京營救,路過石家莊。(《罪案附錄(續)》)
3. 存在分形異用。如:“燬”
(12)毀——燬
燬燒了全球。(《毀壞世界思案》)
語料中共14例“毀”,表“毀滅、毀壞”義;1例“燬”,專表“毀燒”義。
(13)周——週
我請大家趕快取消了這個週年紀念罷!(《黃龐死后的一年》)
語料中“周圍、周折、周到”義用“周”。在表“一個循環的時間”時,用“週”不用“周”,如“週年”“週刊”。
整理出版景梅九論著,將報刊上的文字轉化為規范的簡體字,可以使其文廣為傳播,同時便于從事相關研究,有利于充分挖掘文獻價值。結合主要的文字現象,對??背晒?,建議大致采用如下處理方式。
1. 能反映詞語演變的文字不必改動,但可簡明做出注釋,方便讀者理解。如:
“甚麼”,同“什么”;“者”,同“這”;“那里”,同“哪里”等。
2. 國外的人名、地名等直接采用標準寫法。如:
“毆洲”改為“歐洲”、“巴里”改為“巴黎”、“侖敦”改為“倫敦”、“讬爾斯泰”改為“托爾斯泰”、“維廉第二”改為“威廉第二”等。
3. 錯別字直接改正。異體字全部采用規范漢字寫法。
4. 本原字、同源通用字、衍文、脫文等現象原文不變,簡明做出注釋。
5. 印刷不清晰,或原文字形有部分殘缺,結合上下文等可斷定無疑的,原文中直接補充。
6. 有些地方疑不能決者,附加較語供讀者參考?!啊嗦勱I疑’,應是我們的座右銘”。[10]
如《自由交愛論》中有一段:“會聞某禪師談一居士的女兒道行犯高”中“犯高”無法解釋,后又講到“有一園丁,道行甚高……”,結合上下文,基本可以判斷“甚高”與“犯高”義近,“犯”極有可能是“狠”的錯字,“狠”表“很”義,“很”“狠”在語料中經常通用。再如《托爾斯泰論愛國心與政府》中“還有許有和舊式的生活沖突的理想,雖然是公認了的,尚沒到實行地步?!贝司渲校霸S有”疑為“許多”。類似情況可簡明扼要表述為“某字疑當作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