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馬頭營鎮初級中學,河北唐山 063600)
在語文課程的變革中,名著閱讀受到了教師的關注,也是中考中的必考題型。名著閱讀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名著閱讀還有很多問題,比如,重形式輕內容等。教師應該想辦法改善這些問題,提高名著閱讀教學效率。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要想改變學生以往讀書少的問題,教師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其實具有閱讀興趣,但是學校和家庭將它們的閱讀興趣抹殺了。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讓學生具有充足的學習動力和飽滿的閱讀熱情[1]。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講述名人軼事,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名著。比如黑塞著成了《魯賓遜漂流記》,他經常坐在椅子上,陶醉在文學世界中,非常喜歡閱讀名著。有位作家,小時候非常愛玩,喜歡去捉蟲捕鳥,也喜歡聽故事,這就是魯迅,這些事情都記錄在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摘自《朝花夕拾》。
教師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為學生講述名著中的故事,當講到故事的高潮處停止,賣個關子,引導學生發現后面的故事。這樣學生就會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思維也會被激活,從而具有充足的學習動力,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教師再適當對學生進行點撥,讓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名著。例如,教師可以播放名著重點段落的音頻資料,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播放音頻資料,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出豐富多彩的名著內容。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影視作品的視頻,為學生創設閱讀的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通過影視資料,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原著與影視作品的差距,這樣學生能夠感受到原著的作用,并且科學審視影視作品的改編。
名著閱讀應該提倡讓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師發揮出引導的作用,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
在語文教學中,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在教學效果方面,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當學生在閱讀時,如果閱讀到文章的一般情節時,可以快速瀏覽,了解大致內容。當閱讀到文章的重要部分時,學生要細讀,體會文章的立意構思,考量文章的結構,欣賞文章中優美的語句,并仔細琢磨[2]。名著中除了直接能夠讀出來的思想,還有言外之意,如果學生只閱讀表面的文字,忽視了言外之意,那么只完成了一半,甚至忽視了最重要的部分。
比如,在閱讀《水滸傳》時,不同的版本章節也不同,但是基本上都在100 回左右,這時候學生就需要略讀,了解文章的大致情況,每個人物的經歷。但是,對重要人物進行理解就需要通過精彩的片段完成了。比如,對魯智深這個人物,可以通過《拳打鎮關西》的片段進行理解,關注這一片段中的細節,學生可以發現魯智深既是粗魯莽撞的,也是行俠仗義的。學生可以通過精讀深刻人物形象。因此,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中將略讀與精讀結合起來。
名著閱讀與單篇閱讀相比,名著閱讀需要整本書閱讀。默讀是不錯的教學形式。默讀不需要發出聲音, 但是需要對字形、字義及句義進行會意。教師要培養學生默讀的習慣,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感知能力。在默讀時,學生不僅要注重默讀的速度,也要注重默讀的質量。默讀習慣在任何地點都能夠有效進行,也是運用比較廣泛的閱讀方法。
名著閱讀通常是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學生借助“自我提問法”能夠加深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學生應該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記憶效率,還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反映在問題中以及對問題的解答方面。學生在閱讀時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能將名著作為金科玉律,需要在精讀和研讀時對名著提出質疑,形成自己創新性的理解。
當學生提出問題時,學生在閱讀時可以進行解決,但是有的不能自主解決的可以充分與教師進行交流。自我提問是思考的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鍛煉,這比問題更加寶貴。
讀寫結合才是真正的閱讀。學生應該長期堅持寫讀書筆記。在不同階段的閱讀中,學生也會有不同的感悟,這些感悟是學生與文章進行交流的結果,學生如果沒有記錄下這些結果,那么過段時間就會忘記這些結果。教師要加深學生的情感思想體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需要考量到學生的閱讀感受與價值取向,考量到學生的閱讀方法和閱讀量。
學生堅持做讀書筆記能夠做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學生在閱讀時也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而且那些寫作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也能有素材可寫,能夠主動參與到寫作中,寫出自己的感受和反思。學生聚精會神進行閱讀和寫作,成為閱讀的主體。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讀書筆記的習慣。
學生在整個名著閱讀中都應該堅持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形式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例如,在閱讀前,學生可以自己搜索資料,寫出自己對名著的暢想;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做摘抄,還可以對文章進行改寫。在閱讀后,學生可以寫出對文章的感悟及質疑。讀書筆記是學生在閱讀活動后的反映,可以采用文字結合圖片的形式。學生還可以將讀書筆記做成閱讀檔案。
在學期末教師需要制定出下學期的閱讀目標,根據學生已有的閱讀知識和閱讀情況,列出學生必讀書單。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閱讀檔案袋,學生可以將名著閱讀的材料放到檔案袋中。檔案袋中可以存檔目標書、閱讀筆記等材料。整個初中階段完成后,學生可以翻閱六個學期的閱讀材料,整理成閱讀成長檔案,反應閱讀的心路歷程,為接下來的閱讀做好準備,不斷豐富自己的閱讀生命[3]。
學生要想具有充足的閱讀動機,應該通過努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為學生安排名著閱讀任務,為學生閱讀提供方向。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發現閱讀的作用,并具有飽滿的學習熱情,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閱讀活動中,學生需要有所準備,從而取得良好的閱讀成果。學生獲得一定的閱讀成果后,能夠不斷激勵自己接下來的閱讀,喜歡上閱讀。另外,學生還可以在反饋中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糾正自己的錯誤,提高閱讀的效率。這樣學生才能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受到閱讀的熏陶,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考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語文文章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這樣才能構建語文高效課堂,讓學生更加喜歡閱讀課程。教師要注重創設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中,加深學生的學習感受,提高學生閱讀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