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蕾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131)
基于當下高校思政教育及工作開展當中的問題阻礙,從新時代思政教育要求出發進行反思。同時,現階段關于高校思政教育中“四史”教育的融入對策等方面研究相對較少,基于該問題現狀,提出優化措施,如以故事為引領,主題活動為方式進行快速融入、利用線上資源與網絡平臺形成自學模式、構建高素質教師隊伍打造思政師資力量等,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意義。
隨著當下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逐漸完善,高校作為培養高端專業人才搖籃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長期發展與完善過程中我國高校已經實現核心素養教育體系,將學生思想教育、能力培養、職業素質進行融合,為日后全新人才供給夯實基礎。其中,思政教育工作作為高校核心工作之一,對學生思想道德、理念信仰尤為關鍵。其重要意義如下:第一,思政教育是端正學生思想及“三觀”的主要手段。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較為開放,接觸新鮮事物較多,這樣容易導致思想觀念出現偏差或不端正。通過高校思政教育讓學生快速回歸正常理念狀態,對不良“三觀”及腐朽思想進行抵觸,為更好地學習成長起到保障作用。第二,對黨的思想及革命理念進行積極融入,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對學生成長十分關鍵。思政教育工作是將黨的創新理論進行教育傳輸,讓學生明白我黨發展與壯大,新中國及改革開放的艱辛不易,培養學生愛國奉獻、不畏艱險、創造非凡的思想品質,對意識形態認同與信仰至關重要。同時,通過思政教育對紅色革命文化植入也會起到推波助瀾作用。通過思想教育工作開展,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中國革命精神、紅色文化理念等,使其在日后工作中全心全意服務人民、奉獻國家。
現階段培養社會主義高素質人才十分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全面發展社會主義高素質人才建設,將黨的創新理論與紅色理念進行植入,以思想教育為高校人才培養核心,全面落實實施民族復興人才培養計劃。其中,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十分關鍵,“四史”教育包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黨史是黨的形成與發展歷史;新中國史是新中國成立及發展歷史;改革開放史是改革開放實施及發展歷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按照黨的指導方針,我國社會主義形成及發展歷史等。“四史”教育從不同時間與角度,客觀、立體、真實地反映我黨、我國及經濟發展建設的精神、文化與取得的成果。“四史”教育中側重對黨的精神及意識形態詮釋,讓學生從歷史發展角度掌握其發展規律,對我黨政治思想與文化信仰進行全面消化,對民族獨立、國家建設、經濟發展及新時代民族復興進行全面了解,起到提升思想覺悟、提高政治理念等作用。
高校思政課程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理論內容較多,主要以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近現代史為主[1]。通過對該內容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雖然對學生思想教育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但從其思想時效性形成方面缺乏實踐支撐。單一的理論思想教育無法滿足當下大學生思想塑造的需求。因此,從高校思政課程全局體系建設角度出發,融入“四史”教育至關重要。“四史”教育將不同階段時期的歷史文化、真實事件、思想精神等進行詮釋、展現。讓“四史”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恰好起到理論結合實踐的關鍵作用。在該過程中教師會更為直觀、立體的講解“四史”內容,讓學生對所學思政知識進行實際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愛國精神、愛黨精神。高校思政課程將更為全面的展示其時效性、功能性[2]。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下我國發展的重要綱領,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精神與基礎理論。高校作為思政教育重要前沿,對學生全面思想武裝與意識形態養成至關重要。如何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心入腦,一直備受諸多學者關注。通過對“四史”教育進行積極融入,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堂灌輸[3]。“四史”教育中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內容進行闡述,讓學生頭腦不在只局限于某種思想理論當中。“四史”教育內容包括很多真實事件、時態發展,教師可通過“故事”形式讓學生進行內容消化。讓學生知道黨的誕生與馬克思主義理念,讓學生知道黨在新中國形成中的作用發揮、思想指引,讓學生知道改革開發市場經濟建設中的決策力度,讓學生知道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等。這些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功灌輸的重要前提,經過“四史”教育學生會認同接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后期思政教育全面開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4]。
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對其意義形式進行了解掌握,以故事引領為主,開展多元化課程內容豐富。在實際思政教學中教師要將“四史”教育內容進行提煉,對紅色事跡、革命事跡及英烈事跡等進行資源整合,以小故事、小經典形式呈現出來,讓更多的學生了解那段革命歷史。學生在學習過程會將其與思想理念進行融合[5]。例如:革命先烈不怕犧牲的原因是什么,是堅定的政治信仰與革命精神,那信仰和精神又是從何處而來,是從黨的思想指引與馬克思主義中來。這樣就形成較為完善的思政教學與學習鏈條。同時,應積極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在進行主題活動中應以角色帶入為主,如紅色革命主題活動、紀念先烈主題活動、新青年文化學習主題活動等。讓“四史”教育變得更加立體、真實,為學生思想教育及政治理念提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當下我國網絡技術迅速發展,教學平臺化、資源數據化已經成為其主要教學模式。在“四史”教育融入當中應充分發揮其線上優勢,將傳統說教模式轉變為自學模式[6]。例如:利用網絡平臺,學生會對相關“四史”教育相關內容進行搜索,對感興趣章節進行深化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可構建學習平臺小組,通過線上模式以微信群或留言板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實時在線解答,學生之間也可進行快速互動,對不懂、不清楚地方進行互相學習幫助。將“四史”教育在思政教學中的實際作用進行體現。通過線上自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為下一步教學工作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從專業化角度出發,高校應對思政教師隊伍建設進行重點分析,以高素質教師為主,對其進行隊伍重新打造。具體如下:第一,從“四史”專業及層面出發,提升教師的歷史觀念與革命理念,讓其專業知識與“四史”教育內容相吻合,不斷提升教師在“四史”教育中的作用。第二,從思政教育工作需求出發,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充分準備。提升教師基礎理論知識與思想政治覺悟,定期對教師進行考核與思想評估,主要包括:革命理念、紅色信念與意識形態等。第三,集中培訓與外部招聘,在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中必須以創新型人才為主,通過集中培訓選拔優秀人才,通過外部招聘吸引創新人才[7]。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校思政教育中“四史”教育的融入對策進行分析,結合當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優化途徑,包括:以故事為引領主題活動的方式進行快速融入,利用線上資源與網絡平臺形成自學模式、構建高素質教師隊伍打造思政師資力量等,為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體系構建提供更為廣闊的教育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