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茹 楊旖倫
(包頭醫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40)
伴隨著十九大的成功召開與順利閉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舊觀念沖突、社會關系多元化、社會經濟結構轉變、新時期矛盾與危機等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大學生身心健康,給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調節心理健康狀態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效果不盡如人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觀念比較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教學方法相對落后,教學內容與當前學生實際問題存在偏差[1-2];楊榮也提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過于理論化、課程缺乏體驗[3]。這些都成為制約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開展的關鍵因素。為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結合新時代人才需求,從如何打動學生的內心、從學生成長細節處入手,將心理健康知識融入到啟迪、激勵、喚醒、感染和凈化學生日常熟悉的生活節點中去,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中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主要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成效的探討。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中國成立100 年的奮斗目標也由“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定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對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強盛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著重大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作為一門通識課程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至關重要,然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豐富和延伸遠不止于此,更需要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統一,將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與當前時代發展思潮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全過程,既有利于學生把握時代發展步伐,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的黃金發展期,是良好心理素質養成和核心價值觀體系建立的關鍵期[4],這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與當前時代發展思潮相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借助這一契機,讓心理健康課程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大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弘揚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學生時代情懷。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系列文件對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指導及規范,尤其是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5 號)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工作開展有了更加規范的指導意見。然而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仍不盡如人意。鄧姝婷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教學內容與當前學生實際問題有偏差、課程缺乏體驗等問題[1-3],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課程開展的成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在開展過程中教學內容應生活化、教授內容與當前學生實際問題相契合。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學生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生活處處皆是心理現象。心理健康教師應通過恰如其分的引導,從學生熟知的現象入手,比如從眾現象、暈輪效應等,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協助學生剖析現象背后的心理本原,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熱情,也讓學生學會觀察,提高了知覺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不僅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更重要的是給予學生心理指導,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眾所周知,大學生處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時期,對于事物的認識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易受周圍環境變化影響,情緒變化起伏比較大,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人際交往、個人情感等方面面臨諸多的挑戰。心理健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結合當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開展主題教學或專題教育,比如適應主題,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分為大學生活暢想、大學生活大調查、高中與大學之異同、我的大學我做主等系列版塊開展,引導學生了解大學生生活、規劃大學生生活,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讓學生相互攜手,借助心理健康課程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培育心理健康素養。
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人才需求呈現出新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應該與新時代節奏同頻,培育新時代人才。馬紅霞等以大學生人際關系為例探討了PBL 教學法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教學過程中圍繞常見困擾進行問題設計、引導大學生自主探究解決方法、活動體驗升華等階段進行教學,結果表明這一模式有效的激發了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了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5]。徐窯窯在研究中指出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途徑單一,缺少對學生情感和體驗方面的關注[6]。她首次明確提出將“園藝療法”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中來,將“園藝學、醫學、心理學”三者為一體,借助“校園景觀”這一重要文化傳播載體,打造藥用植物園;創建芳香植物視聽園;打造“心靈花園”、“快樂花園”等特色主題花園;組織園藝趣味活動等,將學生的動作體驗和感覺體驗融為一體,調動學生情緒、啟發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獲得精神解放,提升與人協作、社會交往等能力。楊榮也提出高校應實行課本和案例相結合的案例教學法,讓學生融入案例情境,增進學生體驗,引發學生思考,使得學生獲得更深刻的理解,以更好的狀態融入課堂學習[3]。課程中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整個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進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運用團體游戲、一人一故事、心理劇等活動豐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真正做到學并快樂著。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作為新時代最積極的體驗者和踐行者,網絡在悄然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7]。網絡作為教育工具進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逐漸成為一種必然,將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化,既可以保障學生隱私,也可以幫助學生通過互聯網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宣泄和抒發自己的情感[2]。為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過程中,心理老師可以利用手機、網絡等媒介進行相關主題的教學,布置作業、在線答疑等,實現與學生線上線下的雙向溝通。除了利用網絡手段進行相關主題的課程教學,教師還可以利用QQ、博客、微信、微博等媒介開展互動。教師在大學生經常使用的網絡媒介上,例如微信,提出一個主題,學生可以自由討論、分享各自的觀點,利用網絡的便利性、時效性,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總之,心理健康教師如若能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細節、切合學生實際,依托網絡化教學、多樣化教學方法,師生攜手分享心理健康折射出的成長韻味,心理健康課程一定會成為學生校園生活中一道別致的、潤物細無聲的成長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