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萍 張磊
(煙臺大學機電汽車工程學院,山東煙臺 264005)
出勤率是學生實際到課與應到課的百分比,也叫“到課率”。出勤率并不代表聽講率、聽懂率、理解率。所以單單出勤率也無法體現課堂教學的效果。就像單單考試成績無法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一樣,但出勤率高是教學效果好的一個必要條件。當然也有小部分同學習慣自學,并且自學能力很強,不拘泥于刻板的課堂教學,一樣把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但這個比率很小。
首先,影響“出勤率”的原因有兩方面。
(1)老師方面的原因。高校里任教老師的水平“參差不齊”,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和其他任何一個行業一樣。第一種,這類老師也許有很強的科研能力,但之所以選擇高校,是看中了高校寬松的人文和工作環境,不要求坐班,時間自由,可以騰出時間搞“副業”,譬如開公司、外出走穴講課、評審、做課題等等不一而足。但唯獨沒有把精力用在教學上,經常調課,找人代課,把教學當副業,只會照本宣科,教課內容毫無新意,甚至為去上課的學生創造一個絕佳的睡覺環境。這種教師可以在985 高校選擇“科研型”,又或能力達不到,于是到二本高校“混課”,同時也能夠“撈金”。第二種,適當補充型。這類老師在照本宣科的同時會找到適當的材料作為補充內容,同時口才要比第一種老師好。因為能說能講,又能適當引證,課堂氣氛相對活潑不沉悶,如果再加上老師待人和善,遇到此種老師的學生是“不忍心逃課”。第三種:旁征博引型。這類老師是高校師資力量的精華所在,不僅學術科研能力強,而且善于“傳道、 授業,解惑”,是真正的大師級的人物。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生可以真正的學到一些東西。無論是關于專業的,還是關于人生的。總之,書本上講的東西可以深入淺出的剖析清楚,書本外的東西又可以像一根線一樣緊緊的圍繞著學習的主題。遇到這樣的老師,“讓我如何忍心逃課”。學生對這三種老師上課時出勤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2)學生方面的原因。從高中到大學是人生的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很多學生不適應從高中大學的轉變。一種是延續高中的生活狀態,一種是徹底顛覆高中的生活狀態。正是由于這兩種極端的狀態,才導致大學生上課出勤率的低下。延續高中生活狀態的人不適應老師的講課方法,高中完全是應試教育,尤其是高三,刷題,不僅要準確率,而且要速度。大學不同了,講課進度很快,如果約束不好自己,根本沒時間去消化課堂內容。這些同學跟不上上課的進度,有60 分就萬歲了,有些寧愿選擇去自學。而顛覆高中生活狀態的人,好奇大學里每一件新鮮的事情,參加多個社團,就是無法靜下心來坐在教室里學習。更有一些人上網、看小說、打游戲等,為了體驗新鮮的事情,放棄了去上課。再就是不滿大學老師的教學水平。高中時代充滿了對大學的幻想,對真實的大學期望值過高。一旦進入大學后,發現事實并未如想象中一般美好,就會失去原動力和激情,再加上有些老師的水平確實很差,就給學生逃課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對此學校采取強制性的做法,比如說簽到、點名、扣學分等,隨著各種軟件功能增強,都增加了“花式點名”,在上課中間老師隨機啟動點名功能,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但是效果卻不明顯。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學生出勤了,并不代表聽課了,好多學生上課刷手機、聊天、睡覺,所以這些做法也是治標不治本。
如何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出勤率?
(1)學習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行為,所謂內因是關鍵。我們的學生一直被灌輸的觀念就是考上好大學,大學畢業有個好工作,家長對此不遺余力。上了大學之后,有些學生就沒有奮斗目標了,就想混個文憑。六十分萬歲的心態如何能努力學習?所以德國的做法值得借鑒,“廠校合一”,中學畢業可以直接進工廠,工作過程中發現知識儲備不足,需要再深造,可以繼續讀本科,這些學生學習目的明確,不會出現“偽文憑”。再就是現身說法,讓畢業的學生談談經驗教訓,理解虛度光陰的危害。
(2)提高老師對學生的吸引力。要想給學生一杯水,必須自己又一桶水。如果老師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就會達到“讓我如何忍心逃課”的一種狀態。老師進行“再學習、再深造”,安排相關的“演講與口才”等相關方面的訓練,提高其表達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為老師提供去交流深造的機會。
畢業論文重復率是近幾年提出的一個指標,如果重復率高,則有抄襲的嫌疑。大多學校用的是知網的數據庫。無論你是寫什么類型的論文,都需要通過學校統一的論文查重,只有達到學校的相關要求合格了才能參加最后的論文答辯拿到學位證書。如果達不到要求就只能返修重改,如果修改后依然達不到相應要求的話,那么就有可能會被延期畢業甚至是有被取消學位證書的可能。那么通常畢業論文查重要求的重復率是多少呢?本科生的論文重復率是要求小于30%才行,當然也會部分的高校要求比較嚴格需要小于20%甚至是10%。針對畢業論文的重復率要求,學生想出的降重辦法五花八門。(1)將被標記重復的句子打亂重組,或是將句子的主動句變成被動句。(2)將重復的專業名稱術語,前后多加上一些修飾詞。(3)將與論文主題內容關系不大的重復內容,進行刪除替換掉一些關鍵詞等等。(4)將數據變成表格。甚至有個學生跟我說,用翻譯軟件把中文翻譯成英文,再把英文翻譯成中文,就變得不是人話了,重復率自然就降下來了。還有專門的降重軟件。如此種種,皆因為原創太少,抄襲太多。盡管重復率降了,真實水平還是無從體現,有掩耳盜鈴之嫌。其根本原因是學校和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不夠,前幾年有人就提出取消畢業設計環節。筆者認為,畢業設計環節對學生來說還是很重要的,能夠鍛煉學生查閱文獻、團隊合作、知識運用、創新提升等各方面的能力,現狀是一些學校尤其是二本院校生師比太大,導致一個老師帶的畢業設計的學生數太多,很難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再就是畢業設計期間學生用于找工作簽約、考研調劑復試、勤工儉學等占據了太多畢設的時間,使畢業設計的質量無法保證。而后面提到的畢業率又嚴重制約了畢業設計成績,如果畢業設計不及格導致太多學生無法按期畢業,又是一個管理上不允許出現的問題。
根據目前我們能夠查到的公開數據,國內排名前一百的高校,2014 屆畢業生順利畢業的比率是95%左右。而與之相比較,日本、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畢業率相對低得多。畢業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高等教育的水平。讓所有學生進了學校就進了安全區就必須畢業,這種情況一定要改,否則高等教育的質量會穩步下滑。只要拿證走出校門,后續的發展與學校無關,這是目前國內的現狀。大的人口基數,對高等教育量的需求,價值取向的單一化,家長過于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諸多因素導致畢業率高,成材率低,創新率更低。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提出,將嚴把考試和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增加學生投入學習的時間;建立學業預警、淘汰機制;推進輔修專業制度改革;開展雙學士學位人才培養項目試點等。如此概括就是“嚴進嚴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畢業生的整體素質。
多年來,高校將畢業證、學位證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掛鉤,以此為籌碼,逼迫畢業生在規定時間內上交一份就業證明,似乎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和高校間惡意競爭的鬧劇。翻開每年的高考志愿填報指導手冊,幾乎所有的高校就業率都超過95%,有些高校甚至高達98%、99%,與“就業難”形成鮮明對比。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三令五申禁止高校強迫畢業生簽就業協議,但是收效甚微,高校就業率造假摻水現象禁而不止,強迫畢業生簽就業協議現象依然存在。
虛假的就業率,不僅掩蓋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真實性,侵害了社會公眾的知情權,而且也影響到教育行政部門統計數據的真實性,給決策機關帶來不可回避的負面影響。就業率造假,既無法實質性地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無助于高校的體制進步,無益于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和成熟。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好多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在做就業統計的時候也未必統計進去,這些都使得就業率概念的準確性降低。
綜上,高等教育在管理過程中涉及到的這些數據,有些是很表面的,有些是注水的,有些是自娛自樂的。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一步步改進,才能使得我們國家從教育大國變成教育強國,實現民族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