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勇
(沈陽市第一四六中學,遼寧沈陽 110121)
從當前我國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來看,很多地理課堂上都普遍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教師只負責向學生單向傳播地理知識,并一切都以“應試”為基準,教師還時常會將“一切為了分數”的教學理念灌輸給學生和學生家長,而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便是被動地學習、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難被徹底激發出來,時間一長,學生便極有可能會對地理教學產生麻木乃至厭學、棄學的心態。而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卻恰好可以中和調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不適感,這種教學法主要強調學生的自身感受和體驗,通過為學生打造一處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1]。
現階段,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和喜愛,經常會將其有效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以為課堂教學增添色彩,但是有些教師卻過于盲目地應用多媒體技術,試圖創設教學情境,從而徹底拋開課本進行授課。同時在教學情境創設期間,一些教師未能充分考慮教學內容以及這些內容是否適用于多媒體教學,便將圖片、視頻、動畫等作為創設情境的素材,從而導致教學情境無法緊扣教學重難點,給學生造成一種迷惑感,一定程度降低了地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總而言之,教師只有在充分結合教學具體內容和學生具體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才能夠創設出有效的教學情境,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只有科學、合理地創設教學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目前仍有部分高中地理教師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容易在情急之下陷入形式的情境創設誤區,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卻僅僅只是花拳繡腿。事實上,多媒體課件很容易讓學生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倘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度地使用多媒體課件,那么就是毫無疑問地將地理教學內容與形式之間本末倒置,從而導致體驗式教學變成了一種流于表面的形式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地弱化了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脫離了原本的課堂教學目標和內容,同時教師也逐漸將情境體驗活脫脫地變成了一種擺設,致使情境創設深深地陷入進流于形式的泥沼。
傳統教學法普遍認為判定教育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便是教師能否將有疑問的學生教得沒有疑問,然而新課標卻持有相反意見,要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問題的發掘者,并鼓勵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逐漸解決問題,這在新課標看來才是衡量教育成敗的尺度和標準[2]。特別是一些深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的地理教師,他們本身對于情景體驗式教學就不甚了解,而且也缺乏創設課堂情境的經驗,因此很多地理教師創設出的教學情境會出現明顯地生搬硬套的跡象,例如:一些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實情,因而導致創設出的教學情境嚴重與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能力不符;還有一些地理教師本就缺乏開展情境體驗式教學的實戰經驗,卻仍然忽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輕視學生的性格和情緒波動,在課堂教學中,這部分教師也基本將自身注意力全部集中于那些較為外向的學生身上,而對于較為內向的學生卻近乎置之不理,從而導致教學的嚴重失衡;此外,還存有部分地理教師因自身過于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且口語表達和渲染能力也普遍不足,因此導致學生很難全身心地融入進教師創設的情境之中,同時教師也很難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原動力,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在充分掌握學生學習實況和興趣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容,科學、合理地展開情境體驗式教學。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前,教師需要系統且全面地分析地理教材內容,并劃分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科學、合理地設計高中地理的知識結構,以便于幫助學生快速建立起一個學習思維框架[3]。例如:在講解“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水既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的根本物質基礎,也是其他任何物質都無法取代的一種資源。不過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日漸發展,世界各地區也逐漸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水資源危機,部分地區甚至于直接危害到了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安全,基于此,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一一主張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更是直接將‘節約用水’作為綠色語言推廣至世界各區,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要如何有效地利用水資源,要知道水資源一直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有哪位同學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理解水資源的?并試著談一談現階段世界可利用的水資源特點都有哪些?”待問題拋出后,教師要將事先準備好的課件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有效了解到當前人類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能夠在教師構建的教學情境之中理解并掌握“這些淡水資源占據著世界水體重量的十萬分之七,且數量也極為有限”這一知識要點。總而言之,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務必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避免出現脫離軌道或超綱的問題,如此一來,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以及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教師還要不斷地激發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在技能,以便于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質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地利用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手段來巧妙地創設課堂情境,以便于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科學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盡可能地為課堂教學增添趣味性和靈動性,從而使學生慢慢喜愛上地理這門學科[4]。例如:在講解“參與旅游環境保護”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試著向學生展示一些關于文化古跡被毀、環境遭到污染、生態遭到破壞等現象的圖片或視頻資料,以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產生一種要以身作則保護環境的意識。而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顧已學的地理知識,并提出思考問題:“近些年來,隨著旅游事業的興起,很多環境和生態問題也隨之油然而生,那么請同學們仔細思考一下旅游事業到底帶來了哪些環境問題呢?這些問題又將會對旅游事業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導致這些環境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問題的設定,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提供的多媒體課件以及教材內容,要求各小組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這樣的方式不但更加有利于幫助學生快速地寄情于景,而且也能夠讓學生有效地體驗并感悟到教師所要表述的地理知識要點。
組織游戲活動是創設教學情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地圖拼圖比賽、地理故事分享大會、地理猜謎大會等,通過地理游戲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一定程度來講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幫助學生快速地漸入佳境,學生在參與地理游戲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加深內心的真實感悟,通過模擬事情發生和發展的各個環節,還能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潛能,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現實問題的估測和處理能力,促使學生充分地認知和理解了地理事物的規律和特征。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務必要科學、合理地采用情境體驗式教學法,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將教學重點致力于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同身受,讓學生能夠在寄情于景的同時,充分地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師也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挖掘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從而不斷探究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