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宇/河北師范大學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籍,其中包含著許多孔子與其弟子們之間的對話,是對話教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孔子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通過對話交流形成思想之間的相互碰撞激蕩,引發更為深刻的思考與體驗。孔子的對話教學形式蘊含著相互了解、平等尊重、敢于質疑的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也推動了孔子和弟子們更為頻繁的互動,能促進學生思想的啟迪、學思的結合以及個性的發展,為如今對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思路。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進行對話交流的保障。對話教學是一種以師生互動交流為基礎,在民主、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中,通過師生有效的溝通問答,實現師生思想的傳遞和思維的創新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在《論語》中遍布著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孔子以其“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形象,與弟子進行嚴肅而親切的對話交流,展現著融洽而又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創設一系列問題情境,采用取譬、對比、辯證的方式,引起學生更為深沉的思考,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是合理溝通對話的前提。孔子與其弟子關系密切,其弟子囊括了各個年齡段、各種階層、各種性格,相距甚大,若要在他們彼此不同的性格特點和思想基礎上展開對話教學,就需要因材施教,充分了解他們。《論語·先進》中就有:“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①可見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孔子就十分注重觀察弟子的個性特點和行為方式,并以此開展相對應的對話教學。孔子的弟子對孔子也十分了解,不同的弟子對于孔子有著獨到的個性化的評價,如《論語·子罕》中顏淵對孔子的評價“顏淵謂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②” 正是由于弟子對孔子自身人格和修養沉淀的敬佩,才能讓他們更為了解孔子,認同并投入孔子所設置的對話情境中。
師生之間的平等尊重是展開對話教學的基礎。若是以教師以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主宰教學過程,師生之間缺乏平等的互動關系,那么對話教學形式也就沒有其存在和施行的基礎條件。在《論語》中,孔子和弟子們的交往都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的,孔子秉持著教學相長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體現著其先進的教育民主思想。通過師生間的對話交流,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惑,也使得教師開拓了新思路,也能繼續推動對話教學的實施。孔子的弟子們不論出身、不論基礎,孔子對他們都是一視同仁,這種“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和師生觀,也使得學生們更為尊重孔子的人格,也促進了對話教學的平等性,使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僅存在于少數弟子中,而是遍布于所有治學嚴謹的弟子。
敢于質疑是指在對話教學中,通過平等民主的交流和互動,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得他們勇于質疑教師提出的觀點,開拓出自己新的思路。敢于質疑是對話教學所希望達成的目標和效果,而這種敢于質疑的精神,也只有在對話教學的情境下,才能更好地培養和激發。孔子鼓勵弟子對自己提出質疑,在《論語·子罕》中也提到“當仁,不讓于師。”③孔子的對話教學過程中,由于其民主平等的氛圍,學生們的思路很活躍,和孔子的爭論也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也不會排斥弟子的不同意見和想法,而是希望通過這種對話交流的形式,相互啟迪,互相提高,激發出新的關于治學、治國的新思路。
作為現代教學中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話教學以其打破課本局限、發散學生思維、推動師生和諧關系等優勢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嘗試和使用,但其使用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諸如教師角色定位失衡、對話目標虛泛、漠視學生差異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便可以從《論語》中窺探一二。
在現代對話教學中,存在著學生“不敢對話”的情況。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的距離性,以及教師本身過于重視外在權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會很高,對話教學的展開也就不那么盡如人意。在孔子的對話教學中,師生之間彼此了解,關系和諧,孔子的學生對于孔子評價不是出于對其外在權威的懼怕,而是對孔子內在修養和學識的折服,使學生們欽佩于他的自身修養,在這種背景下的對話教學,也就會使學生們不再懼怕教師,更好地進行交流與討論,也能更好地發揮出教師的內在權威的價值,將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觀念有效地傳遞給學生,激發出新的觀點和思路。在孔子的課堂中,孔子和弟子基于平等的地位,每個弟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甚至可以反駁孔子的觀點,與之交流爭辯,這也給現代教學以啟示,打造生本課堂勢在必行,而教師作為對話教學的設計師,并沒有削弱其作用,而是將其放置于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中,促進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溝通,教學相長。
在現代對話教學中,也存在著學生
“不懂對話”的情況。他們并不了解對話教學是基于何種目的,也不明白對話教學對于提升他們本身的學識素養和能力有何作用,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有時也過于空泛或者是和教學目標本身并無聯系,這就會使對話教學過程缺乏遷移性,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無太大意義。在孔子的對話教學中,對于一個問題的探討并不是片面而獨立的,而是將其基于社會背景下,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訴和爭辯,構建出一個教師、學生、環境、教學內容幾種因素相互融合的情境,在此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問答,形成學生對于知識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并能將其遷移,運用于其他問題和場景中。如《論語·先進》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片段,孔子讓他們各言其志,在每個學生都述志結束后方才進行評價和討論,在創設出一個問題情境的背景下,讓每個學生分別根據現實情況構建出自己所思考得出的理想畫面,通過頭腦中所構建的情境,加深對于理想志向的認識,并將其遷移至其他的學習和生活場景中。
在現代對話教學中,也經常存在著學生“不會對話”的情況。有時問題的設置難度過大,許多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無法解答,課堂參與度也隨之減弱。這就需要在問題的設置過程中重視學生彼此間的差異,分層對話,將他們的特點融入到問題設置中,根據差異進行不同的對話。孔子的對話教學中,每個弟子有著不同的個性特征和學識水平,他們向孔子提出的問題有的是為人處世的觀念態度,有的是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孔子也會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給他們不同的解答和方法。此外,在問題的設置上,孔子也秉持著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對于不同的學生,會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和提問內容,哪怕是同一個問題,也會根據他們的回答給予不同的、符合他們個性特征的評價,引導他們做出符合自身思想觀念水平的行為。如《論語·先進》中子路、冉有同時向孔子詢問“聞斯行諸”,而孔子卻有著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魯莽,冉有畏縮,因此孔子對他們的回答一個是鼓勵,一個是抑制,教育方式是截然相反,反映了孔子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孔子的對話教學形式不僅成功地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獨具個性的弟子,其所包含的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觀念、課堂問題情境的設置、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也給現代的教育教學很多啟示,對話教學是推動師生親密互動、激發師生創新思維的有利形式,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學思結合的重要方法,在《論語》中對話教學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也可以作為我們現代對話教學的依托,取其精華,不斷加深對話教學的實踐,完善對話教學的優勢,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注釋:
①②③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