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繁菲 章冠群
(1.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唐山 063210;2.全州大學,韓國全州 55060)
21 世紀是知識大爆炸與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僅靠傳統的正規學校教育難以跟上時代快速發展的步伐,因此大力發展終身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努力轉變成學習型社會已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發展教育、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目標。而女性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探索其終身教育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3]。
“終身教育”一詞最早由保爾·朗格朗(Paul Lengrand)提出,他認為,終身教育是從人出生一直到死亡的不間斷的發展,它包括了教育的各個方面、各個發展階段以及各項內容,它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機會的統一。它既包括學校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正規教育,也包含了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一系列的非正規教育。
在我國,自古就有“活到老、學到老”的俗語,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45 年的《全民教育》一書中,也對“終生教育”的概念做了闡釋。1993 年我國在出臺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首次使用了“終身教育”這一詞;在2010 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提出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發展目標;2019 年在我國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指出,要將“更加注重終身學習”作為一項基本理念,將“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作為主要發展目標之一[4]。
新時代,我國的教育事業飛速發展,我國教育經費的總投入在2005 年為8418.84 億元,而到了2017 年增長到42557 億元,十多年間總共增長了5 倍有余。但是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15 歲以上的文盲仍然有5419 萬人,其中男性文盲1418 萬人、女性文盲有4001 萬人,女性文盲是男性文盲數的2.8 倍,這樣龐大的數字證明加大女性教育力度、發展女性終身教育迫在眉睫。我國女性的終身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所謂教育平等,不能因為性別、職位、地域等產生差異。但是,我國的女性終身教育的發展明顯存在著地區上的資源分配不均問題。首先,我國女性的終身教育在城鄉區域上存在差異。城市的教育資源比農村教育資源豐富,城市女性接受終身教育的機會更大,資源更多。如果城鄉發展差距持續加大,終身教育資源分配比例也會相差越來越懸殊,不利于我國終身教育的長期發展[5]。
其次,女性的終身教育在經濟發達與不發達地區存在差異。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較發達地區,人們受教育程度較高,終身教育資源豐富,師資力量也較強。全國2010 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北京地區15 歲以上的女性文盲人數占該地區15 歲以上總人口的1.45%,上海是2.43%,而貴州、青海等經濟不發達地區15 歲以上的女性文盲人數占該地區15 歲以上總人口的數分別是8.50%和8.77%,差距相差很大,這不僅是阻礙了女性終身教育的發展,最終也會阻礙了不發達地區的終身教育的持續發展。
另外,即便在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終身教育的渠道也十分有限,特別是在完成正規學校教育之后,如何找到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機會,能持續的學習與提升自己,是很多女性在終身教育中所面臨的問題。一方面,自學考試和成人學歷教育在逐漸萎縮,另一方面,職業培訓的途徑、內容和時效性都豐常有限,市場現有供給終身教育資源不能滿足女性對于教育的實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脫離實際、供求不足的問題。
制約女性參加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家庭的支持。當今社會,女性的地位已經得到較大提升,普通女性也有機會享受受教育的權利,有些地區女性受教育的總數與男性相等甚至已經超越了男性。但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女性在找到一份較穩定的工作之后,或者結婚之后,將空余時間大多花在料理家庭事務上,如做家務、輔導孩子做作業等,自身可支配時間則大幅減少。有的職業女性既要上班,又要照料家庭,雖然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但是時間和精力都捉襟見肘,久而久之阻礙了女性終身教育的發展和進步[6]。
雖然我國在1995 年就已經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目標”,也對終身教育的內涵進行了深入、全面的闡釋,但是在具體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與地方性政策中,涉及終身教育與如何建立終身教育體系的并不多,對保障終身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也鮮有提到,而明確提到發展女性終身教育與保障措施的更是沒有。事實上,大力發展女性終身教育更多的停留在了認識和理論研究層面,缺少相關政策、法律法規、資金、設施的支持,沒有建立完善的運行和保障機制。
為了我國女性終身教育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必須有從國家層面的相關的法律、和地方性的法規以及各級政策上的保障,這也是構建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一方面我們要加強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對終身教育體系的發展補充修訂現有的法律法規,將終身教育的實施與保障都納入到國家法律中,將終身教育和女性終身教育突出出來,形成有法可依、有制可尋的局面,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另一方面以部分地區為試點,建立健全地方性的終身教育法規,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突出當地特色,制定與之適合的政策法規,保障女性的接受終身教育的權利,推進女性的終身教育建設,積極改革現行的終身教育制度,大膽突破、勇于創新[7]。
首先,開拓終身教育資源的供給渠道,豐富終身教育資源內容。因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相比于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村等的教育資源十分有限。要不斷開拓教育資源的供給渠道,政府、企業加強合作,一方面還要深入農村等經濟不發達地區,暢通供給渠道,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終身教育資源,一方面豐富教育資源的類型、內容,根據女性的實際需求,制定個性化學習內容,吸引更多的女性加入終身教育的行列。例如,在以獲得學歷的繼續教育中,注重基礎性、通識性的知識教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職業培訓中,注重技能培訓和實操性知識的教育;在興趣愛好類課程中,注重娛樂與學習相結合,對某一專項素養和技能進行培養。
其次,充分利用正規教育體系資源,鼓勵非正規教育資源快速發展。發揮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的資源優勢,為廣大女性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鼓勵學校利用正規教育體系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師資力量、校園文化等資源,合理配置,以此為依托完善和提高所在城市的終身教育資源和渠道,實現有效的校城融合。同時鼓勵社會非正規教育(例如長期和短期的技能培訓、興趣培訓班、各類講座等)的蓬勃發展,激發終身教育的活力。這些非正規教育的培訓機構,可以使女性獲得在正規教育中所無法獲得的興趣和愛好、知識和能力,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女性的需求[8]。
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社會對知識的要求變得更多、更廣、更及時。這就需要廣大女性轉變現有的學習理念,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將學習變成一種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把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這不僅是對女性的自身發展是件好事,也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推動我國的全面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