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陳林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湖州 313000)
雙語學習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普遍,對于雙語學習來說,是同時學習兩種不同的語言,一般是在掌握母語學習的情況下進行的另一種語言學習,經過研究發現,雙語學習對于人的認知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性作用,符合我們的認知機制,漢俄雙語學習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比如雙語詞匯加工就是詞匯研究領域的重點問題。我們通過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進行追蹤觀察,來了解漢俄雙語實驗的可行性,從而探索大學生雙語語言的認知發展情況。
大量的實驗證明,雙語學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認知機制指的是神經機制,是大腦認知活動的一種表現[1],本文從認知機制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漢俄雙語學習對于我們認知機制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幫助,其中雙語促進認知發展的機制主要表現為三個層面。
在漢俄雙語學習過程中,雙語學習促進認知的發展和進步,主要表現為雙語學習者有著和單語者不同的神經機制,在長期的雙語學習過程中,我們的腦神經機制會發生一定的結構變化,在雙語學習過程中,長期使用雙語能夠激活前額皮層和前扣帶皮層兩個腦區,比如一些科學研究都能夠證明,一個是腦電事件相關電位研究,另一個是腦成像研究,這一類的科學研究都證明雙語學習能夠促進認知神經機制發生一定的變化,對于雙語學習來說,監測和控制是基礎性的特點,漢俄雙語長期使用能夠對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帶來有利的影響。
認知控制是在我們一定的認知資源情況下,根據目標和計劃進行加工控制的一種能力。實驗表明,雙語學習能夠促進認知發展的機制核心,能夠使認知控制能力得到增強,比如說雙語者能夠比單語者擁有更強的抑制機制。我們在學習或者是使用漢俄雙語的過程中,需要經常轉換兩種語言,所以雙語者更容易擁有更高效的心智轉換機制。
除了以上兩點影響之外,雙語學習還能夠促進認知發展過程中的認知儲備能力,對于我們的認知機制來說,認知儲備是一種能夠阻止認知功能老化的一種能力,每一個人的認知儲備能力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其中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雙語學習能夠有效地減輕年齡對于認知能力的負面影響。
雙語學習與我們的認知機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其中雙語對于認知能力的影響仍然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和難點,目前雖然雙語優勢的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有一些實踐并不能直接證明認知發展的優勢,各項研究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其中可比性比較差,測量性不精準,針對相關研究我們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關注點。
第一,關注不同雙語人群的認知差異,雙語學習過程中無法確定雙語中的哪一個方面推動了我們的認知優勢,所以我們要關注不同的人群來進行實驗。第二,應該重點考慮雙語使用特征與認知發展變化之間存在的關系,對于雙語者我們應該觀察他們的一語和二語水平,觀察他們在漢俄雙語學習過程中能不能同時均衡發展,尤其是二語能不能正常運用,對于口語的使用是否熟練。第三,觀察雙語使用特征與認知層面測量任務是否匹配,雙語經驗對于認知發展有著不同層面的變化,所以我們應該在實驗過程中關注測量任務與雙語使用特征的匹配關系。雙語學習推動認知機制發展的觀點被大多數人所認可,其中影響因素也是多個層面的,比如雙語的相似性、雙語學習年齡、雙語者的個體差異以及文化差異等,都影響我們對于雙語的學習。
我們從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進行出發,進一步研究認知機制下漢俄雙語的加工和發展,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尋找的實驗對象都是我國的俄語學習者,一般都是以母語為漢語作為一語,把俄語作為二語進行學習,然后通過對俄語詞匯等內容進行加工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這一類的學生雖然屬于雙語學習者,但是他們所接受的俄語學習是更加關注單詞的拼寫、單詞的語義以及語法結構,所以雙語使用的頻率以及使用的成功率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2]。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的實驗內容主要是兩方面,第一個是近音詞的判斷,也就是讓學生判斷連續呈現的俄語詞是否為近音詞。第二個就是近義詞的判斷,在面對一些語義無關但是語音相近的詞匯時,讓學生判斷近義詞。
在實驗設計中,我們可以采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方式進行觀察,每組學生以水平、能力、人數相似的班級為單位,在第一個任務實驗中,選擇20 個詞匯作為實驗的內容,其中這類詞匯要求詞義不同詞音相似,其中實驗組有一些詞義的干擾,而控制組不存在干擾。在任務二中我們可以選擇詞音相似,但詞義不同的俄語詞匯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單詞的詞長,單詞的熟悉度,以及單詞的詞音。
在實驗中我們采用反應時和眼動追蹤技術來進行實驗研究,從而進行漢俄雙語詞匯加工的實時過程監控,其中涉及到的因素有學習者一語和二語使用頻率的影響,學習者因素的影響以及學習二語的時候詞匯加工是否成功的影響。
經過實驗研究可以得出,俄語屬于拼音文字,相對來說俄語的語音信息相比于漢字更為明顯,經學生反應俄語的書面寫作和我們的讀音有著極大的聯系,大家在學習俄語的時候,一般都是先學會字母的發音,然后根據我們記憶的字母發音拼寫出俄語單詞。經學生反應,在此過程中俄語作為第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第一語言加工方式的影響,甚至在學習過程中詞匯的加工是否成功,也和我們第一語言的學習習慣有著直接的關系。
雙語學習是經濟文化全球化下出現的重要現象,其中俄語在中國已經越來越為普遍了,所以大學學習過程中漢俄雙語是非常常見的,在傳統的學習中,漢俄雙語學習基本上是由老師課上教學,直接按照教材進行讀寫,這種學習情況下學習措施不夠完善,存在著學習成功率低、二語使用率低,以及學生口語水平低的現象,現代教學快速發展,雙語教學的途徑和措施也越來越為豐富,俄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是我國高等院校俄語教學的重要目標。目前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快速發展,雙語學習中原來的教學途徑已經受到了沖擊,比如目前我國的俄語資源越來越為豐富,信息資源開放性比較高,媒體化教學最為普遍,其中俄語組織文本化更加符合雙語學習者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創造性能力的要求,和我們的認知機制有著一定的關聯性[3]。
漢俄語加工的發展具有科技化、科學化的特點,俄語的加工不再是任意進行,而是根據我們雙語者的認知機制進行改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開始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來拓展我們的學習空間,從詞的積累、讀的速度、聽的訓練以及說的習慣進行入手,讓學生一語和二語的使用差距逐漸縮小,在雙語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習的內容更要關注學習內容的使用率,尤其是漢語和俄語的使用,對于我國學生來說條件和環境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營造二語的學習和鍛煉環境,真正地把雙語訓練作為我們的學習訓練。
4.2.1 關注詞匯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雙語學習是符合我們認知機制的一種學習途徑,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想要提高漢俄雙語的學習效率,并對漢俄雙語加工進行分析的話需要關注詞匯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無論進行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詞匯的基礎,我們在進行俄語學習的時候,一般只關注詞匯的廣度而忽略了詞匯知識的深度,我們想要讓學生掌握多義詞就要讓學生關注詞匯的深度,只有真正理解了詞匯知識的內容才能更好地掌握詞匯知識,了解詞匯用法,在俄語加工過程中不要單純地追求學生的高效記憶還要讓學生高效理解。其中深度測試定義就是為了探索學生對于詞匯知識深度掌握程度的測評。
4.2.2 關注雙語的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是加深學生記憶學習的重要路徑,大家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某一個詞匯的語法,但是當我們看到某一詞匯知識的時候,只知道怎么讀卻不知道怎么用,讓學生關注雙語學習的背景知識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事實上詞匯意義分為五方面,其中包括推論性、運用性、意義寬度、意義精確度以及可獲得性,所以我們在漢俄雙語加工過程中注意雙語學習的背景知識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2.3 關注學習者的基礎條件
大家在進行雙語加工的過程中應該明確我們的目的,進行雙語加工就是為了能夠讓雙語學習者更加簡單地進行語言學習,所以在知識加工過程中大家應該關注學習者的基礎條件,然后根據事實情況適當的進行雙語加工,在關注雙語學習者的基礎條件時應該按照我們的認知機制進行調整,比如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認知方式和認知差異,以及他們對于語法知識運用的熟練程度,甚至雙語加工后,“對于雙語學習者是否具有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也在我們的考慮范疇之內。
我們的認知機制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發生著變化,在漢俄雙語加工過程中要根據認知機制作為加工的條件,在考慮各方面條件之后,對俄語詞匯和語句進行加工,希望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彌補我們雙語教學的缺點,推動漢俄雙語教學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