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軍
俄羅斯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氣生產國、出口商和能源地緣政治玩家。也許很多人還記得,2006年和2009年,俄羅斯曾揮舞天然氣“大棒”,讓烏克蘭和歐洲國家在冬日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然而,十幾年過去,世界天然氣市場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結構性變化,俄羅斯在世界天然氣市場的地位和影響面臨多重挑戰。
“頁巖革命”是引發國際天然氣市場變化的重要技術動因。借助這一技術進步,美國在短短十年之內就超越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而且,美國液化天然氣(LNG)正在積極打入國際天然氣市場,對既有市場格局形成了巨大沖擊。與此同時,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一輪經濟恢復與增長周期當中,許多生產商積極投資布局LNG生產,卡塔爾甚至退出OPEC專注天然氣產業發展。而新冠疫情等因素導致的經濟收縮和全球變暖等長期性因素又使世界天然氣消費增速低于預期,導致出現大量產能過剩。更為重要的是,國際天然氣市場的定價模式也更加獨立靈活。目前美國的天然氣市場已發展成為高度競爭的天然氣市場,無論是當地的管道天然氣還是進口LNG,交易價格都與市場交易中心的價格指數掛鉤。歐洲目前由天然氣交易中心交易和定價的天然氣數量占其天然氣銷售總量的2/3。傳統中“盯住油價、照付不議”的格羅寧根模式日益不受歡迎。
歐洲是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傳統市場,但近年來俄在歐洲市場遇到的難題越來越多。一是競爭日趨激烈。除中東、北非等傳統競爭者外,美國LNG也加大了對歐洲市場的蠶食力度,對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形成壓力。近來,土耳其與希臘就東地中海天然氣開發劍拔弩張,而以色列、埃及等國也在緊鑼密鼓地加速勘探開發。如果東地中海跨海天然氣得以大規模開發并涌入歐洲市場,那將是對俄羅斯對歐天然氣出口的致命一擊。二是俄羅斯繞開烏克蘭對歐出口的天然氣管道布局遭遇強力阻擊。美國的制裁導致即將竣工的“北溪-2號”管道騎虎難下。近日,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內中毒事件又讓德俄關系驟然緊張,一貫力挺“北溪-2號”的德國也開始對這一項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表示出強烈質疑,甚至不排除制裁乃至中止項目的可能。另外,隨著土耳其加大從阿塞拜疆、伊朗、卡塔爾、尼日利亞甚至美國的進口,俄對土天然氣出口量從1月份的22.54億立方米驟降至6月的200萬立方米,目前土幾乎完全停止了從俄購氣。三是在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的壓力下,俄羅斯被迫逐漸放棄格羅寧根模式,開始對歐洲天然氣買家打折銷售。
國際天然氣市場變化使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2019年凈利潤下降17%,降至170億美元。2020年上半年,該公司管道天然氣出口911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7.8%。出口收入為113億美元,同比下降 51.2%。對歐洲出口天然氣789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8.14%,出口額下降49.88%。
在重重壓力面前,俄羅斯試圖多點突圍,走出困局。一方面,積極布局LNG生產和出口。2009年投產的薩哈林-2號LNG項目設計年產能為960萬噸,實際產能為1080萬噸;亞馬爾LNG項目年產能1650萬噸。借助亞馬爾項目滿負荷運行,2019年俄羅斯LNG產量達到2950萬噸,同比增長47.4%;LNG出口達2900萬噸,同比增長76.2%,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LNG出口國。2019年,俄向歐洲出口1507萬噸LNG,2018年這一數量只有440萬噸,這使俄LNG在歐洲進口市場的份額達到20%。另一方面,俄與烏克蘭達成妥協,試圖以此換得美歐放松制裁。2019年12月30日,俄烏簽署新的天然氣過境運輸合同。未來5年,俄將確保經過烏克蘭22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過境運輸量。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還按照斯德哥爾摩仲裁法庭裁定向烏油氣支付包括滯納金在內共29億美元,雙方撤回所有針對對方公司的仲裁要求和法律訴訟。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把對其而言生死攸關的天然氣出口希望轉向中國市場。繼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投入運營后,近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與蒙古國建立了一家合資企業,專門負責研究建設和運營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的可行性,以便向中國供應天然氣,這一舉動頗有志在必得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