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辰
(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大連 116044)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已步入大數據時代,并在各行各業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促進行業踏入新征程。而教育行業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式,現今對于學生教育管理模式也出現了明顯變化,為強化學生教育管理質量作出了新改革,為社會輸出更多技術型和綜合型人才,也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和社會競爭力有積極影響[1]。為此,本文筆者現闡述大數據時代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的必要性,并總結高校教育現下管理改變模式,同時提出相應措施,如下所示。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型和綜合性人才缺乏一直是各行各業發展中的常見問題。因此,高校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及綜合素質,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高知人才,解決社會人才缺少問題。因此,高校教育可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來優化其管理模式及教學計劃,創建出學校特色平臺來提高學生綜合實力。
大數據也代表著資源的另一種形式,且涉及領域廣泛,能幫助教師及學生通過互聯網來獲取資料及信息,為高校信息統計和調研等工作提供科學數據,協助教師后續工作的有序展開,促進高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通俗意義來說,高等院校就等同于一個小型社會,無論是社交、崗位、職場、上下級關系,在校園內實際上都可以有跡可尋[2]。為幫助學生能快速適應社會環境,高校可通過開展社會調查來了解現下人才需求方向及要求,基于社會發展前提下對教育管理方向和內容進行適當調整。
高校面對學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都有一套使用已久的緊急措施體系作以處理,但體系內不存在的緊急事件,通常情況下,大多是由學生發現并上報老師或學校,屆時再安排人員去檢查和處理。由此可見,此類模式會影響事件處理效率,并錯過最佳處理時間,且人力檢查的方法同樣會出現紕漏。
在網絡傳播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學生均是00后,信息獲取途徑的多元化和包羅萬象的全民評論,都會影響學生行為思想,不利于高校的統一管理。往年的傳統教學方式在高校管理應用中,均是以多部門一同管理學生群體完成工作,常見部門形式有教務處、黨委組織部、學工部,但是部門間都是各自負責相關管理事宜,未融合成一個體系,此類管理形式就難以促進部門間資源共享,且存在溝通障礙現象,導致學生為解決問題,都要向各部門進行一次匯報,才可能得到相應的解決問題[3]。而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學校可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建立一個部門交流平臺,供部門間獲取信息并解決溝通問題,同時還可將資源合理分配公開透明化。該方法可以使學生獲得完整的信息數據,避免信息的片面性影響學生的認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教學管理一體化的干預目的。
現今,我國高校在評估學生綜合素質方面,仍是以其靜態結果作為主要評估標準,包括所獲證書、成績,并以既定條例來有序處理相關事宜。而對于評估學生日常變化大多保持忽略心理,如日常行徑、課程研修、生活狀態等,評估指標也多以學生自填表格來進行統計,缺乏動態數據評估和綜合評估,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所得評估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基于大數據時代下,通過深度挖掘學生相關數據并進行分析、管理,明確學生的不足之處來展開針對性教學,能有效提高學校對學生的動態管理效果,提高學生評估結果的精準性,為強化學生管理提供依據。
有教育學者明確指出,結合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并強化學生課堂主體定位,予以其學習自由空間,并注意課堂留白,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達到教師預期教學目的。而在高校學生課程教育中,應培養其職業素養和提高學習能力,強調獨立教育來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為適應社會發展潮流奠定基礎。但實際教育中,大部分高校教學管理仍然存在教學計劃單一的問題,與當下教育所推廣的新型教育理念不符,缺乏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會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并降低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強調學生特色化教學是學校管理革新的重要環節,教師可采取數據處理措施來剖析學生歷年學習記錄,后進行針對性管理方法制定,并探索學生學習成果與使用資源、教師教育方式間的關聯性,后進行分析和總結,全面了解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狀態,便于及時調整和改進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就學校與學生的溝通狀況而言,通常情況下都是學校單方面輸出個人教育觀點,學生真正想要得到什么卻不甚了解。與此同時,學校基本上都是固定化管理方式,幾乎不會出現其他變化。如今,高校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期間都渴望自由和表達,對于學校傳統教育中造成的無形壓力通常都表示抗拒,他們希望雙方有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希望個人想法被尊重采納,而不是默不作聲地接受一切。在此之前,這種可能性卻是微乎其微。而目前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有教育成果表明,一切皆有可能。學校管理人員面對學生溝通問題可利用相關網絡技術進行改善,讓學生通過參與校務管理來發表個人想法,便于校務人員能更好了解其內心思想。
綜合評價作為管理模式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評定所得最終結果,將直接影響管理方法是否需要調整或固定,便于后續管理工作得以科學進行。但在評價期間,所得結果是否客觀、是否完全公正,將直接取決于評價人員主觀經驗是否豐富、評價過程是否嚴謹、書面結果依據是否準確以及行為理念是否合理,四者缺一不可。若只重視學生書面成績或行為管理中某一項作為評分標準,都會影響最終結果的可信度。因此,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利用科技網絡都能將這些難以評估的目標轉化為可用于分析評估的數據。
建立可高效利用所有區域相關大數據資源載體,便于學校與師生間的溝通和評估,都具備有效數據進行共享,并一同參與管理。
學校需對自身的教學管控進行模型建設,利用相關信息技術工具進行科學有效分析,基于信息化基礎下,加大對教學規劃的研究、管理、控制,并通過持續評測和改進相關模型來進行優化。此外,還需做好其他管理環節的研究工作,包括信息化管控體系、合理途徑預算、流程管控預防措施、實施調節及追蹤評測等多方面,最大程度保證學校管控模型建設的合理性,提高管理方法的實用性[4]。
為推動這一模式的形成,首先需基于遵紀守法前提下推進信息共享模式的建立,避免資源出現他人壟斷現象。然后加強相關人員對共享信息網絡重要性的意識,并提高網絡信息資源的動態保護安全性能,避免數據泄露造成其他不必要的損失。
學校需加強管控人員的素質培養,其因掌握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定位等基礎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來進一步剖析已有信息,具備靈活思維來做到舉一反三,后能果斷作出正確的決策。此類未知類意識都是管控人員所需掌握且不斷強化的,并依靠對信息的敏銳性來深入挖掘管控對象信息的相關性,提高對未來教學工作的預估水平,全面提升管控人員職業素養,推動高校教學管控模式有效轉變,促進學校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不斷進步,如今已經正式步入大數據時代,人們的生活和想法已經被這個時代固有的信息化技術所影響,教育作為國家未來的保障,而高校作為培養技術型、綜合性人才的重要場所,是解決社會人才稀缺問題的關鍵途徑,應順應時代潮流來不斷改革學校管理方法,強化教育品質,為促進社會良性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