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浩麗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新鄉 453006)
思政教育建設是職業院校中的重要教育任務之一,同時作為系統工程,要求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到建設工作中。全面推進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實,對于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與思政素養培養效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還存在諸多不足,如部分高校意識不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開始踐行課程思政,但形式主義明顯,學校重視不足,支持力度小;教師意識不夠,專業素養參差不齊,教學內容貧乏,形式單一;教學方式因循守舊,不能結合專業特點,學生切實體驗感差,不能將思政教育內容順利應用于專業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差,能力不夠。因此,需要多角度、多方面著手,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優化和改革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從根本上確保思政教育作用價值的體現。
綜合分析,現階段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為了更好的推進大思政視角下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實,應該對下列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意見:
(1)重視職業素養培養,忽視思政教育。一直以來,職業院校的教育重點主要集中在職業素養的培育方面,所以即使在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也往往更加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效果,導致過度重視職業素養培養,輕視思政教育問題的出現,不利于大思政視角下思政教育工作作用的體現。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思政素養難以得到顯著提升,其思想品德與正確三觀價值的形成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日后步入社會容易出現德不配位的情況,不利于自身長久發展。而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生接觸外部不良信息和風氣的機會變多,如果思政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會對學生產生誤導。
(2)思政教育模式以“單向輸出”模式為主。從目前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其采用的教育模式仍舊沿用著傳統單一的“單向輸出”模式。與其他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相比,思政教育課程內容一般以文化知識類為主,學生對于思政教育課程內容的學習積極性普遍偏低。如果長期使用“單向輸出”的教育方式,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嚴重時還會誘發學生對思政教育產生抵觸心理,影響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大思政視角的高職思政教育改革需要著力突破這一困境,扭轉這一局勢,落實“雙向溝通”的教學模式[1]。
(3)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實踐性偏弱。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而言,其教育目的主要是促進學生個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政素養教育的載體,該學科的教學質量與學生正確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有著直接的聯系。從當前的教學現狀可以看出,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性較差。在實踐教學部分,因思政教育內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同樣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該學科的實踐教學部分較為薄弱。想要提升思政教育效率,還需要針對這一問題做出改革。
大思政視角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立德樹人”作為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逐步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在具體的改革過程中,為了保證思政教育工作作用的發揮,同時滿足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需求,建議積極組織相關教研人員參與教學研討工作,明確現代化素質教育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突出思政教育在引導學生價值觀養成方面所起到的影響力[2]。同時,教師需要注重自身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嚴于律己,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力量。另一方面,在注重道德培養的基礎上,還需要深入挖掘職業素養與思政教育兩者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使學生明確思政教育對于未來職業發展具有的現實意義,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在思政教育中主觀能動性的目的。
例如: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適當引入思政教育相關內容,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良好職業素養與道德素養的形成。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將思政教育與自己學習的專業聯系起來,同時將孤立的學習轉變為具體有聯系的學習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思政教育內容的感受。
對于職業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在樹立正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還需要對現有的教研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同時對授課體系做出合理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落實創造有利條件。其中,“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核心主要表現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幾個方面。而教研資源的整合,需要切實加深對思政教育課堂教育這一主渠道作用價值的認識,綜合分析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實際需求,從而達到充分展現大思政視角下思政教育價值的目的。比如:根據實際情況,對現有的思政教育教研資源進行合理的擴充與拓展,適當引入文化養成等方面的教育資源,借此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養與文化素養的雙重提升[3]。
在授課方式方面,教師可以積極借助多媒體等教育工具,圍繞“文化傳授”和“文化展示”等核心內容,靈活選用講座、傳統課堂的授課模式配合現代化技術手段支持,從根本強化思政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力。比如:在文化授課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通過線上直播、MOOC 上線等多媒體融合的授課形式,帶給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沖擊。在思政教育相關文化展示方面,可以構建對應的融媒體中心,借助微信公眾號推廣、廣播宣傳等文化傳播系統,實現對思政教育文化的全方位、多渠道展示。
在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學生作為思政教育課堂的主體,為了確保相關戰略措施的順利落實以及強化大思政視角下思政教育工作價值,提高對學生意見表達與信息反饋的重視程度十分關鍵。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思政教育中學生的意見表達與信息反饋,直接關系到大思政視角下思政教育改革的針對性與時效性的發揮[4]。因此,在具體的思政教育改革任務中,校方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思政教育反饋管理機制。一般情況下,建議教師在課堂教育中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并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課堂反饋作出梳理,為思政教育方案的調整提供參考。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微信等工具,為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提供更多的渠道,利用這種方式便于教學反思工作的落實,在強化思政教育中師生“雙向互動”的同時,有效應對了目前職業院校在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單向輸出”問題。
重視學生意見表達與信息反饋,可以讓學生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在提升學生的教育活動參與積極性以及思政教育主動性方面的作用同樣突出,有助于平衡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大思政視角下思政教育優化的核心策略[5]。
綜上所述,大思政視角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是在順應教育發展方面,還是在強化人才培養方面,均具有突出的作用價值。在實踐過程中,應依托課程建設,遵循國家對高職生的要求,堅持語文素養、職業素養、人文素養三位一體的原則,深挖思政元素,依據高職生知識層次、接受能力和興趣特點有效實施課程思政,可以從“立德樹人”為指導深化思想改革、整合教研資源和創新授課體系、重視學生意見表達與信息反饋等措施著手,切實保證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只有這樣,才能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自身思政素養與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