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一公里”,需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奮斗目標,緊貼群眾需求,采取精準措施,補短板、強弱項,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現實獲得感。
2019年,重慶市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20元,改造農村危房3.9萬戶、棚戶區5萬戶,累計分配公租房54萬套,“薄有家財、安居度日”正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中成為現實。現實反映在統計數據上,更體現在實際生活中。一是保持就業形勢穩定。抓住就業這個“牛鼻子”,打好政策“組合拳”,穩住經濟基本盤,千方百計保護好市場主體,持續做好外貿、住宿餐飲、文化旅游、批發零售等領域企業幫扶,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讓人民群眾生計更有保障、生活更有盼頭。二是拓寬創業增收渠道。抓住創新這個“第一動力”,促進產學研用融通,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加快數字技術研發和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拓展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發展空間,培育城市網格管理員、互聯網營銷師等新職業,讓人民群眾干事創業、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多更廣。三是提升公共服務效能。抓住現代信息技術這個“助推器”,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優化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效率,進一步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能、提升標準化水平,實現“人在干、數在轉、云在算”,讓人民群眾更加便捷地享受公共服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2019年,重慶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1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消費支出比逐年縮小,人均受教育年限連年遞增,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物質生活豐富后,人民群眾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更加渴望,對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更加期盼。一是推進協調發展。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城鄉居民共享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均衡發展的成果。二是深化收入分配。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發揮好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調節作用,進一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讓人民群眾更公平地分享社會財富“蛋糕”。三是完善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完善保障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制度機制,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凈化社會治理環境,讓人民群眾更充分地體驗維護公平正義的成效。四是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加大環保投入,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努力實現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讓人民群眾共享更加美麗、更加生態、更加宜居的環境。
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實現。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尤其需要持之以恒抓好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引導群眾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勝利。為此,重慶市大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理論宣傳闡釋深入人心。根據不同群體的認知特點和接受習慣,聚焦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推出靶向性強的理論大眾化產品,通過平等式、交互式、引導式的交流,宣傳解讀好黨的創新理論,讓人民群眾更加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二是思想道德建設滋潤人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文明社區、文明集市、文明窗口、文明行業、文明旅游示范單位等創建活動,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推動誠信建設制度化,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社會的文明進步。三是困難群體幫扶溫暖人心。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教育、社保、醫療、養老、食品安全等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引導,消除認識疑點,解開思想疙瘩,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感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