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一飛 歐陽毅翔
(贛南醫學院,江西贛州 341000)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將來的歷史使命,其發展與國家的未來關系密切。如何解決好大學生存在的厭學問題,是一個當前及未來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對做好青年學生的教育具有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我們指的厭學,是說學生消極地對待學習和活動所反映的行為、行動,在學習實踐中,它會極大地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同時還會妨礙了學生的成長成才,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嚴重一點的話,還會對社會造成不好影響[1]。經查找資料,厭學其實是屬于一種學習行為障礙,當前有部分青年學生存在這種情況。學習行為障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學習行為障礙,主要是指學生在后天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妨礙正常學習任務的一切不太適應的行為;而廣義的學習行為障礙,還包括妨礙學生潛力得到充分開發的一切不適應行為[2]。
贛南醫學院學生厭學情緒不容樂觀,筆者曾在醫學院做過一個有關學生厭學情緒的問卷調查,從大一到大三的三個年級共300 人發放了調查問卷,收回問卷285份,收回率是95%。在問卷中,把學習狀態分成了四個類別,其中“很不想學習,討厭學習”的有59 人,占總數的20.7%;“不必太認真,能過關就行”的有101 人,占總數的35.44%;“不想學習,但不學又不行,被逼無奈”的有95 人,占總數的33.33%;“不厭學,覺得學習很快樂”的有30 人,占總數的10.53%。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是為了拿到畢業證書才學習,對他們而言,學習就是一種痛苦,而不是快樂,厭學心理比較普遍。長期的這種厭學狀態令人擔憂。大學生厭學情緒存在的原因在問卷中也有所顯示:因課程枯燥,提不起學習興趣的有85 人,占總數的33.33%;因心理障礙而厭學的有48 人,占總人數的18.82%;因學習能力較弱,自信心不足的有69 人,占總人數的27.06%;因失戀等刺激因素導致情緒不良而厭學的有53 人,總人數的占20.79%。
厭學是一種現象,是許多大學生共有的一種不良表現,但其原因卻是千差萬別。只有針對每個厭學學生的原因去采取措施,效果是最好的[3]。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是很有難度的,有難度不等于沒辦法,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在實踐中不斷努力,在嘗試過程中尋找解決辦法。
(1)提升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書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如何在課堂上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學習內容變成學生們喜歡的內容是教學老師必須解決的。其重點是要對教學老師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提高要求,在考核上也要做相應的要求,讓老師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能力。
(2)強化成功體驗,培養學生自信。每個人在獲得成功時都會非常開心,經常體會成功的喜悅就會增加許多信心,這對于缺少自信的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學生有小小的進步,我們就要比較高調的表揚,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的,也許某一次的表揚,就會改變一些學生的命運[4]。同時對以學生的進步,可給予一定的獎勵,以強化成功的體驗。
(3)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天津市高校的統計,在5 萬名大學生中,16%以上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5]。贛南醫學院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也不容樂觀,因心理障礙而厭學的占總人數的18.82%。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已迫在眉睫。指導學生采取正確的措施對消極情緒進行控制,以提高控制情緒的能力[6]。另外,我們還應想辦法消除導致產生情緒困擾的根源,最好是以自然的方法來清除消極情緒。
要激勵學生,就要有激勵措施,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是學習的動力源泉。研究表明,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可采取內部動機開啟和外部動機誘導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其主要是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強化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渴望,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知識價值的認識[7]。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作出解釋或推測的一種過程,從心理角度來看,就是一種比較穩定的人格定量。它對學生的后繼學習,可以說有著深遠影響。究其然是因為它有助于推動學生努力向前繼續學習;反之,則是會抑制學生繼續學習的情緒,導致厭學的主因。所以說,我們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功與失敗進行正確地分析。不能盲目地做出結論或是一棒子打死[7]。
圣人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輕松愉快的學習,變苦學為樂學,這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