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茹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開封 475001)
英語是初中綜合素質培養的主要學科。在農村地區,由于師資、設備緊缺等原因,學生在進入中學學習之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學生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英語知識。在教育過程中,中小學老師對英語基礎知識的講授,會形成學生對英語的最初認知,并且會在潛意識下固化。這也就是說,初中英語口語教學對學生以后的英語學習影響深遠。英語音素教學一直是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的弱項,因此提升農村初中英語音素及口語教學水平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學教育意義重大。以下是筆者根據調查得出的農村中學生在英語音素及口語學習中的統計數據及由數據反映出的主要問題。
筆者以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和訪問的形式對河南省駐馬店市和洛陽市的兩所農村初中進行了重點調研,在對兩所學校的學生發出并有效收回的100 份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中,有54.35%的同學不知道英語中共有多少個音素。在音素的掌握上,34.78%的同學在老師授課之后只能掌握一小部分音素的準確發音,還有13.4%的同學在下課之后就差不多忘完了。在發音是否標準的問題上,有43.48%的同學認為自己發音不太標準,還有8.7%的同學認為自己發音一點兒都不標準。在以上數據中,筆者意料之處在超過半數同學不知道英語到底有多少音素。英語音素雖不于26 個英語字母,口耳相傳、耳熟能詳,但在英語學習中確屬于基礎,對于音素知識的不牢固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農村中學生英語口語基礎的薄弱。將近半數的學生會在老師講完音素之后就會遺忘多數,這說明英語音素的學習是一個很容易遺忘的過程。在發音問題上,有58.7%的人認為非常重要,36.96%的同學認為很重要,可見,農村初中生對英語口語的重視度是非常高的,因此在英語口語的學習態度上,農村初中生總體是積極的,而主要矛盾就是在于對英語方面專業知識的渴求和自身掌握薄弱現實的不平衡上。
根據調查數據,52.15%的同學反映,音素的學習是通過是一節或兩節課完成的,并且有56.52%的同學表示,在專門學習音素的課程外,老師便不太會再在課堂上強調音素的發音問題。調查數據說明老師在音素教學上投入的時間是較少的,1-2 節授課之后,同學們很容易忘記具體音素的發音。在對同學的訪問中,筆者發現大多數同學且容易在元音音素上犯迷糊,弄不清音似和形似組的音素發音的具體區別,并容易將漢語拼音的發音應用到英語音素的發音上。這種情況在英語初學者身上是常見的,作為非母語的一門語言,在學習的前期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英語音素的學習上,需要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強化的過程,而不是在整體英語授課過程中片段分離的部分。老師在后期的教學過程中對音素發音和音標整體強調的不足,不僅在學生口語學習效果上大打折扣,還會誤導學生認為英語音素的學習和英語口語的整體學習都不重要,造成在后期學生在學習中只重視單詞字母拼寫而忽視單詞的正確發音,而這也正是造成中國“啞巴式”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
受大城市高薪優待等城市吸力的影響,優質畢業生傾向在大城市選擇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地區優秀專業教師的稀缺。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農村英語教師存在兩方面的現象:學歷整體不高且老教師占比較大。農村英語教師的學歷在某種層面上說明了其專業素養相對較弱。一方面,老教師受上一代英語教育弊端的影響,大多發音都不夠標準,且帶有地方方言特點,這就很可能造成農村學生在英語口語學習上最初的不規范引導;另一方面,農村初中英語老一輩教師信息相對閉塞的情況容易造成其教學模式的相對固化,因而不能主動地學習新型教學模式,不能積極地糾正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由于這方面原因,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口語學習成為了一大弱項。
農村的學生較之于城市學生,膽量相對較小,且由于在小學階段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英語知識,所以在剛進入初中時,會對英語產生抵觸的情緒。由于害怕發音不標準而受到同學們的嘲笑,所以很多初中學生選擇不開口說英語。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如果不加以合適的引導,班級中的口語氛圍就會越來越差,而開口說英語的好習慣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尷尬。除此之外,在農村英語課堂上,能夠讓同學們開口說英語的環節比較少,盡管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采用新教材,但Group Work,Free Talk 等環節并沒有充分地利用。很多初中老師對于一些開放性的話題和活動并沒有很好地落實,僅僅一帶而過,這也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喪失了很好的可以表達交流的機會。課下,農村學生并不像城市學生那樣獲取信息的方式便捷,也沒有很好的家庭氛圍引導,所以農村學生在課下練習口語的機會屈指可數。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農村初中生在英語學習中,非常大的程度上是依賴于課本和相關的輔導書的。學生對課本和老師的高依賴,反映了農村學習方式和途徑的局限。農村初中英語老師若不能很好的貫徹新課程改革后的教學方式,不能很好的利用多媒體等豐富教學形式,學生從老師身上汲取的也只能是局限的和相對陳舊的知識。在課下,受經濟狀況和家庭環境等影響,農村學生并不能從家長方面獲取偏專業方面知識的指導,也不能依靠ipad、手機、電腦等有效地學習多方面的知識。對電子設備的不充分配置及不熟練操作,阻礙農村學生在網上查找自己不會的知識。在問卷調查中,有65.22%的學生不太會用手機和電腦查相關發音以及英語學習的相關知識,他們表示,不主動上網獲取知識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摸索不懂。此外,還有6.52%的學生表示自己從不會利用手機和網絡進行自己學習,因為感覺老師教的就足夠了。這種單方面從老師身上獲取知識的方式對于英語音素及口語的學習和練習是局限的。
筆者就讀于英語專業,在課余多次擔任中小學英語家教及班課教學老師。在假期,筆者也曾志愿去偏遠鄉村支教,所以對城市和農村英語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學進度和兩者的差異有比較深入地了解。就教學經驗及實地調研所得,筆者對農村英語音素及口語學習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英語音素作為英語語音學習的基礎,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不僅在課堂之初的專項講授中要給予重視,更要在以后的單詞拼讀中不斷強調。音素授課決不能馬馬虎虎,粗略帶過。對于非英語母語的中國學生來說,學生很容易將音素和英語字母,甚至漢語拼音混淆,于此,初中英語老師在授課中就要格外重視強調音素的概念。再者,農村學生因獲取知識方式相對單一且對老師依賴程度大,這就要求老師在音素教學中盡可能地細致。一方面,在課時安排上,老師不能盲目仿照老一輩教師沿襲下來的一節課或兩節課就把音素講授完的傳統,因老一輩教師自身對音素掌握不準確,且對發音標準度不夠重視的局限,會致使他們認為音素沒什么可講性,甚至會采用拼音或近音代替的方式只教授大致讀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英語老師,需要有創新精神,對課程要有自己的把握,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適當調整課時分配。另一方面,在授課內容上,老師決不能僅教授大致發音,追求近音記憶法,在音素教學中,要強調每個音素的發音位置,要讓學生對自己的口腔內部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只有發音位置正確,才能夠準確地發音。因此,學習音素的關鍵在發音位置,而學生對正確發音位置的摸索是需要一定過程的,所以老師在課堂上也要不時強調并讓學生加以練習,直到學生能掌握住正確的發音為止。
就筆者了解,農村初中英語老師學歷大都不高,因此在特定方面英語知識上,存在不全面和不細化的現象。調查問卷中顯示,有21.74%的同學認為老師的發音不太標準甚至非常不標準。根據實際情況,筆者得知,初中生對英語發音還沒有特定的認知,因此在大部分初中生認知中的不太標準,是聽覺上表現出的不舒服的現象。按照這種情況,初中英語老師發音不標準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提高農村初中音素及口語教學水平上,需要在英語老師的自身專業素質上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方面,教師自身需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不將自己囿于固有知識,而應該積極主動的學習自己所教科目的專業知識,通過一些英語學習網站學習更加專業的知識,借鑒更加靈活有趣的教法。在學校里,教師要主動和其他同事進行教學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另一方面,校方也需要給予教師的自我素養提升以足夠的重視,支持教室外出高校學習及學術交流研討活動,并在老師的學習和自我提升中給予心理和物質上的保障,以提高老師外出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就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上,校方可在英語單個模塊的授課上開展互聽、互評的活動,以更直觀的方式,促進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觀要求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在英語音素及口語的學習中,學習過程不能僅是老師的單方面輸出,而應該是學生積極習得的過程。作為一門語言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有足夠的興趣。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近來教育領域廣為探討的話題。筆者認為,首先是要肯定學生在此學習中的獲得感,針對性的鼓勵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越是掌握較難掌握的內容獲得感就越強,因此在英語音素教學中,老師需要捕捉住學生這一特性,對重難點加以強調。據同學們的調查問卷數據統計,筆者得出在元音音素的學習上,尤其是音近、形近的幾組,學生反映較難區分與掌握。在輔音上,整體發音不容易混淆,問題主要出在幾個在漢語中沒有近似發音位置的輔音上,這也就是說,在這些易混難點上,老師不能再像平時教授的方法一樣,而需要利用學生的獲得感,從難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語言的學習是為了交流,所以在課堂上,一定要避免“啞巴式”英語,老師要利用好Free Talk、Group Work 等環節,并積極創設一些口語練習機會,鼓勵同學們開口說英語。英語正確發音位置和語感的習得是在學生主動說的過程中完成的。鑒于農村學生膽量較小,且容易受同學看法的影響,所以農村中學老師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情緒和自尊,在愉快的氛圍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農村學生較之于城市學生,學習途徑相對單一。受經濟狀況和家庭情況影響,農村家庭電腦的普及率現在仍然很低,因此學生在家里接受多種途徑學習的方式很難實現,這也就要求學校在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上做出探索和努力。據筆者調研可知,大部分農村中學教室已經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但就使用率而言,卻是很低的。筆者從調查問卷中了解到,這種現狀的出現,一方面在于農村教師對多媒體使用的專業知識掌握不足,大部分中學老師僅會制作簡單的演示文稿,而不會利用繪圖、鏈接、動畫效果等更進一步的多媒體技術輔修教學。另一方面,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一部分教師不傾向于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授課,認為多媒體授課徒增麻煩,沒有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所在。筆者認為,農村中學生在英語音素及口語學習的途徑豐富上,需要校方和教師兩方面的配合。校方需要為教師提供便利的備課多媒體設備,并保證授課多媒體設備的良好使用。除此之外,校方還可就教師多媒體使用情況組織對教師的多媒體使用技術的培訓,并鼓勵安排教師在多媒體使用上的相互學習。就教師自身而言,英語音素和英語口語的學習是一個慢慢練習并逐漸熟練的過程,這也就要求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在備課時積極設想多樣的教學方式,并自己練習試講,選取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一定要明白自身職責的重要性,在教學方式上不斷探索,為學生的學習貢獻出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英語音素和口語學習一直是農村英語教學的弱項,作為經濟發展和城鄉資源投入不平衡的產物,提高農村初中英語音素和口語教學水平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環。隨著現代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英語課程也要追求創新,爭取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在英語音素的學習上給予重視并做出合理的課程安排。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農村英語音素和口語教學需要主動尋求網絡科技和現代教學設備的幫助,爭取讓農村英語教育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地滿足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