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婷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湯家河鎮湯家河初級中學,河北唐山 063600)
在解答數學問題時,我們時常會采用這樣一種方法,即通過對已知的條件和所給結論進行分析,構造出輔助的內容,它既可以是一個圖形、一個方程(組)、一個等式、一個函數或是一個等價命題等,將所給條件與所給結論結合起來,從而最終將問題解決,而以這種形式來解題的數學方法,我們稱它為構造法[1]。
運用構造法解決問題,可以將代數、三角、幾何等各種數學知識互相連接在一起,更能使問題得到快速且簡便的解決。有部分數學問題從表面上感覺難以解答,但是當我們將已知條件為基本內容加以創造性地運用,把所要求的結論確定為解決題目的方向,高效地運用已有數學知識,構造出相應的輔助性問題及其數學形式,就可以使得問題在嶄新的形式下得到簡便解法,這也就是在解題中的“構造”方略。
數學中的構造法,就是根據問題所給出的條件和結論傳達的信息,把問題作合適的加工處理,高效地運用所知數學知識,構造出與所給問題相關聯的數學模式,深入發掘問題的本質,進而使得問題在嶄新的形式下得到簡便解法。構造法的本質是創造性地運用所知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它不僅僅是一種解題的方式方法,而且是創造性解題方法的方法。
構造法作為一種常見的數學解題方法,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具有多種特點:
(1)通過構造輔助性問題對原有問題進行一定的轉化,使解題思路更加清晰。
(2)運用構造法解決問題可以使問題更加清晰、直觀,解題過程更加順暢。
(3)運用構造法解決問題,對學生的數學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構造法的變化形式多樣,針對不同的問題,會采用不同的構造形式。而面對問題,學生是否能夠想到對應的構造方法,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和較強的思維能力[2]。
在學生遇到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時,不妨認真思考一下是否能夠運用構造法解決問題,這既是對學生的一種思維鍛煉,也是對他們數學素質的一種培養。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運用這種數學方法,學生會有一種“大徹大悟”的感覺,困難的數學問題在解決過程中也會感到得心應手,而不是束手無策。
很多的數學問題較為復雜,在學生解題過程中可能不知從何處入手,但當我們能夠構造出相應的數學模型,能夠巧妙運用構造的方法來進行解題時,我們往往能夠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構造方程就是用已知條件作基礎,用所求結論作為解答方向,構造出一個方程,然后再根據方程的相關內容,就能夠使得問題在利用方程的知識下簡便快速解決。


在幾何題目中,很多題難以通過直觀形式求證得出,而通過對幾何圖形構造輔助線,構造出恰當的圖形,使各部分的關系更加清晰明了,可以使得問題更容易解決,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也鍛煉了學生的幾何思維能力。
案例:如圖所示,在四邊形ABCD 中,AB=CD,E、F 分別為AD、BC 的中點,BA、CD 的延長線分別交FE 的延長線于M、N,求證:∠AME=∠DNE。


在解答絕對值的問題時,我們常采用畫數軸的方式來解決此類問題,利用數軸我們可以判斷某些代數式的正負以及它們的距離問題。
案例:當a 取何值時,|a+5|+|a-1|+|a-4|的值最小,最小值為多少?請說明理由。
解析:線段上的點與兩端點的距離和最小,判斷出a=1 時,三個絕對值的和最小,所以當a=1 有最小值,最小值=|1+5|+|1-1|+|1-4|=6+0+3=9。
理由:線段上的點到線段兩端點的距離的和最小,a=1 時,正好是3 與-4 兩點間的距離。故答案為:當a=1 有最小值,最小值為9。
不等式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初中數學學習的難點也是重點,對于高中的數列學習也具有一定的幫助,且不等式歷來是中考熱門話題,而通過構造法不等式可以在不需要得出確定值的情況下將問題解決,我們只需依靠不等式確定所求解區間即可,大大減少了運算過程,增加了準確率。

綜上所述,S 的整數部分是90。
綜上所述,構造法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較為廣泛,構造法可應用的題型是多樣的,通過運用構造法,使得方程問題、幾何問題、不等式問題、絕對值問題等都能化難為簡,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發散。在初中階段,如果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這種數學解題方法,那么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問題解答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準確率[3]。學生運用構造法進行解答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遷移過程,在運用構造法解題時,學生會發現題目所運用的知識點是有所關聯的,由此,長時間熟練運用這種方法,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能夠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是有一定的關聯性的,在初中階段打下良好的數學學習基礎,對于高中數學的學習是有極大的幫助的,同時在初中階段做好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并且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也是尤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