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吳楠楠
近年來,經濟社會形勢發生了深刻而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生,超越以往任何時代的程度、廣度和力度。在日新月異的世界大環境中,中國以負責大國的形象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體現出國家體制的擔當和國民素質的成熟。中國的青少年也在劃時代的變革中成長和歷練。與此同時,外部社會環境的變化投射到人的內在心理中,必然會產生波浪和漣漪。青少年的心理面對當前社會狀態的沖擊表現出極度脆弱的特性,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的出現,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巨大威脅,需要引起重點關注。
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面臨一個復雜的背景和環境。其中的一些特殊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出現、生成、發展產生了催化和推動的作用。
第一,社會生活節奏持續加快。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對速度和效率的要求持續提高,學生群體面臨比以前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更加明顯的升學和就業壓力。一方面,學生希望提升學習效果,牢固建構知識體系,為將來在社會上的拼搏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持續加快的社會生活節奏對學生的生活起居產生了重大影響。學生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參與社會交往、完成既定程序、履行權利義務,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學習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學習效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愿望得不到正常的回應和滿足,快速的生活節奏和低下的效率產出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學生心理上具有強烈的無助感和恐懼感。
第二,學習任務負擔愈加繁重。當今的青少年處在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為了能夠在將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和先機,學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學習要求逐漸提高,考試難度逐漸增加,一些學生疲于應付,痛苦不堪。部分家長認為,“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于是又幫孩子報了補習班、特長班、提高班。這樣,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還有課外輔導。學生無論是正常工作日,還是周末,或其他節假日,都難以稱得上輕松,儼然一副“日理萬機”的大忙人模樣。孩子的天性無處釋放,孩子的興趣無法培養,在沉重的課內外負擔下,許多孩子如同“拉直的皮筋”。
第三,多重吸引誘惑疊加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媒體工具占據了人們的生活空間,由此承載的各種即時通信、交流、社交平臺愈發普遍。在這種形勢下,青少年面臨著海量的信息流。這些信息有科學的、正面的,同時也包含著大量不適合青少年接觸的負面信息。這里面充斥著很多誘惑和陷阱,就像一條條“小蛇”,張著嘴巴,吐著信子,必須認真觀察、深入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否則青少年就會“摔跟頭”。在這種多重吸引和誘惑的疊加效應下,青少年心智的不成熟和心理的單純使他們對世界感到迷茫和慌亂。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出現一系列問題,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正確認識、分析原因,挖掘問題的根源。
第一,愿望無法達成的挫敗和困惑。青少年處于成長的特殊時期,他們對物質和精神都有著強烈的需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夠順利實現。比如學習競爭大,即便孩子刻苦、努力,分數也總有高低,名次總有先后。即便整體水平在提升,不僅有狀元,也總會有落后,這是人生常態。人們都喜歡追求美好的東西,這是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但社會有它固有的規則和分配體系,想要的不一定能夠得到,向往的不一定能夠獲得,這又不可避免的衍生出羨慕、嫉妒、仇恨,甚至自我責備和否定。對于這些失落,成年人都無法坦然面對,何況尚未經歷人間百態的青少年。
第二,家庭成員衍生的焦躁和憂慮。在每一個家長的心目中,都期望過著“母慈子孝”的生活,總希望因為工作繁忙耽誤的親子時間可以找機會得到彌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孩子學習的輔導逐漸消耗家長的耐心,以致蒸發、枯萎、干涸。特別是很多家長為了自己的事業,已經完全進入全天候的工作狀態,加班加點頻繁,出差應酬緊密,時間分配上自己根本做不了主。再加上有的學校和教師出于各種不同的初衷,要求家長拍照片、傳視頻,占用家長大量時間和精力,造成家長情緒的極度焦躁,且沒有機會進行調整和改良,演變成對孩子的批評和訓斥。還有的家庭生了二孩,擠占大孩的生活空間,分享了大孩的物質及情感資源。這都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第三,時空封閉激發的空虛和恐懼。信息化的發展使當前的社會成為一個地球村,可以在一瞬間了解全世界的事件和變化。但與此同時,人與人實際接觸的交流卻越來越匱乏。多少年前“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圖景已經難以出現,街巷弄堂變成了高樓大廈,即使是鄰居也說不上幾句話,這就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居家生活節奏,甚至日常衣食住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更多的是內向收緊,特別是空間嚴重收縮,行動范圍受限。對于喜歡探知世界、研究自然、摸索外在的青少年來講,如同穿上一件無形的隔離衣,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與外界的感知聯系。再加上青少年對世界認知有限、缺乏經驗,心理上的空虛逐漸發展為對未知世界的恐懼。這種恐懼在短時間內找不到釋放的端口,得不到緩解的路徑,想不到解決的辦法,于是逐步的積累和發展,有可能造成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并且將來可能會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存在。
對于青少年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出現的心理問題,必須認真研究分析,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干預和調整,為青少年的成長減少障礙、保駕護航。
第一,優化學習目標和效果達成。知識的積累和人生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系統的、歷史的過程。青少年在學習的漫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社會的、個人的變化,這些都會對學生的成長帶來影響。學習方式的變化和學習壓力的增大對學生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無法避免的,學習目標的制定、學習效果的達成必須隨之進行調整和優化。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對于學習效果的各種美好期望在青少年健康成長面前都不是唯一的目標,不能以犧牲學生的心理健康強迫維持較高的目標達成,不能以教條的標準來要求和衡量學習效果。應當適當降低目標期待,優化調整目標效果,來日方長,在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讓學生在一種相對寬松的目標要求下坦然地、有序地完成學習任務,保持適當的節奏,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獲得感和成就感,降低挫敗感和無奈感,從而進一步促成學習目標的達成,這是我們在當前形勢下較為科學的選擇模式。
第二,改善家庭氛圍和人際關系。家庭中的成年人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往往都是時間緊、任務重、工作強度高的狀態,照顧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時間和精力捉襟見肘。學校要盡量減少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參與,特別是各種視頻、圖片、打卡要嚴格控制甚至取消。否則,極易暴發家庭沖突,對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只能起到反作用。
家長要盡力調整心態,不能把工作中的焦躁情緒帶到家庭中。如果家長連自身的心理狀態都調整不好,自己的不良情緒都無法消除,那么還有什么資格去要求孩子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又怎么能要求孩子擁有比自己更加穩定的控制力呢?
家長遇到問題和困難時要學會管理情緒、調整心態,而非簡單地將憤怒、埋怨、挖苦發泄到孩子身上。特別是孩子情緒比較極端的時候,要給孩子時間去消解,不能和孩子對吵。家長要與孩子多談心、多交流、多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打開孩子的心結,用陪伴融化孩子的芥蒂,用關懷溫暖孩子的心靈,用真誠呵護孩子的成長。
第三,減少外部壓力和環境干擾。社會變化的發生突然而迅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青少年對發生的一切變化感到迷茫,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無法以一種相對坦然的態度對待周邊的一切。
要加強對社會變化的宣講和解讀,讓青少年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科學常識,用知識的積累和文化的建構逐步消除對陌生世界的恐懼感和不安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結合現有條件,利用網絡、社交媒體等工具搭建青少年交流的平臺,讓他們有機會發聲、有條件溝通,能夠相對方便快捷地交換信息,逐步消除孤獨感和封閉感;要使用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方式豐富青少年的生活,多創造個體接觸的平臺,讓他們激發興趣、發揮特長,找到展示和表現的機會,逐步消除無奈感和單調感。要把困難和挫折當作特殊的教材,增強青少年堅韌不拔的毅力、不懈前行的忍耐、勇于直面的擔當,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成為“心中有家國、眼中有世界”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社會大變革的浪潮中,青少年敢于面對,不回避,全程參與,不缺位。他們與祖國共成長,堅持不掩飾、不逃脫、不推卸的態度,青少年成長的脈搏將更加鏗鏘有力,邁出的步伐會更加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