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充電寶生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緣何體積小了,容量大了,合格率卻持續偏低。一言蔽之,不是技術不達標,而是缺乏責任心。充電寶亂象叢生,關鍵在于缺乏強有力標準,一些廠家無視產品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希望有關部門加快決策步伐,加強對充電寶規范和約束,更好地保障產品質量,保護消費者權益。
近幾年,充電寶產品體積越來越小,與此同時容量越來越大,這在技術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近年來的檢測數據顯示,充電寶的合格率偏低,問題集中在涉及安全性的指標。市場監管總局最新一期網售產品質量國家監督專項抽查中,對天貓等12家電商平臺的61批次充電寶產品進行檢驗。經檢驗,25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發現率為41.0%。
隨著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廣泛運用,充電寶已經非常普及,成為許多人出門必備物品。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透露,近年來充電寶市場每年都以20%左右速度增長,去年產量估計有八、九億個。然而,在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充電寶的質量參差不齊,有的不僅不能滿足消費者正常給手機充電的功能,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央視記者在梳理充電寶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后發現,四成不合格項目主要集中在過充電,而這個項目恰恰是考核充電寶核心部件電芯的關鍵性安全指標。一些黑心企業生產充電寶時使用劣質電芯,很容易在充電時出現熱失控,導致溫度急劇飆升,產品冒煙起火。近年來在飛機、火車、以及居民家中,充電寶自燃甚至發生爆炸的事件時有發生。去年5月16日早上10點多,廣州地鐵3號線瀝滘站內,一名乘客發現充電寶冒煙后扔到地上,工作人員準備滅火時,充電寶發生爆燃,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按理說,經過多年發展,充電寶生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緣何現在體積小了,容量大了,合格率卻持續偏低。一言蔽之,不是技術不達標,而是責任心不強。如今,一些充電寶虛標容量成為公開的秘密,標稱一萬毫安,往往充不了兩次就沒電了。同時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一些生產者為了節約成本,打價格戰,故意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有的充電寶電芯外殼打開后,里面倒出來的竟然都是沙子,糊弄消費者的用意可見一斑。有的壓根就沒有過充保護裝置,一旦充電時間過長,很可能會發生燃燒、爆炸。
充電寶亂象叢生,關鍵在于缺乏強有力的標準。2014年12月,《便攜式電子產品用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發布,一度被媒體誤讀為“首個移動電源國標”。但該標準只是針對鋰離子電池,屬于元器件標準,不是移動電源標準。2018年7月1日,我國首部移動電源國家標準《信息技術 便攜式數字設備用移動電源通用規范》正式實施。不過,這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國標屬于推薦性標準,不具有強制力,約束效果有限。一些廠家依舊我行我素,無視產品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
我國《標準化法》第十條明確規定:對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當充電寶頻頻變身“充電爆”、“移動炸彈”時,是時候出臺相應的強制性標準,禁止不合格產品生產銷售了。近年來,陸續有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消費者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建議將充電寶納入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范圍。前不久,國家認監委專門就此向社會征求意見。希望有關部門加快決策步伐,加強對充電寶的規范和約束,更好地保障產品質量,保護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