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華
(紹興市柯橋區柯巖街道新勝小學,浙江紹興 312030)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思維是小學生在學習中構成的一種思考問題的形式,可以有效指引小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學習到的數學內容進行思考、分析、解答問題,進而逐漸的提升自我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思維的創新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但可以有助于小學生觀察數學學科的規律性以及其本質特點,把抽象化的內容充分形象化,引發小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積極主動性,有助于小學生明確學習的技巧和方法,進而提升小學數學課上學習的成效,并且有效開發小學生的智力,提升小學生學習的效率,促使小學生全方位的整體發展。
數學思維是在數學學習中構成的特定的思維模式,讓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能夠把數字更形象具體化,進而完成計算。因此,數學思維能力是在數學中能夠明確利用數學思維,思路明確構造具體的空間思維想象,能夠對相關知識充分地總結,按照已經知悉的內容來解答數學相關問題。同時在數學科目的學習中,善于發現數學問題、勇于提出數學問題并且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若想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務必要鍛煉其獨特的觀察能力、豐富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判斷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要先利用數形結合法,引發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數形結合法教學模式是利用直觀的圖形來展示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可以把繁雜的數學內容轉換簡單形象化,幫助小學生更直接的面對數學知識內容的呈現,可以有助于小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數學知識存在的關系,指引其觀察數學本質內容,進而利用學到的內容充分的思考、解析問題,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比如,在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方形的周長》一課時中,若是要小學生對于教材中的計算公式死記硬背,小學生可能在碰到習題時就會出現計算困難的現象。教師若利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邊畫圖邊計算的形式,運用數學思維使小學生更容易了解長方形的周長的意義,幫助小學生更快的清晰和牢記計算公式,在做相關的習題過程中,可以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計算題目,以此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要再利用設計問題情景指導小學生能夠更積極地去考量和探究數學內容,促使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拓展。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對于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可是對于數學學科內容的了解以及接受的能力就有所限制,數學教師可依照小學生的特征去設計問題,激發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在設計相關問題的指引下使小學生清晰明確數學學科的知識點,從而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比如,在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正方體、長方體》一課中,教師可運用小學生了解的實際生活中的正方體和長方體物品,給小學生提出相關問題,正方體和長方體共有多少個面?幾條邊?各個面都存在哪些特點?等問題,小學生在相關問題的指引下,去探索物體的特征,更積極主動地考慮和探究數學問題,此種教學模式不但可以引發小學生對于數學科目的樂趣,培養其數學思維能力,更能幫助小學生把抽象化的相關數學內容轉換的更為形象好,提升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效率[2]。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鍛煉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教師可以把具體生活經驗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利用剖析實際生活遇到的數學問題來培養小學的數學思維,不但可以提升小學生利用數學思維形式處理具體生活問題的能力,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質,也能夠利用具體的生活情景,拓展小學數學的課堂資源,充實小學生在數學內容中的眼界,讓小學生獲得更開闊的數學思維。比如,在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中,在兩位數的乘法運算中,其法則和運算方式都比較復雜,數學教師就可設計買水果的具體生活情景,舉例說明,水果箱中共有40 個水果,當中有桃子10 個,梨子的數量是桃子的一半,檸檬的個數是梨子的2 倍,百香果的個數是檸檬的1.5 倍,問這幾種水果分別有幾個?利用這樣實際生活的梨子,使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利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解答具體生活中所發生的問題,進而拓展小學生的解答能力,強化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明確和有效運用[3]。
由此可見,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需要數學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完善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模式,把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落實到教學的所有步驟中,促使小學生的邏輯思維持續豐富的拓展,進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