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靖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蘇伊士之東》是英國作家毛姆的戲劇之一。該劇以北京為背景,主要講述了歐亞混血女子黛西與白人男子喬治、哈利三人的情感糾葛。毛姆一生創作頗豐,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之一。
國內外有研究者對毛姆的戲劇做過研究,主要以外國學者居多,國內研究者較少,因為他的戲劇被翻譯成中文的較少。如:格雷厄姆·薩頓[1]、羅納德·E·巴爾內斯[2]等學者,從主題、風格、思想內容、技巧手法等方面對毛姆的戲劇做過研究,認為他的戲劇主題大多是愛情、婚姻、家庭等,他對愛情、婚姻、家庭有著悲觀的態度,諷刺上流社會的世態風尚,筆觸辛辣而又含蓄,風格幽默而又頗具諷刺意味。路易斯·克羅嫩伯格[3]認為《比我們高貴的人們》和《圈子》讓我們見識到了真正的喜劇風格,是喜劇的復辟。
國內研究者主要研究毛姆的小說,而鮮有人研究他的戲劇。對于戲劇《蘇伊士之東》,國外鮮有人研究,而國內的研究者也甚少。葛桂錄提到《蘇伊士之東》以殖民地為題材,將“具有高尚道德原則的白種人”與“殘酷、狡猾、虛偽、容易犯罪的亞洲人”相對立,帶有明顯的“白人優越感”的傾向。[4]該文并沒有進一步深入探討劇中如何反映出了毛姆的殖民主義思想。劉瑤認為《蘇伊士之東》里的中國人與歐洲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歐洲人高尚、正直,而中國人都是容易犯罪的暴徒。[5]朱文杰和張之燕認為毛姆在《蘇伊士之東》中塑造的中國人大多是封建迷信、愚昧無知、陰險狡詐等負面形象,這反映出毛姆西方優越感下的審視偏差和選擇性接受。[6]此外,有兩篇碩士論文研究過該戲劇。一是張建風在他的英漢翻譯實踐報告中,以該劇一至三幕為例,分析了翻譯過程中遇到的諸多難題,并指出戲劇翻譯應遵循的原則。[7]二是張怡然從薩義德東方主義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毛姆三部作品《面紗》《在中國屏風上》和《蘇伊士之東》中的東方主義思想,認為毛姆作為西方殖民者不自覺地展露出對東方的贊賞與同情。[8]文章試圖分析劇中的象征意象,探討作者的創作意圖。
劇中的黛西是個美麗端莊的歐亞混血兒,父親是英國人(白種人),母親是中國人(黃種人)。黛西,英文為Daisy,意為雛菊,花語是天真、和平、希望、純潔的美以及深藏在心底的愛。自古以來,人們常常以雛菊花瓣來占卜愛情,雛菊也代表著純潔以及天真爛漫。它就像一位純潔天真的害羞少女,雖然她不是那種立刻會吸引住人們目光的女子,但是,越仔細看就越能發現她的美麗和優點。在神話里,她是由森林的精靈維利吉斯轉變來的。當維利吉斯和戀人玩得高興時,卻被果樹園的神發現了,于是她就在被追趕中變成了雛菊。
劇中對黛西的外貌做了詳細的描寫。她是個極其漂亮的女人,穿著華服。她有著白凈的、略帶灰黃的膚色,美麗的黑眼睛。她的中國血統特征并不明顯。她有著濃密烏黑的頭發。[9]因為黛西是中英混血兒,不穿中國服裝的時候,看不出她的中國血統,和正統的英國人沒什么區別。當黛西穿著全套滿族服飾時,她身上一點西方的影子都見不著了。她是神秘莫測的。亨利忍不住驚叫:“上帝呀,你看起來完完全全是一個中國人。你令我目眩神迷,你太美了!……你使整個房間充滿東方色彩。我頭暈目眩如同醉酒一般。”[9]亨利喜歡黛西是因為喜歡神秘莫測的東方,被她身上東方女人的神秘吸引。亨利崇拜黛西走過的土地,崇拜東方美。
阿媽是黛西的生母,在劇中扮演黛西的女仆。阿媽的丈夫(即:黛西的父親)是一個英國商人,最先把她比作一朵蓮花。
蓮花經常用來贈送給愛人,花語是:清白、堅貞純潔、信仰、忠貞和愛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自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蓮花一直都是以潔白、高貴不染的形象出現在生活中。漢語中常用“出水芙蓉”來比喻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嬌羞欲語,美麗動人。少女時的阿媽被比作蓮花,說明黛西的父親認為她長得清新脫俗,是個純凈、高貴的女子。宋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提到:“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說明黛西父親對阿媽充滿崇拜、仰慕之情,并且非常尊重她,把她視若珍寶。
后來,阿媽被英國丈夫比作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出自《詩經·國風·周南》中的《桃夭》),形容桃花盛開時的姿態美艷而熱烈,為春天早早注入一股生氣和活力。《桃夭》是賀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紅燦燦的桃花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果實累累的桃樹比喻新娘將會為男家多生貴子(舊觀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興旺,而枝葉茂密的桃樹比興新娘將使一家如枝葉層出,永遠昌盛。通篇以紅燦燦的桃花、豐滿鮮美的桃實、青蔥茂盛的桃葉來比喻對新婚夫婦美好祝愿,祝福他們的愛情象桃花般絢麗,桃樹般長青。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用“面若桃花”“艷如桃李”來形容女子面貌姣好。桃花的花語有宏圖大展,桃李滿天下,象征春天,有桃花運的說法,愛情的奴隸等。黛西的父親把少婦時的阿媽比作桃花,說明阿媽非常嬌艷迷人,他對阿媽的愛非常熱烈。
最后,阿媽被比作老巫婆。阿媽年輕時憑自己的美貌虜獲了黛西父親的心,順利嫁給白人男子,過上上等人的生活。黛西父親也是因為迷戀阿媽身上的異域風情,被她身上東方女人的神秘所吸引而娶阿媽為妻。而當阿媽年老色衰,黛西父親就嫌棄她,拋棄了她,這說明黛西的父親只是對阿媽的神秘感興趣,一旦得到滿足,就失去了興趣。程禮泰批判說:“白人的愛持續不過一個夏天。它是一朵紅紅的玫瑰。”[9]這句話引自羅伯特·彭斯的詩歌《一朵紅紅的玫瑰》。原詩本來是用紅紅的玫瑰來比喻熱烈的愛情,而程禮泰借用它來說明白人的愛如玫瑰花一樣不長久。
劇中的阿媽缺點比比皆是。她唯利是圖,是個徹頭徹尾的拜金主義者。時時刻刻不忘搜集金銀財寶,如:偷拿諾克斯的金別針、收受程禮泰的賄賂、把程禮泰給黛西的玉項鏈賣給美國人換成現金,甚至把黛西以兩千美元的價格賣給程禮泰。阿媽來自社會底層,受教育較少,文化水平低。她還陰險狡詐。她與程禮泰合謀欲殺死亨利,偷偷卸掉亨利左輪手槍里的子彈,想方設法拆散黛西與喬治。
蘭花與梅花、竹子、菊花并稱為“四君子”。蘭花有一種讓人沉醉的清香,那朵朵盛開的花姿,燦爛而美麗;蘭花有著淡雅的色彩,給人帶來一種幽靜,清淡的花香,冷艷而芬芳。蘭花也是一種珍貴、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長在深山野林品德高潔,枝葉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張學良曾寫過一首《詠蘭》:“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芳妍不浮華。常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
蘭花在中國代表著女子氣質如蘭,蕙質蘭心。蘭花還可傳達愛意,古有詩人借蘭花言志,例如“尋得幽蘭報知己,一枝聊贈夢瀟湘”(出自佚名《仲春燈下題于春雨話江南室》),“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出自唐·楊炯《幽蘭賦》),二者都表達了對伴侶的愛戀。
劇中喬治贈黛西以蘭花,表明了他對黛西的愛戀。因為蘭花象征高潔典雅,代表堅貞不渝的愛情。黛西是中國母親與英國父親所生的歐亞混血兒。七歲時由父親送去英國上學,把她培養成一個英國淑女。她父親死后卻沒有給她留下分文,而是把所有的遺產都給了英國的親戚。父親托喬治照顧黛西。二人日久生情,相戀十年。后來,喬治出于社會輿論及為自己的工作前途著想而未與之結婚。當時,喬治才23歲,在重慶工作,剛剛被委任為副領事,公使部長從北京發來電報,如果他與黛西結婚,他就必須辭去副領事的工作。而喬治除了薪水之外沒有任何外快。后來,他被派往廣東,遠離黛西。十年后,二人又在北京重逢,心中愛火再次點燃,卻礙于各自身份不同。從喬治送黛西蘭花可看出喬治仍然愛戀著黛西,被她如蘭花的氣質深深吸引。
毛姆在戲劇《蘇伊士之東》中描繪了雛菊、蓮花、桃花、老巫婆、蘭花等意象。美麗端莊的黛西就像一朵雛菊般天真爛漫,對愛情充滿向往。阿媽少女時如一朵清蓮般純潔,成熟時如一朵美艷動人的桃花,年老時卻似老巫婆般陰險惡毒。蘭花代表著堅貞不渝的愛情,表明喬治對黛西熱烈的愛情。雖然喬治為了保住自己的前途,離開了黛西,但是他卻對黛西念念不忘。卻又不敢面對黛西的熱情,說明喬治是個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