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當前,大學普及率越來越高,從1999年的“精英化”到現在的“大眾化”。雖然大學教育使社會普遍素質得到提高,但是也導致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加。各大高校在春季和秋季都會舉行招聘會,也有很多企業積極參加,不過依然沒有能夠有效緩解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所以,目前各大高校都急切于解決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就是有效的研究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本文以大學生就業能力概念入手,從社會、學校、個人等方面進行分析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因素,從而提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1]。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大學生通過適應社會和市場來實現個人價值的一種能力。清華大學的鄭曉明教授把就業能力分為五個維度,他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學習各類知識而使自身綜合能力得到提高,以此來滿足大學生完成學生向社會職業角色的轉變,在復雜的就業環境中實現自身價值的關鍵。[2]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方的協同努力,在校期間,學校應當注重社會實踐能力來提高大學生的基礎理論以及專業能力;出校園后,社會企業應該盡量提高實習崗位幫助大學生提前適應就業環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
學生個人因素主要就是由個人的價值觀、自身綜合素質及專業知識技能等幾部分組成。當代大學生在擇業時,不少人更熱衷于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盲目追求高薪舒適的工作機會,不去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從而導致難就業的局面。有些學生回家鄉找工作卻過分依賴于家庭關系等方法找到個養家糊口的工作,導致就業之后發現能力與崗位不匹配的尷尬境地。因此錯誤的擇業就業觀會直接影響學生就業能力。
大學生在學校所獲得的專業技能與就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若專業知識扎實,社會需求大,那么就業機會也會大大提高。同時,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不止局限于專業技能,其品質、責任意識道德素養等綜合素質更是企業考量的重點。
學校是學生提升就業能力的主要陣地,當前很多高校還過多強調理論知識的教授,而忽略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缺乏歷練,在求職過程中表現不盡如人意,錯失一些好的就業機會。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是強相關的,大學生可通過校內就業指導、社會實踐、創新創業課程等學習,認識社會需求,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強化就業能力,從而滿足就業需求。
社會經濟對地區的就業市場起到最直接的作用,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其發展也越快,亦會增加就業的崗位,對大學生就業是有利的。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趨勢下,如何讓大學生展現出自身就業的主動性,避免自身的不利因素,進一步適應社會的發展,提高其就業能力是當代大學生亟待解決的。
畢業生找工作時,其工作經驗、性別、戶籍等都是企業考慮的重要因素,讓應屆生就業的門檻不斷被抬高,雖然就業政策對社會資源配置進行了規范,但是企業設置的這些就業條件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羈絆。就業政策未能規范市場管理,企業不能取消招聘人才時的“就業歧視”,而大學生也不懂得如何合法爭取權益。
在中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在擇業時通常會以父母意見為主,有些更是父母直接決定孩子的就業單位和就業地點。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留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對于工作類型,公務員等鐵飯碗最受父母的青睞。這些家庭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忽略了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自我選擇性,進而影響大學生就業。
大學生其本身的持續發展才是提升就業能力的關鍵,首先,大學生應加強自己的專業基礎并同時加強其他專業技能,為日后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大學生也要積極融入社會,適應就業壞境,培養良好的合作能力、良好的職業規劃能力、自我管控能力等綜合能力;最后,大學生要養成正確的擇業就業觀,正確分析市場的變化趨勢,有針對性地強化自己選擇合適自己職業。
大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所有的就業能力是以高校教育為主的,因此,有目的性地提升其就業能力,為學生做好就業規劃是高校的重要任務。高校應將就業能力與課程教學做結合,經過特設課程完善大學生就業能力。[3]在專業提升的基礎上,也要培養學生求職技巧,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讓學生可以客觀認識自己;其次培養學生面對困難的勇氣,尤其是現如今獨生子女偏多導致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都未曾受過大的挫折,因此培養學生受挫能力為進入社會做好準備至關重要;再有高校可以舉辦一些模擬應聘環境的比賽活動,鍛煉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最后,學校應更多地和企業合作,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能夠進行實習,為將來就業奠定基礎。
上面討論過家庭成員對當代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影響,確實很多家庭過多的干預對大學生擇業存在不利因素,不過,一個正確合理的引導是可以對大學生就業起到促進作用。在進入社會之前,每個學生都有境地差不多的同學、舍友甚至還有老師可以讓他們在遭遇挫折時進行傾訴和經驗分享,但是一旦畢業之后,每個人面對的工作壓力不一樣,當就業遇到困難時, 家庭的陪伴和引導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平衡家庭因素在學生就業中影響,對學生就業起積極促進作用而非消極干預使我們需要好好進行思考的。筆者認為大學生要端正自己對于家庭因素的看法,多和家人進行交流,對家庭成員提出的有利建議進行采納,錯誤建議勇敢說不;同時,要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在處于就業困難時,主動與身邊的親友、昔日的老師或同學尋求幫助,一起分析原因,做出改變;家庭要對學生做出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分析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對行業前景做出充分預判,讓學生積極面對就業,自己做出決定。
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是進入企業之后開始的,他們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也是在企業工作中才能更快的取得進步和提升。因此,企業應該給予大學生就業機會,應積極參加各類招聘會,及時發布招聘人才相關信息,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同時,企業也要消除就業歧視現象,可以從兩方面考慮。第一,面對當前的就業情勢,國家應該出臺政策合理引導且強化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相關工作,有關部門需嚴格要求企業取消就業歧視的不平等就業條件;第二,有關部門便需進一步細化大學生在各大發展階段的追蹤調查,提供適宜的政策導向[3];第三、當代處于信息發達,法律嚴明的時代。大學生應該要具備維權的意識,這需要家庭和學校做好這方面的教育工作,在提高學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維權意識,懂得為自己爭取權益。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容易出現各種阻礙。因此筆者從家庭、學生、社會等角度提出了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措施。只有各個方面都進行積極有效地應對,才能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