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泉
摘 要 媒體融合的演進給了式微中的新聞漫畫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為了適應“四全媒體”趨勢對新聞生產的影響,新聞漫畫必須審視自身優勢與局限,全面創新生產機制。研究發現,新聞漫畫的生產機制只有充分注重漫畫創作者和新聞編輯的團隊協作,在內容定位和功能屬性上作更深入考量,保證受眾在傳播關系中的中心位置,才能真正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互補,在服務新聞可視化過程中實踐獨特價值。
關鍵詞 媒體融合;四全媒體;新聞可視化;新聞漫畫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圖像傳播視野下的政治漫畫與輿論引導研究”(項目批準號為2018SJA2071)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6-0007-02
近年來曾經熱門的新聞漫畫陷入了發展瓶頸。究其原因,一方面傳統新聞漫畫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取向與新的社會風尚之間有了距離,另一方面全新的媒體形態催生了更多吸引人的媒介產品類型。不過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并不是簡單的迭代替換過程,新聞漫畫如今有機會在保留傳統媒體時代特性的同時,積極適應新媒體平臺環境,再造符合現時條件的新聞漫畫生產機制。在媒體融合特別是新聞可視化的潮流下,新聞漫畫作為傳統媒體時代最主要的可視化手段之一,在參與信息傳播和評議時可以實現強有力的補充作用。
本研究即是在生產機制革新的前提之下,試圖對新聞漫畫為適應媒體融合背景下“四全媒體”趨勢而確立的新的生產模式、新的內容定位和新的功能屬性做出分析,以勾畫其生產機制的創新之處。
1 新聞漫畫生產機制革新的媒體融合背景
從整個新聞生產層面來說,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推進,“四全媒體”思維已經成為新聞生產機制創新的必然趨勢,因此新聞漫畫生產機制的革新也要建立在“四全媒體”的理論延伸和實踐舉措之上。所謂的四全媒體,指的是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分別對應著新聞生產機制的時空進程、媒介形態、傳受關系和傳播效果維度。這四個維度指明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媒體要對所播報事實的全程進行跟進,傳播形式要立體多元而不拘泥于圖文,同時突破傳統的受眾觀念,重視每個人對事件可擁有的傳播力和話語權,最終要實現更加精準高效的分類傳播效果[ 1 ]。就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漫畫的生存和發展來說,必須要重新審視媒體技術、媒介形態與新聞漫畫創作之間的互動關系,明確新聞漫畫創作者關系所構成的新生產模式。
自現代報業誕生起,新聞漫畫就是最重要的新聞版面內容之一。新聞漫畫,是一種以漫畫來傳播信息和評議事實的圖像新聞體裁,具有新聞性、藝術性和交際性這三個維度的特征。但是在不斷進展的社會文化和媒介技術環境之下,傳統新聞漫畫的三維特性受到不同程度沖擊,其生產模式面臨革新局面。
新聞漫畫的新聞性,表明了新聞漫畫的表現對象是新近發生的事實以及相關評議。從創作特性來看,在報刊主導的時代新聞漫畫是以簡筆畫形式對人物形象和相關事物進行夸張呈現的繪畫類型。這意味著其創作速度較之于其他更追求逼真的典型繪畫藝術形態有較大優勢,可以較好地適應新聞傳播的時效性要求。但是日報占主導時期的新聞時效性與廣播電視時期不可同日而語,到了社交網絡時代更是顯出滯后性。新聞漫畫的創作思維和創作過程必須予以轉變,即要進一步壓縮從創意到出版的創作周期,在提升傳播效率的同時實現可控可測的傳播效果。在新的生產模式下,新聞漫畫為適應媒體融合的環境,若求能在監督引導、社會教育和提供娛樂等層次修復影響力,必然要在具體內容定位上和功能訴求上作更深入考量,保證受眾在傳播關系中的中心位置。
2 媒介環境變化催生新的生產模式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環境之下,圖像信息的價值得到了極大提升。從主流社交網絡平臺的圖像運用狀況看,新聞傳播過程中越來越多地依賴圖像資源。這種圖像依賴從最初的追求圖文信息互補,到現在的涂鴉化和表情化趨勢,在很短的幾年時間里已經發生了截然的轉變。
厘清了新聞漫畫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時空位置,我們就能明確其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如何借由新的媒介技術展現合理的媒介形態,以及創作者所應該具備的能力和必須遵循的創作流程。也就是說,新聞漫畫的創作者要從“立意-設計-繪制”集于一身的模式中解脫出來,認識到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漫畫應當是新聞流程的一個環節,而不是刻意追求一人獨立完成和作品獨立呈現。在現實技術條件的外部支持和新聞傳播規律的內在制約下,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漫畫必然地需要借助于H5、條漫乃至動漫形式予以呈現。
新聞漫畫在新媒體平臺上仍可獨立打造視覺產品,盡力服務于新聞可視化的傳播需要。考慮新媒體平臺本身的融合特性,新聞漫畫與其他表現手段進行混搭可能會更具效率。比如澎湃新聞就考慮并實踐了多種可能路徑,有在視頻中插入新聞漫畫,也有與H5、VR等進行融合[2]。若運用在視頻中,新聞漫畫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而與H5、VR等結合,意味著新聞漫畫需要和更多不同形態的圖文內容資源進行互動。比如條漫,這是一種為手機移動端閱讀而產生的漫畫形式,由多格漫畫衍生而來的,在手機中滿屏并下拉完成閱讀[3]。
對于傳統的新聞漫畫創作者來說,要克服日益加大的時效性壓力,并把握住新媒體技術進步為新聞漫畫的多樣化表現所創造的條件。這就促使一種新的生產模式得以成型:首先,新聞漫畫創作者與文字作者、視頻記者、圖文編輯、新媒體平臺頁面設計人員共同商定產品內容與形式,其中新聞漫畫作為流程環節主要或次要部分;其次,具體實施新聞漫畫的圖像創意、風格定位、素材搜集、繪畫制作;最后,將新聞漫畫部分與完整新聞產品的其他部分進行整合、修正和檢驗。
3 圖像價值提升要求新的內容定位
4G和5G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逐漸成熟和推廣普及,使信息傳輸的速度得到大幅提升,而單位移動數據量的資費則有了實質性降低,保證圖像與短視頻傳播的流量問題得到了較完滿的解決。由于移動端屏幕資源的客觀限制,包括新聞在內的互聯網內容生產都格外重視傳播效率,試圖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傳播效益。對互聯網新聞生產來說,必須在優化生產模式、提升產品傳播力時,著力降低受眾在移動端完成新聞消費的難度,優化其注意力分配策略,即花費最少的精力攝取足夠的信息、觀點或其他內容資源。適宜的圖像信息由于其所見即所得的形象特質,可幫助受眾便捷地知悉媒體傳播的核心內容。而圖像較之于文字能輕易占據屏幕面積的能力,進一步提升了圖像在新媒體時代的價值。
對于一般新聞報道來說,一幅新聞事件的現場圖片無法像文字一樣對新聞事件的場景和意義進行全面概括和敘述,因而在移動端快速滑動的屏幕資源爭奪過程中只能作為文字信息的襯托和輔助。但新聞漫畫因其突出的圖像元素整合能力和隱喻功能,足以克服圖文信息互補過程中所遇到的信息傳達不完全問題。此外,在社交網絡圖片特征的演變過程中,新聞漫畫可以通過強化與簡化等夸張手段適應當下情緒化新聞消費的需求,并在完成信息互補的同時實現互文作用。從新聞漫畫角度說,在深度融入新媒體平臺的過程中,也就有了可以服務于新聞可視化的定位空間。
具體來說,新聞漫畫可以通過重構新聞要素的時空關系,在畫面中搭建虛擬場景以服務于可視化新聞傳播。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媒體平臺越發講究服務性,那么就有必要明確將受眾關心的問題作為信息傳播、評議和解讀的重要研究對象。在復雜的政策解讀、科普及健康傳播等創新擴散領域,新聞漫畫可以利用圖像對事實進行重組,從而可以較好地介入到輿論引導和知識擴散過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對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數據新聞可視化實踐過程中,新聞漫畫表現出更為有力的時空延展能力,讓枯燥的數字和僵化的表格得以依托于敘事展開,從而彰顯出數據新聞的真正魅力。
新聞漫畫創作中的這種場景化的應用,并不追求圖像作品的絕對完成度,更多時候只是相關數據的注腳。因此,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漫畫所追求的不是圖像信息傳播的準確全面,而是可視化新聞產品整體的完成情況。這或許可以解釋媒體融合環境下新聞漫畫相對輕事件而重審美、重幽默而輕諷刺的內容取向和風格定位,因為新聞漫畫的服務性已經占據了上風。
4 以受眾為中心確立新的功能屬性
如前所述,新聞漫畫在新聞性之外,還有藝術性與交際性兩個維度。所謂藝術性,是指新聞漫畫作為一種關注新近發生事實并作出評議的漫畫類型,往往在傳遞信息和觀點之外,也蘊含著創作者的繪畫藝術認知,體現出每位作者各不相同的創作風格。無論是豐子愷新聞漫畫中以極簡筆觸流露出的風俗情調,還是抗戰時期張樂平的奇思妙想背后的堅毅,抑或華君武充滿巧思的社會諷刺,新聞漫畫的藝術性是其在傳統媒體時代獨樹一幟的基礎。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經典的藝術追求,使得新聞漫畫總是聚焦于有益于教化的“現代道德主題”,對普羅大眾充滿傲慢的偏見。而部分新聞漫畫創作者則始終無法合理約束自身的藝術追求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位置,在新聞漫畫自作為新聞產品的快速消費過程中白白浪費了精力,還容易錯失最佳的傳播時機。新聞漫畫創作者能具有風格化的藝術品質固然是好,但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信息傳播格局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堅持一種受眾中心的創作思維也是絕對必要的。對于新聞漫畫的創作者來說,以傳播效果為導向、以受眾為中心、以部門協作為主要創作手段更新對新聞漫畫藝術性的認識是必要的。在新聞漫畫服務屬性提升的大前提之下,創作者必須要在圖像作品中壓抑自身意見表達,重視貼近更趨日常的普通人及其情感價值觀。
而新聞漫畫的交際性正是在其藝術性的相對面發揮作用。新聞漫畫自誕生起便是一種較為典型的大眾文化產品,這種交際性在輿論引導和社會監督方面表現活躍。在戰爭、沖突、征募、宣傳等語境下,新聞漫畫的交際性能是最強的。但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漫畫更為注重解釋而非評議,更偏向于手段而非內容的情形下,必須要將以“教導”為取向的交際性轉變為“審美”和“娛樂”取向。在新媒體社交網絡平臺上,新聞漫畫所能激發和要應對的交互行為也更明確具體。
對于新聞漫畫的生產機制創新來說,創作者要重視和利用網友評論資源,利用新聞漫畫對網友意見作可視化的轉化。與此同時,新聞內容的生產也要認識到媒體融合背景之下的受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傳統意義上的“受眾”已經在全新的傳播格局中蛻化為“用戶”,并成為最主要的信息提供者之一。對受眾提供的信息進行力所能及且恰如其分的可視化轉化,也是新聞漫畫服務于新聞可視化潮流的題中應有之義。
5 結語
在“四全媒體”的趨勢下作為一種可視化資源,新聞漫畫成為新聞內容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會隨著新聞生產的整體變革而演變。可是曾經繁榮的新聞漫畫因為自身和媒介環境的影響陷入到衰退的時間夠久了,對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體平臺所給予的機遇和挑戰已經沒有太多猶豫和反思的余地。充分利用現有媒介技術條件,加速生產機制創新,將是新聞漫畫求生求發展為數不多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王紹忠,謝文博.“四全”媒體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N].吉林日報,2019-04-01.
[2]李媛.新聞可視化中插圖漫畫應用的實踐與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9(3):94-97.
[3]劉曉亮.新聞漫畫在新媒體中的傳播[J].新媒體研究,2020(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