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達
(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2020 年1 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在我國爆發。為有效防控疫情,教育部決定全國所有中小學、高校2020 年春季全部延期開學。2020 年2 月5 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采取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同實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1]。為響應號召,全國各大高校紛紛制定措施,廣大教師利用各種網絡教學平臺和工具,積極開展線上教學活動。一場大規模、前所未有的全面在線教育在高校如火如荼地進行。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統計,截至2020 年5 月8 日,為了應對突發的疫情,全國1454 所高校積極開展在線教學,103 萬教師開了107 萬門在線課程,合計1226 萬門次課程;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 萬人,合計23 億人次[2]。疫情之前,在線教學一直處于部分高校教師嘗試混合式教學的教改探索狀態。但在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則演變為全體高校師生的日常性活動。突如其來的疫情雖給教育行業帶來了嚴重沖擊和挑戰,但也使教師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有了全新的認知,改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使在線教學發展迎來了新機遇,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新常態。
線上教學主要依賴網絡,網絡是否順暢穩定是線上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疫情期間教師利用各在線平臺優勢,選用借助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QQ、微信、騰訊課堂、雨課堂、釘釘等網絡教學平臺和工具進行線上教學。但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網絡信號差、掉線,網絡平臺卡頓和擁堵等問題,影響線上教學的正常進行。此外,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和穩定性也是影響教師線上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許多網絡平臺雖能保障線上教學的基本需求,但有時也會因某一時段同時在線的師生人數過多而出現網絡擁堵和崩潰。
在線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具有線上教學能力。疫情前教師大多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面對面地對學生進行授課。除一小部分之前就接觸慕課和嘗試混合式教學的教師外,大多數高校教師對線上教學還很陌生。在教學初期仍然有許多教師不能熟練掌握網絡教學平臺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師在線教學能力參差不齊,中青年教師一般能較快適應和掌握,但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學習和使用線上教學工具有一定的難度。由于一些教師不具備熟練操作網絡教學平臺和工具的能力,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
由于不同的教師選用不同的線上教學平臺和工具,學生要下載多種教學軟件和工具,上不同課程需要在不同的教學平臺和工具之間轉換。這意味著學生上網課首先必須熟悉各種網絡教學平臺和工具的操作,否則就會影響其正常上課。學生居家學習,需要有網絡設施條件的支持和相對安靜的學習空間環境。有的學生家中沒有電腦,只能通過手機上網課;有的家中沒有寬帶網絡;還有些學生因受家庭環境和瑣事的干擾,難以集中精力學習。另外,一些學生學習自覺性差,對于在家上網課抱著一種應付態度,刷課、掛課現象時有發生。
傳統的課堂教學師生可面對面進行交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實時了解到學生的課堂動態。線上教學教師只能在與個別學生連線進行提問或討論互動時才能看到學生的學習狀況。對于學習自覺性差,未按要求認真觀看網絡視頻和直播的學生,教師就不能實時察覺到。雖然很多網絡平臺都具有在線學習數據統計功能,但由于平臺數據更新的延遲性,教師也很難在上課時實時統計出未及時完成在線學習任務的學生。為保證在線教學質量,各高校普遍成立了在線教學督導組,但學校對在線課程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情況的監管仍有一定的難度[3]。
在線教學對網絡設施條件要求很高。為了保證在線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課前要提前進行網絡測試,可提前進入QQ 群、騰訊、釘釘等直播課堂,通過連麥、互動等方式來確定網絡連接、語音、視頻等是否正常。對于一些因家中網絡設備陳舊、網絡不順暢影響線上教學的教師,學校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為其提供線上授課設備,保證線上教學的正常進行。目前各網絡教學平臺在在線備課、在線考勤、課堂講授、布置作業等環節基本能滿足師生需求,但應進一步完善課堂互動討論、在線考試評分、學生學習情況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功能。此外,網絡教學平臺還應改善網絡硬件設施,避免用戶高峰時段的平臺擁堵和卡頓,同時應進一步加強技術服務支持,以滿足師生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需求。
為保證線上教學質量,一方面學校應創造條件,加強教師線上教學技能培訓,提高教師線上教學能力,特別是一些年紀較大的教師,應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在網課建設方面,學校可組織一些信息技術能力強、網絡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給大家分享經驗、傳授方法;還可組建課程互助工作群,便于教師相互交流、解答在線教學難題。另一方面,在線教學需要學校網絡硬件設備、教學平臺、電子圖書資源的支持。由于校外教學平臺針對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特點不同,不可能完全適用于本校師生的課程需求。因此,高校應加大對本校網絡硬件環境、教學平臺的投入建設,整合校內外教學平臺功能和優勢,統籌規劃,為教師提供使用方便、功能齊全、技術穩定的在線教學服務平臺。
由于教師選用的網絡教學平臺和工具不同,為避免遺漏和混亂,開課前,學校應提前發布課程表并隨附各課程選用的教學平臺及工具,下載各平臺學生端操作手冊和教學工具使用說明,推送給學生,幫助學生盡快熟練掌握。針對學生居家學習網絡信號差的問題,高校可鼓勵學生就近聯系所在地的基層行政機構或企業,協商解決在線學習的網絡問題。同時,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鼓勵家長關心學生生活和心理狀態,做好學生學習的后勤保障工作,督促學生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此外,教師可通過直播進行重點內容講解,通過與學生語音、視頻進行隨機提問等互動方式,了解學生的聽課情況;還可利用網絡平臺的互動功能如投票、紅包功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一方面,學校應加大對在線教學的政策支持,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幫助師生解決在線教學面臨的諸多難題,鼓勵教師積極投入到在線教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對在線教學質量的監管。由學校、院系組成的督導組成員應加入到全校教師的授課班級群,每日隨機聽課,重點考察教師在線授課情況、學生考勤、師生互動、課程建設等內容,每日填寫聽課記錄評價表并及時反饋到各院系和任課教師。同時,應加強對學生在線學習行為的引導與監督。教師可通過在教學環節中多進行提問、增加案例討論等方式,增進師生交流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借助網絡平臺的數據統計功能,如觀看視頻次數、參與討論次數、單元測試完成情況等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定期將數據反饋到班級教學群,給學生施加一定的壓力,并使之轉化為學習動力,以實現對學生學習的有效監督,提高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