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鈺 高春蘭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長春 130012)
相關人口數據表明[1],20 世紀80 年代起,由于我國人口增長過快,基數過大,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此后我國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在經歷了高生育到到低生育的變化后,我國所面臨的問題逐漸轉化為人口紅利消失、人口老齡化、出生嬰兒性別比例失調等問題。經過眾多權威專家的研究得出結論,我國人口政策急需調整,生育政策應該做出改變。
2015 年10 月26 日起,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會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自此表明,推行了35 年的城鎮人口獨生子女政策真正宣告終結[2]。2015 年12 月21 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初次審議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提出,本修正案自2016 年1 月1 日起施行,這意味著,獨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終結,強制避孕節育已成為歷史。
本文主要研究如下:
(1)首先對國家發布的有關計劃生育以及開放二胎政策進行解讀,全面分析政策背景下人口增長的現狀和二胎政策與女性權益保護的關系。
(2)然后分析在“開放二胎”的大背景下,女性的家庭、職業等方面會受到哪些影響。在家庭中,女性承擔著“母親”“妻子”“兒媳”等多重角色,二胎政策的施行,勢必加重各角色所承擔的責任,導致女性壓力增加。在職場中,女性也擁有著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需要處理與上級、下屬、同事之間的多重社交關系,開放二胎政策是否會影響女性在職場中的角色,這一問題也值得深入研究。
(3)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二胎政策的施行,分析在二胎政策下女性面臨了哪些新的機會與困境。最后根據分析出的問題來提出相應的建議。
自2016 年二胎政策開放以來,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媽媽來說自己擁有了生育權利,與此同時也面臨著生與不生的選擇權。
對于70 年代的媽媽們來說,選擇二胎應該更加謹慎,養育二胎的家庭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和未來穩定的經濟來源保障。同時受年齡影響,高齡產子也對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問題產生極大的影響。處在四十加的女性,工作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在事業的穩定期選擇生育,這勢必會影響媽媽們未來的職業規劃。
對于80 年代的媽媽們來講,經濟條件允許,健康狀況良好,生二胎沒有任何問題。在國企工作的事業女性來說,可以請產假來調節生育與事業之間的沖突,但對于在私企工作的女性來說,懷孕期間要大著肚子上下班,加班晚歸,面對這些問題,女性的壓力也會大大地增加。
對于90 后的年輕二胎媽媽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和男性一起競爭就業機會。本來女性由于性別原因,就業就會備受歧視,現在放開二胎政策,女性就業就變得更加雪上加霜。用人單位會因為孕期、產假、育兒等對女性入職者要求更加苛刻。
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文化傳統的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文化仍在深深影響著各個家庭。二胎政策一經實施,家里的很多老人長輩出于傳宗接代、日后養老等各種考量,會想要子女生養第二胎[3]。一旦長輩的意見與兒女們相悖,那就勢必會激化一系列家庭矛盾,而女性正處在這一矛盾的中心。同時養育二胎的女性可能很難再回歸職場,在此情況下,女性的經濟需要依附于丈夫,家庭地位也會相對降低。
在當今社會中,女性往往面臨比男性更多的“門檻”。社會上仍存在性別歧視,用人單位在應聘女性工作者時會對已經結婚的年輕女性仔細考量,因為一旦結婚就意味著接下來要生育,這樣會提高企業的用工成本。二胎政策開放后,原本已經工作穩定的事業女性一旦想要生二胎,這無異于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打破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錯過很多升遷的機會,甚至嚴重者會丟掉飯碗。
二胎政策開放后[4],人口紅利重現,預計可以有效緩解我國目前勞動力短缺的現狀,同時也可以緩解我國人口老齡的嚴峻趨勢,拉動幼兒玩具、母嬰用品等相關產業發展,帶來一定的消費紅利。在新的經濟發展機遇下,出現了很多需要女性才能勝任的職業,例如月嫂、保姆等職業。在某種程度上,對于女性來說,這也意味著增加了就業機會。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很多養育二胎的父母會有滿足長輩傳宗接代心愿的想法,這樣會加大社會性別比例差異。那些條件較差的家庭,養育兩個孩子會極大地增加家庭的負擔,孩子的教育需求不能得到保障。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在25-30 歲,一些高齡產婦在選擇養育二胎時是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代價的。于此同時還面臨著職業危機,二胎政策開放以前,已婚已育的女性在求職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二胎政策開放以后,這種優勢就會喪失,因為這類女性很可能在幾年之內,兩次離開職位。在孩子的生養過程中,媽媽擔任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這就意味著媽媽為兩個孩子及付出的時間成本會增加,這對事業女性的職業生涯是充滿挑戰的。
從女性自身的角度來看,女性擁有生育權,就要仔細考量各種條件再決定生與不生,不要盲目跟風,樹立理智的生育觀[5]。一些高齡產婦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時刻保持身心舒暢,避免壓力過大,定期體檢,以免對孩子日后的健康也產生影響。面對工作事業女性需要長遠的考量自己的職業生涯,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工作能力,盡量做出長遠的職業規劃以及多個備選方案,盡量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同時也可以發揮社會網絡支持的作用,主動尋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幫助,如果長輩年紀過大也可雇傭保姆、月嫂等工作者。
我國政府已逐漸轉型為服務型政府,社區作為“第二個家”正在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職責。二胎政策下想要生養二胎的家庭往往面臨各式各樣的矛盾,生與不生的矛盾,產后孩子教養的矛盾,產婦心理負擔與健康的矛盾等。社區可以在家庭面臨這些矛盾時,提供相應的幫助,邀請專家進行培養良好家庭關系宣講,與醫院聯系為社區中的二胎媽媽進行心理建設與輔導[6]。在養育二胎的婦女面臨就業或再就業困境時,社區可以在孕期為她們提供就業輔導與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媽媽們的工作能力,讓她們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為她們日后的就業打下基礎。
在我國的各項宏觀決策中,應該引入性別概念,在做決策時多從女性的角度考慮問題,最終做出深入保障女性權利的決策。提高女性在領導階層中的比例,這樣可以有效地在各項決策中做到保障女性權益。針對生育二胎的女性,國家需要為用人單位提供相應的補貼,改革并宣傳生育險的各項規則。企業用補貼來支付在職人員懷孕期間培訓新員工的費用,個人用于解決生育所帶來一定的開銷,既彌補了企業一定的損失,也幫助個人承擔了養育二胎的風險,兩全其美。婦聯也要發揮作用,參與制定保障養育二胎女性權益的法律法規,督促托兒所、月子中心等服務設施的完善,在社會中積極宣傳社會性別的概念,抵制性別歧視,改變傳統生育文化對女性的剝削。互聯網時代逐漸到來,就業格局逐漸多元化,女性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改變以前依附于男性的傳統思路,國家也要順應時代潮流,鼓勵女性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