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湖北潛江 433100)
手工是美術學科中的一門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藝術技能課程之一。它是勞動技能、繪畫技法、審美觀念與具體材料相結合的一種藝術造型活動。它的種類和表現形式極其豐富多樣,在材料上包羅了大千世界中所有的物品,在技法上涵蓋了繪畫和生產生活所涉及的全部技巧,在空間占有形態上囊括平面、半立體和立體三大類,在用途上兼具了實用、觀賞、美化等多種功能。由于它的造型過程集合了構思、選材、制作、裝飾等一系列美學手段,因而學習手工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能為學生的藝術創作展示更寬廣的空間,提供更豐富的手段,更能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玩教具制作和手工教學活動奠定基礎。現今,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手工的材料、技法以及表現內容和形式愈加豐富不斷更新,幼兒園在手工應用方面的需求也隨之日新月異。面臨這種形勢,手工課堂教學必須突破一味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統模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順應時代發展和崗位需求。
學前教育專業的就業面向幼兒園,服務對象為幼兒,決定了手工課程內容具有面大點多難度低的特點,因而學習掌握基本技法對學生來說并不難,但由于手工材料的廣泛性、技法的多樣性以及審美取向的多元化,要求學生在合理選材、活用技巧和美術知識方面必須具有較高的把控能力,而目前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絕大多數學生存在學習興趣低、學習主動性差、思維不活躍、美術基礎差等特點,導致在課堂學習中十分依賴教師的示范教學,訓練時多表現為依葫蘆畫瓢地完成任務,又因課業繁多,課時有限,學生的課后拓展受限,很難將課堂知識真正消化吸收,也就更談不上自覺轉化運用和創新了。基于這種現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不能僅僅只是手把手教會學生制作某件作品,而必須將激發創新思維、鼓勵創新實踐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情景預設、互動交流、多向探究、評價展示等方法點燃學生的創新熱情,啟發創新意識,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大膽進行嘗試,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挖掘創新潛力,創作出個性化作品,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同樣興趣也是學生進行創新最有力的動力。因此,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成為創新的必要條件。而這種熱情的激發必須依靠教師通過有意設計的方法、手段來完成,也就是說為點燃創新的火花,人為地創設若干條件。具體方法有:設計一個趣味橫生的導入方法、營造一個藝術化的教學氛圍等。比如學習制作紙藝花一課,可以提前在教室擺設一些做工精美、色彩靚麗的花束,用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勾起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忍不住去觀賞、評判進而產生向老師詢問了解的意愿,這樣無形中一種躍躍欲試的學習熱情被激發出來,老師便可以順水推舟,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然后共同去尋求解決方案。
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后,教師隨即要做的就是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1],可見,創新思維是實現創新的先決條件,要想創新,首先必須有創意。在手工課教學中,“創意思維主要孕育在設計構思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手工作品設計過程和構思方法的指導,運用啟發式、引導式、互動式、研討式等創造性教學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2]。綜合來看,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程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理論及基礎技法都很淺顯,一般來說通過教師的示范、講解以及課堂訓練,學生是可以掌握基本技巧的,其難點就在于,學生是否可以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制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因此,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能力重要環節。
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多種多樣,適用于手工教學的主要有“推陳出新法”和“聯想法”。
所謂“推陳出新法”,是指借鑒他人的制作經驗,結合實際需求,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材料或新的技法手段,制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比如剪紙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傳統剪紙基礎技法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表現內容現代化,并大膽地選用手揉紙、電光紙、包裝紙等新型紙材設計制作剪紙作品,使傳統藝術煥發時代光彩。
所謂“聯想法”,是指依據材料本身的形狀、顏色、肌理、圖案以及文字等突出特征,把它與另一個具有相似性的物象聯系起來加以想象,構思出新形象的方法。比如運用苦瓜這種蔬菜進行動物造型練習,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苦瓜的形狀、顏色、表皮肌理等外在特征進行歸納,接著探討生活中有哪些動物在外形上具有相似特征,啟發學生將苦瓜幾個方面的特征與相關動物聯系起來構思,創想出大致的形象效果,然后選用合適的輔助材料、采用恰當的方法表現出來。
教師在運用上述方法教學時,要精心設計提問,問題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相互關聯性,形成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關系,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張開想象的翅膀。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支持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檢驗自己的設想是否可行,以推動和達成創新實踐。
創新能力是在反復實踐中逐步提高的。一般來說,在最初的創新實踐中學生會圍繞一個既定造型目標去選取材料、技法,但制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礙,有的時候是找不到合適的材料,有的時候是現有技法無法達到造型要求,有的時候是完成效果與構思效果大相徑庭等。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學生往往會不知所措或者是產生氣餒,此時,教師必須及時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原因,探討改進方案。當一個造型方案行不通時,可以引導學生轉變一下思路,或是選用替代材料,或是改變制作技法,或是抓住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偶然效果來個順水推舟,通過分析一種材料的多種性能可以挖掘出方向不同的成型方案。這樣,學生會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受,增強自信心,敢于創新,樂于創新。比如:以白蘿卜為材料設計制作幼兒玩具,多數學生會根據它的長橢圓形體、白顏色、飽滿等特征把它加工成“小豬”的造型。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創作出多種多樣的造型呢?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變換觀察的角度、改造蘿卜結構、變化組合方式等,引導學生多角度去思考,并動手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又會不斷產生靈感,進而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造型來。這樣一來,學生的創新潛能就會被充分挖掘出來,他們會從中體驗到無限樂趣。久而久之,當創新成為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成為他們體現自我能力的表現形式時,培養提高創新能力的目標自然就實現了。
一個小小的成功會帶給學生巨大的成就感。當學生通過反復思考、不斷取舍、精心制作完成作品后,喜悅和成功之感會油然而生,隨之而生的還有十分強烈的自信心和表現欲,這時教師應該抓住時機充分肯定學生的創新能力,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作品評價環節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方法對學生的創新成果進行肯定,同時也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到他人之長,在欣賞中感受到藝術創新之美,進而開拓思維,豐富審美情感,提高審美創新能力;還可以通過在教學公共區域設立作品展示空間,將優秀的創新成果分享給更多的師生,以此進一步激勵學生的創新熱情,激發學生不斷創新的愿望,持續地培養和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力,藝術教育的靈魂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手工作為一門藝術技能課程,其教學目的之一就在于培養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啟發、引導、互動、研討、賞析等方法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啟迪學生創新思維、挖掘學生創新潛力,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以順應高速發展的創新型社會需求。與此同時,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更要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獲取并儲備新信息,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才能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產生創新的靈感,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活動,培養出具有時代精神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