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昆明 650500)
20 世紀70 年代初,滇池污染與治理幾乎同時起步。進入90 年代后,污染速度明顯加快,同時也引起了全國上下對滇池污染與治理的重視。60 年代滇池尚為Ⅱ類水體,70 年代為Ⅲ類水體,至80 年代,草海水質達到Ⅴ類,外海為Ⅳ類;90 年代草海水質超過Ⅴ類,外海水質為Ⅴ類,2002 年,新的《滇池保護條例》正式通過,滇池治理理念等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最早關于滇池的一篇文章是1990 年發表于云南環境保護委員會的《云南省環委委員及有關領導視察滇池》,選出知網文獻標題中帶有“滇池”與“治理”這兩個關鍵詞的研究論文,發現對于滇池的相關治理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從管理技術、生態各層面:研究起始時間早,1993 年發表的《綜合治理滇池》,作者席素芬[1];二從人文層,起始于2002 年,《滇池環境保護中的個人態度與行為——對滇池流域千名調查對象滇池環保意識與行為的調查分析》,作者王彥斌。由此為接下來的滇池治理時間段劃分提供了依據。
劃分三個時間段:19 世紀80 年代末之前(滇池治理早期階段);19 世紀90 年代至2001 年(滇池治理前期階段);2002 年至今(滇池治理現期階段)。在各個時間段中對滇池治理的實踐、理論文獻等進行回顧。
早在1972 年7 月,周恩來總理來昆明時就曾指示:“滇池是掌上明珠,發展工業要注意保護環境,不然污染了滇池,就會影響昆明市的建設”。不幸的是,滇池水質從20 世紀70 年代后期開始受到污染,滇池水污染治理開始于20 世紀70、80 年代,《滇池保護條例》這一地方性法規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滇池保護工作進入系統化、法治化軌道。
此階段滇池治理實踐涉及滇池截污除污等水利工程、監督《滇池保護條例》、提高滇池保護意識、滇池治理規劃、相關人員視察滇池、滇池治理資金籌集、滇池治理規劃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階段,滇池污染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不只有政界,還包括了學術界相關人員,比如有一個相關的滇池課題研究——《松華壩水庫富營養化調查及防治對策研究》課題(1994 年11 月),這對于學術界來說,是一個對滇池處理問題進行相關思考的好的開端;對于滇池治理來說,能得到社會各界的建言獻策,加快滇池的污染處理。
接下來對此時期的滇池治理相關文獻做一下簡述。席素芬在1993 年表明,滇池治理是一項十分浩大且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它涉及面廣,與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息息相關,同時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要獲得較好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必須納入政府工作計劃,投入足夠資金,并且需要一個科學的治理規劃,同時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艱苦奮斗。這是對滇池治理問題公開發表的第一篇相關文章,表明在此階段,我們對滇池的污染治理已經有了一個長遠深刻的認識。黃永泰;朱智、吳江明、周俊杰;張體偉;楊健強都對滇池主要污染問題進行了分析,簡述了治理滇池污染的相關項目并對治理效果進行簡要描述,同時進行了相關的對策建議[2-3]。
此階段滇池治理的實踐除了包括滇池治理前期階段的實踐外,設立了相應的滇池管理機構“滇管局”,實現了所謂的“一龍治水”;頒布了新的《滇池管理條例》;成立了滇池治理投融資平臺“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舉辦了水文化和水文明、水環境保護以及滇池治理等問題的學術討論會議;與各國、各省展開了水污染治理的相關學習。在這些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滇池治理以政府為主導,期間幾乎沒有相關公眾、環保組織的身影參與。對此時期的滇池治理相關文章進行梳理。
從2002 年開始,滇池治理文獻中有了人文理念治理滇池的相關內容。先將以工程技術、管理、水利生態等理念治理滇池的文章整理如下。
強繼紅持此觀點: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同時,采取更直接有效的措施——通過建設主城區截污工程和外流域引水工程,來改善滇池水環境質量,加快污染治理進程。柘元蒙;呂小玲、徐清艷在強繼紅觀點基礎上,增加了加強法制建設的建議。王玉朝、彭永岸、李益敏在《滇池水體污染和治理的特點》這篇文章中,除了對滇池污染原因做了一個綜合分析,還對治理滇池的各種工程做了一個總述:外流域引水工程、置換滇池地理位置、湖岸截污工程和生態環境的工程治理。鄧輔唐、孫珮石、鄧輔商、吳廣、李強、馬麗紅、陳汝才;閆偉華、史正濤、關海波、童彥等人著重強調人工濕地凈化滇池的重要性。丁一、賴珺從城市水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視角出發,對滇池治理現狀、不足等進行了描述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議。潘吉宏、劉正康著重從政府方面提出治理滇池措施。劉瑞華、曹暄林在滇池治理中,提出了后期滇池工程措施治理的思路。
以上羅列出的滇池治理觀點,按照文章發表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梳理,接下來對此階段涉及“人文”等治滇理念的文獻梳理如下。
吳劍輝、董大敏采用了加勒特·哈丁“公地悲劇”理論分析滇池污染成因并提出要明確政府職能的相關建議。董學榮在《滇池治理思想變遷》中表示“治理思想是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文明史觀的轉變”。楊宏山在分析了滇池治理的三種思路:(1)運用“三方效應理論”;(2)通過自治途徑;(3)采用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在對“供應”與“生產”進行區分的基礎上,提出政府主要承擔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應”職能的理論,最終提出構建政府主導型水環境綜合治理機制。蔡毅通過哲學層次的思考表達出“滇池之污染,罪魁禍首是人”,治理滇池先在“治人”的觀點。
滇池治理實踐中,早期和前期都是云南本土在進行滇池治理工作,到了現期階段,有了中央政府甚至國外政府機構在滇池治理工作中的參與。
以工程措施治理滇池的文章不管在哪一個階段,都比涉及“人文”治理滇池的文章數量多;并且這些文章,以云南本省發表為主,輔之以其他省份中與中國環境、水利工程等相關專業、機構相關的文章,國外與滇池治理相關的文章在中國知網上搜索沒有相關結果顯示;關于滇池治理的相關文章中,早期和前期都涉及滇池污染治理的工程、水利等措施,現期的滇池污染治理措施更全面,比如引清水入滇中和、置換滇池水體、改變滇池地理位置等,同時還增加了其他學科領域對滇池治理的相關建議,比如生態學、管理學等。
通過對滇池治理的實踐回顧與相關文獻梳理,滇池治理的實踐形式越來越多樣化,除了工程措施的實施,還有相關的滇池治理狀況調研,各個領域專家學者對滇池治理措施的討論等。滇池治理的相關文獻的類型愈加豐富,各個學科在其中建言獻策,對于滇池治理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發展。但是,筆者在此處想表明,雖然我們現在的滇池治理效果日益顯現,但其中還是存在不少相關問題回答的模糊與缺失,比如政府政策下達后的實際執行力與政策的要求目標契合度;滇池治理投入的資金與投入資金產出效果相關性;政府主導型滇池治理與民間環保NGO、市民之間的互動有無、互動程度等,這些問題在所有的文獻之中,沒有具體確切的表達。早在2005 年,習主席就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發表評論時指出,“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接下來,中共十八大報告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整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建設生態文明等,這些都表明我們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得到了以中央政府為代表的重視。但是,主要以政府為主體的重視還不行,我們還一定要加大生態環境治理中對“人”的重視,畢竟,一人為人,兩人為從,三人為眾,如果我們市民每人都能展現自己的環保力量,那么,環境治理問題的困難性不足為憂,滇池污染治理的問題也不會太過于艱難。筆者建議,應在繼續加強工程措施治理滇池的基礎上,加大各個“人文社科”對滇池治理的建言獻策作用,多發表相關文章在分析滇池污染、滇池治理成效方面來提升政府、市民、環保NGO、企業等的互動,使滇池治理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