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文化具有地域性,地域性豐富了多樣性。作為圖像敘事之一的水彩畫,在表達方面的地域性尤其明顯。中國文化有南北之分,相應藝術有南北之論。江南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方藝術的主陣地。江南,在區域地理概念里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而在文化層面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概念。人們的意識里代表著美麗富饒水鄉景象的“江南”,多指長江以南太湖流域附近地區。對江蘇而言就是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地,習慣稱為蘇南。從歷史上來看,此地山清水秀而人杰地靈,魚米之鄉而富庶繁榮。“江南”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個迷人的字眼。一提及總會讓人想起和暖濕潤的氣候、一片桃紅柳綠、水田里阡陌交通……江南相對來說更滋養人,物質繁盛風景明秀,是歷代文人墨客歌之不盡的“福地”,留下了一部厚重的江南文化史。
水彩畫雖然是外來畫種,作為一個獨立畫種,已從過去的一個小畫種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大畫種。中國水彩畫“筆法歷經‘中西合璧’‘提倡骨法用筆’‘重視基本功’‘傳統到現代模式轉變’和‘典型東方氣質’的幾個階段。最后自然而然地融匯中國傳統水墨畫和西方繪畫色彩理念的筆法技法,呈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中國水彩畫”[1]。
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江南作為中國水彩畫創作的重鎮,自然在歷史的進程中不乏靚麗的身影,江南傳統筆墨技法越來越融入水彩畫的創作,抒寫著自身的傳奇。因此江南這個地域的作品,極具靈動清新、優美亮麗。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行筆用線的造型表現;其二,水墨渲染的意蘊闡釋;其三,秀麗淡雅的寫意精神。
行筆用線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造型特性,從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裝飾畫、商周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以及戰國與西漢帛畫,可窺見傳統藝術注重線條的審美趨向。中國繪畫可謂對線條的運用尤其致力,強調以書入畫。《爾雅》稱:“畫,形也”[2]。然而與倚重色彩塊面的西方繪畫不同,中國傳統繪畫主要是運用線條來勾勒輪廓,顯示層次,完成造型的任務。“對中國畫家來說,筆下線條的曲折波動,盤繞往復,跳躍交錯,疏蕩聚散,與畫家剎那間的心態意趣默契相通。對國畫來說,線條乃畫家憑以抽取、概括自然形象,融入情思意境,從而創造藝術美的基本手段。國畫的線條一方面是媒介,另一方面又是藝術形象的主要組成部分,使思想感情和線條屬性與運用雙方契合,凝成了畫家的藝術風格”[3]。
江南經濟發達,人文薈萃,自古就是文人匯聚之地。騷人墨客在吟詩賦詞之余,精研翰墨書畫,形成了文人畫筆墨藝術的傳統,自宋室南渡以后,江南的傳統筆墨藝術一直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幾乎獨占鰲頭,引領全國的發展時尚。元代趙孟頫、錢選、元四家將江南文人畫演繹的的登峰造極,吳門畫派、四王四僧、海派以及金陵畫派延續綿長。
江南傳統筆墨技法是借助毛筆和墨在宣紙上表現,在筆法上強調用線去抒情、去“寫”。中國畫講究“氣韻生動”,講究線的變化和墨的干濕濃淡等。用筆,以點、擦、破、染等技法,線條不僅僅用于造型,更注重表現和表達功能。線條的用筆變化,傳達出或靜或動的節奏韻律。線條的個性特點,則透露出畫家的藝術氣質和藝術風格。
改革開放后,江蘇的水彩畫獲得了嶄新的發展,對水彩畫以干濕為主的塊面技法已經難以滿足時代的發展。許多擅長水彩畫的藝術家,開始站在藝術自覺的高度,打破中西藝術的藩籬,將江南傳統筆墨技法向水彩畫創作中延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這是因為江南傳統筆墨技法與水彩畫相類似,江南傳統筆墨用筆方面注重“寫”,而水彩畫則強調用筆“畫”,傳統筆墨用筆強調“提、柔、按、壓”,追求力度和厚度的協調性,用筆講究程序性和韻律美,即“疾、除、順、逆”,脈脈相連。
自古以來,江南地區就以水鄉特有的清秀和靈動而聞名,小橋流水、白墻黑瓦、綠水輕舟和煙雨朦朧的柔麗和優雅,既讓詩人感慨“能不憶江南?”,也讓無數藝術家流連和沉醉,在各自的藝術領域描繪各自心目中的江南。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吳冠中,終其一生都在描繪故鄉江南。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一生,陸陸續續總在畫江南。”濃濃的鄉愁在他這里轉化為數以百計令人心動的畫作,“故鄉”和“江南”也成為吳冠中作品名稱中使用數量最多、頻率最高的關鍵詞。廣泛流傳的“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這句廣告語即來自吳冠中。
吳冠中用源源不斷的激情和半個多世紀的時光,將江南水鄉與民居特色表達的淋漓盡致。呈現在吳冠中畫面中的江南民居、庭院高深、房房相連、間以風火墻加以隔斷、流水在房屋之間暢漾與街巷呈不規則的網狀履于民居之中,表現出曲徑通幽的意境。
吳冠中深入研究中國藝術傳統,總結西方藝術精髓,積極探索與實踐中國美術的現代化。他創造性地將西方藝術的形式美與江南傳統筆墨技法進行有機結合,將江南風光用幾何性的形體組合、鮮明純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調為抽象化的形式要素,通過屋舍、石橋、水流的符號化,畫面墨線和彩點的交織,飛舞跳動,構成節奏、韻律和詩意,流動而絢麗的色彩,激烈而奔放的筆意賦予了審美對象新的詮釋。吳冠中找到了自己文化認知中的江南,也構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自然-形韻”新體系。
20 世紀的中國美術,“現實主義由于政治、意識形態及藝術發展的內部規律等原因,被引入中國,并成為美術創作中的最重要的方法,形成了中國美術創作中的現代新傳統”[4]。這里的現實主義,實際上是西方的寫實美術傳統,它以透視學、解剖學和色彩學為技法特征,以“摹仿”和“再現”為美學內核。西方現實主義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催化了20 世紀中國美術的蛻變,改變了傳統美術秉承文人重寫意志趣輕造型寫生的藝術精神,強調美術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再現生活成為中國美術創作的主流。在時代的號召下,許多藝術家直接走入自然,描繪祖國風光成為時尚。在這一進程中,江南傳統筆墨技法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繼續得以演繹發展。改革開放后,江南傳統筆墨追求的水墨渲染的意蘊闡釋,對中國水彩畫的創作思維、造型技巧、審美風尚等產生了重大影響,為水彩畫的時代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覺與動力。
被海內外譽為“中國水彩畫的開山大師”“中國水彩畫之父”的李劍晨,對江蘇水彩畫事業舉足輕重。“筆墨隨當代”是李劍晨一直堅持的藝術主張,他提倡了“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源”的有著深遠影響的寶貴藝術理念。他深受中國本土文化的熏陶和滋養,其水彩繪畫在經過實踐探索,融匯江南水墨之意境,呈現出濃濃的民族性特征。
在李劍晨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畫家借鑒江南傳統筆墨,用中國水墨技法來創新水彩畫。將部分國畫顏料和透明、通透水潤的水彩顏料結合融匯使用,獨具特色。特別是描寫雨景,色相沉著厚重的同時具有朦朧濕潤的效果。其水彩畫很多作品用色上,用到國畫的石綠,更具有感染力和創新型。用筆蒼健渾樸,再以勾云、留白、輕染等手法烘托江南山水云煙迷離之氣,技法嫻熟老到。畫面清逸雅致,氣韻生動郁勃,意境深邃幽遠,彌漫著濃郁的詩畫情味。在《樹已成林》中,李劍晨用大寫意水墨畫手法,潑灑下大片色彩,顏色相互滲透,畫面有一氣呵成、酣暢淋漓的氛圍。全幅濕筆繪畫,水墨淋漓,濃淡相映成趣,大寫意的粗獷中不失筆墨的精細。李劍晨的《陽朔風云》畫中,以江南筆墨技法與水彩畫相結合,用大寫意手法,揮毫灑脫,連筆而繪。他把對江南水鄉田園自然環境的感悟和飽滿真摯的情感融入畫面,用明麗且婉約的色塊、大寫意的清新線條,延伸著煙雨朦朧的江南文化精神,一氣呵成,用筆豪放,不拘一格,色彩厚重且不失水彩韻味。將江南水鄉進行了浪漫化的創作,仿佛時光停滯,溫潤如玉的水鄉之美之景,被彌足珍貴地留在了畫史上。
李劍晨用中國畫的筆墨技法來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水彩畫,將中西方二者相結合,相互為用,各取所長,江南筆墨渲染的意蘊在水彩畫中得到了闡釋,獨具藝術魅力和探索創新。
“水彩畫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相比,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以水作為媒介,不同之處是在于西方水彩畫在西方藝術家眼中把水這一物質僅僅以媒介、載體而言,但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的水則被賦予了特有的審美藝術內涵”[5]。江蘇水彩畫家在保留西方水彩畫自身特色的同時自覺地將江南傳統筆墨的認知方式、審美理念開拓運用到水彩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江蘇水彩畫創作,這就使江蘇水彩畫有了自身地域的韻味。改革開放后,江蘇水彩畫更加注重江南傳統筆墨風格和文化底蘊,力爭將江南傳統山水畫的筆墨、水色、意韻融入到水彩畫中。
凝聚著東方哲學思想和審美藝術智慧的“寫意”精神,是中國畫的主要表達方式,強調意蘊的表現和抒發內心的情感。“寫意的形式,即用意象的表現方法,是我國傳統繪畫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形式,也是中國繪畫的特色。意從象來、意寓于象、象表達意,通過對客觀景物的觀察,不求形似,來抒發主觀的情感,創造意境,所以,‘意象’是主客觀的統一”[6]。抽象源自西方的現代藝術觀念,注重畫面的精神符號表達。當現代藝術觀念與傳統寫意進入融合階段后,為江南敘事增添了新的華章。
回顧建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許多水彩畫藝術家的藝術探索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將民族審美同西方文化相融合,力爭體現中國的審美境界,體現江南傳統筆墨精髓,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林風眠。
林風眠,廣東梅縣人,國立藝術院(現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畢生致力于藝術教育和繪畫創作,認真學習西洋畫法,并融入中國文化。在創作上,他尊重中外繪畫的優秀傳統,主張藝術要互相溝通,取長補短,以中華民族文化為基礎,發展新的中國藝術。作品追求意境,講究神韻,強調真實性與裝飾性的統一,強烈中顯示出柔和,單純中蘊含著豐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林風眠長期生活在江南,江南的人文氣息與秀麗的水鄉同樣留戀在藝術家的心頭與筆下的作品中。但他的作品并不完全是江南水鄉的寫實反映,而是在詩意散淡的空間里注重抽象與寫意的表達。20 世紀現代和傳統的碰撞,在他的繪畫中顯示為深厚的底韻以及含蓄的溫柔力量,使水鄉簡約而不簡單,《水鄉》和《江南》是其江南敘事的代表作。
《水鄉》以平遠式構圖展開,畫面以深墨、淡墨為主,其特點是墨中加色,形成獨特的色墨,使墨色與物象色彩和諧為一。構圖以平遠的青山和錯落的民居,空闊的河面和點點的烏篷船渲染了水鄉的氣氛。煙霞彌漫,水天靜止,靜中有動,平添了寫意境界和抽象意味。
《江南》的取材為江南最為常見的景物,即遠山隱沒、溪岸輕舟、田野林木、屋宇點綴等,畫面的景象有著抽象的朦朧感,同時在設色方面取為灰褐調子,觀者閱后如處霜清月冷之野,隱含在其中的是強烈的感情宣泄,滄桑之感頓生。作者把心境移情于對象,把藝術激情納入靜觀的中國文化傳統。這種飽含情思、韻律與美感的線條,使畫面呈現出一種飄逸與靈動、純凈與高雅的詩化格調,在不經意間透露出真誠質樸的美感。
如果說林風眠對江南水鄉抽象寫意的構建還是以造型為基礎,吳冠中后期對江南抽象寫意完全趨于符號化了。吳冠中對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領悟,上升到對繪畫語言本體的探索和內在精神的表達。
吳冠中的藝術之路是不停地探索中西合璧的道路,對水彩畫的追求執著一生,其作品總是能給人獨具個性,別出心裁之感。他的水彩作品里體現了江南傳統筆墨的意境、用墨用色,畫面情韻格調呈現秀麗淡雅的寫意精神。在吳冠中《觀魚》水彩畫作品中,看似簡單的點線面勾勒,卻表達出秀麗淡雅、清幽深遠的意境,與江南傳統筆墨“無聲勝有聲”“無畫處皆有妙境”的繪畫理念極為吻合。
總之,江蘇地處東南,自古有“江南水鄉”的稱謂,傳統文人水墨畫以空靈、秀逸的寫意為主流。而水彩畫的藝術語言和中國傳統水墨畫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們都是以水為媒介,講究神韻和格調,追求對意境的創造。故而,水彩畫在江蘇的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體現在江南傳統文人水墨畫的觀照方式與技法意趣在水彩畫的創作中得以體現,即水彩畫發展與轉型的趨勢是寫意化。以吳冠中、林風眠、李劍晨等藝術家的水彩畫創作中深受江南傳統筆墨技法的影響,在行筆用線、水墨渲染、色彩交融、寫意審美意趣方面作量意蘊闡釋,彰顯出民族特性的藝術特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