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山東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濟南 25010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在多次講話中強調學習中共黨史,而且在國內各地考察工作時多次參觀革命遺址和紀念設施。他之所以重視學習中共黨史,在于認識到它具有“教科書”“營養劑”般的資政育人功能,恰如他在2013 年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所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同樣地,筆者認為中共黨史是高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教師的“必修課”,即基本知識素養。
實踐是理論之源,時代是思想之母,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換言之,理論的源頭只能是社會實踐,而不能是理論本身。因此,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源頭,只能是近百年來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即中共黨史。這兩大理論成果的形成過程和主要內涵,只能在中共黨史中才能得到自洽的解釋和說明。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1964 年談及《毛澤東選集》時說:“《毛選》,什么是我的?這是血的著作。《毛選》里的這些東西,是群眾教給我們的,是付出了流血犧牲的代價的。”[1]這深刻揭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與毛澤東思想尤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因果關系。只有深刻把握實踐與理論之間的這種關系,才能真正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從根本上避免陷入教條主義的認識誤區和照本宣科的教學誤區。
理論性強是概論課的突出特點,但囿于自身的知識基礎,大學生的理論思維還有待加強。如果脫離黨史尤其是黨的不懈奮斗史的感性知識而單一講述黨的理論成果,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難懂而降低學習興趣。反之,在掌握中共黨史之后,教師不僅能把握這些理論的精髓要義,還能精選教學素材、以講故事的方式予以闡述,教學的親和力、啟發性會明顯增強。特別應注意的是,按照思政課“05 方案”,專科院校雖然與本科院校都開設概論課,但專科院校卻不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這導致專科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中共黨史的了解十分有限。事實證明,如果缺少中共黨史的內容支撐,概論課不僅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也很難提高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辨別能力。
2019 年10 月,《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深化改革開放史、新中國史、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華民族近代史、中華民族史教育”。同年11 月,《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都提及開展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2020 年1 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2]。在今年6 月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時,習近平總書記重申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要結合“四史”學習的觀點。因此,為了貫徹“加強中共黨史教育”的政策要求,高校現有的思政課程要相互配合,但考慮到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差異,概論課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應當在這方面發揮主要作用。
從現實情況看,概論課教師的中共黨史素養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對中共黨史的掌握很有限。這主要是由三個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1)招聘概論課教師的專業條件設置不恰當。按照我國目前的學科分類,中共黨史在一級學科上歸屬于政治學,而非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思政課教學機構和人事部門在新聘概論課教師時難免望文生義,傾向于選擇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含專業,而很少選擇中共黨史專業。這就導致教師之中較少擁有中共黨史的專業背景。
(2)教師缺乏對制約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的反思,或是沒有搞清楚中共黨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關系,或是不愿意在原有專業知識之外積極補學中共黨史,或是擔心講授中共黨史會降低概論課的理論性并造成課時緊張等。
(3)教研室在集體備課時缺乏對中共黨史相關內容的研討。
中共黨史波瀾壯闊,研究資料浩如煙海,研究方法也豐富多樣。作為中共黨史的傳播者,概論課教師在學習中共黨史時可以考慮以下三種方法。
中共黨史是黨的不懈奮斗史、理論創新史、自身建設史的有機統一,研讀通史應當從這三個基本方面把握中共黨史的主流和本質。在具體研讀時,不僅要堅持史論結合、把文獻放入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借助中國地圖、《中國共產黨90 年地圖集》《中國近代史地圖集》等地圖資料,更要增強問題意識、帶著問題研讀,即重點關注黨在當時社會環境中面臨哪些矛盾和困難,又是如何應對的。
歷史的活動主體是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既是黨和國家的領袖人物,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重要創立者。在通史之外,研讀他們的重要資料既是為了具體了解重大決策的決策和執行過程,也是為了以講故事的方式增強教學效果。
以下資料值得重點研讀:
(1)黨史通史重要資料:《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21 年7 月—2011 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 年10 月—2019年9 月)》《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新中國70 年》《中國共產黨歷史圖志》《中國共產黨歷史日志》。紀錄片:《旗幟》《重生》《我們走在大路上》。
(2)領袖人物重要資料:《毛澤東傳》(金沖及主編)《毛澤東選集》《周恩來傳》(金沖及主編)《周恩來選集》《劉少奇傳》(金沖及主編)《劉少奇選集》《朱德傳》(金沖及主編)《朱德選集》《鄧小平傳(1904—1974)》(楊勝群主編)《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胡錦濤文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共黨史人物傳》(精選本)之《領袖卷》《黨政軍中央主要領導人》(中共黨史風云人物傳略叢書之一)。紀錄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
紀念慶祝活動是一種連接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政治行為。它的對象包括重要人物、事件、會議、節日等,形式包括召開紀念大會或座談會、發表紀念文章、舉辦主題展覽、舉辦招待會或文藝演出、出版各類出版物、進行模范人物評選和事跡展示、閱兵等。它多在“逢十”“逢百”的年份開展,如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 周年座談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大會等。其中,現任領導人在紀念大會或座談會上的講話既要總結歷史經驗,又要闡發今后的方針政策,具有很強的歷史感和政策性,加之語言高度概括,值得認真研讀。例如,習近平在建黨九十五周年大會講話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等。要注意對同一主題紀念講話的縱向對比,體會黨對相關問題認識的深化。
正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先生所倡導的“走走黨史”那樣,概論課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利用假期參觀革命遺址和紀念設施。在選擇參觀地點時,要從革命遺址的歷史價值出發,利用權威部門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近現代重要遺跡及其代表性建筑”、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等名單,優先就近參觀進入該名單的本省本地紅色旅游資源。最終實現從一處處革命遺址的微觀視角,去把握中共黨史的宏觀脈絡,提升中共黨史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