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昀昀

近些年來,中國企業逐漸成為文萊境外投資者中的主力。中文兩國在港口、石化、漁業、旅游等領域的合作多面開花。特別是在港口合作方面,中文兩國企業攜手,不僅為文萊創造了眾多就業崗位,還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了文萊“2035宏愿”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效對接。
中國企業為文萊港口帶來新生機
說起文萊,“油氣資源豐富”是它的標簽。但石油和天然氣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文萊政府一直致力于削減對資源出口的依賴,尋找其他經濟增長點,并早早地提出了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的“2035宏愿”。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深,國際貿易活動愈發頻繁的背景下,港口產業成為文萊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文萊的港口主要包括摩拉港、斯里巴加灣港、白拉奕港、詩里亞港等,其中摩拉港是唯一的深水港口,是文萊參與國際貿易的主要樞紐。但長期以來,受限于相對滯后的運營管理理念和技術,摩拉港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相對低的工作效率、相對高的物流成本使該港口的競爭力顯得較弱。
文萊不斷加強與中國的聯系,為其改善港口發展情況帶來轉機。文萊首相府部長兼財政與經濟部第二部長拿督斯里劉光明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6年前文萊與廣西正式簽署了《文萊—廣西經濟走廊經貿合作備忘錄》,它將兩國的命運紐帶系得更緊。“該經濟走廊是兩國合作的旗艦項目,經過這些年的推進,已經發展為兩國地方合作影響力最廣、最具有典型性的平臺之一。”劉光明說。在這一背景下,廣西與文萊的港口合作步步深化。
“2017年2月,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與文萊達魯薩蘭資產管理公司共同組建了合資公司——文萊摩拉港有限公司。次年7月起,該公司完成了摩拉港的整體接管工作。”劉光明表示,這意味著“文萊—廣西經濟走廊”旗艦項目落地,文中兩國合作走向實處。
而中國企業的參與為摩拉港帶來了新的生機,高效的財務管理系統和碼頭運營系統、港口用車等軟硬件,多方位優化了該港口的作業方式,為客戶降低了運輸成本。機械化、信息化、現代化的發展思路與摩拉港的規劃不謀而合,極大提升了港口的綜合競爭力。“我很自豪地跟你們分享,自文萊摩拉港有限公司建立以來,我們的集裝箱港口運營效率提高了60%,貿易額提高了20%,促進了人力資本的發展,為本地經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和商業機會。”劉光明這樣說道。
中文兩國探索港口合作的更多可能
摩拉港運營管理合作的背后,是中國和文萊越系越緊的命運紐帶。劉光明十分看好兩國合作的前景,他表示:“文萊位于東盟東部增長區的中心,相信文中兩國的合作不僅有益于密切東盟東部增長區內各國與中國的聯系,對推動東盟與中國的合作,乃至建設‘一帶一路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自2013年成立以來,雙方積極探索中國和東盟港口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互促發展,務實地推進雙方在港航物流、臨港產業、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當前,中國正攜手東盟共同打造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以下簡稱“陸海新通道”),構建立體物流網絡。而北部灣港作為“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的重要節點,北接中國內陸腹地,南連廣大東盟地區,區位優勢顯著。在軟實力建設上,北部灣港正在建設“智慧港口”方面積極施策,其綜合能力也得到顯著提升。對此,劉光明認為,在先前兩國務實友好合作的基礎上,文中兩國也可以在建設“陸海新通道”等方面探索一些新的合作空間。
在吸引產業聚集方面,港口有著不可小覷的實力。中馬欽州產業園區與馬中關丹產業園區共同開創了“兩國雙園”國際產業合作新模式,是典型的具有“一帶一路”倡議色彩的實踐成果,這也為中國和文萊的港口合作提供了靈感。目前兩國正在積極探討“港口—產業—園區”協調發展模式,以上述“兩國雙園”發展經驗做支撐,以食品制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以及房地產等產業為主要方向,吸引更多的企業到文萊投資。
中文兩國合作由來已久,雙方關系已成為和平共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典范。劉光明對未來提出期望:“文萊愿同中方加強‘2035宏愿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拓展各領域合作和人文交流,為雙邊關系注入更多活力。”期待將來除了石化、農漁業等領域,中文兩國還能在港口管理、建設運營等方面有一些新的合作。
·聯系編輯:9441097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