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科技學院
當代青少年出生在社會環境整體相對比較和諧,社會價值呈現多元化。伴隨著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網絡已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也在從中獲取龐大信息,儼然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他們的思想狀況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有著高漲的愛國熱情,政治認同度較高,個性上有著較強的獨立意識,重視和追求個人成才和成功,有著強烈的追求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意向。但同時其群體特征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自主意識強烈,相對社會使命感和集體意識有所消退,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理解和關愛他人,受挫能力較弱,同時,他們有著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與創新意識,能夠緊跟時代潮流,能夠充分掌握與運用現代發達的網絡技術,快速接受各種信息,但也存在其平面化、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特點,對各種信息缺少主動的篩選,對主流核心價值缺少堅定信仰與深層次思辨,理想信念認識模糊等新特征與問題,對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因而,對他們的正確引導至關重要。
現代世界不僅在社會變遷的步伐上快于以前,在范圍和深刻性上也與以往迥然不同,社會發展和環境變化迅速,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念交織、碰撞與相互激蕩,容易形成多種人格特別是傳統與現代人格并存。對于正處于人格成長期的大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努力在各種文化價值、特別是多種人格的沖突中尋找平衡、協調和整合,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人格表現為多面性和不確定性,使其容易陷入相對主義的困境,其表現為易受外界的影響,在價值選擇上搖擺不定,由于缺乏內在絕對的、普遍的標準導致其價值混亂和沖突,所以當代大學生具有較高的道德認知水平,但在行動上的踐行能力與創新能力較為薄弱。同時,深刻的社會變革,激烈的多元文化碰撞加上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使得原有的教育元素和價值規范不斷受到挑戰,從而弱化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當代青少年對于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認同,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代際差異,增強了代際沖突的可能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社會化途徑日趨多元化,正更多地由校內向校外延伸,由現實生活向網絡延伸,社會和學校對大學生社會化過程的控制正趨于減弱。網絡以其開放、高效、廣泛等特點對大學生的社會化模式、內容等方面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網絡已經深入大學校園的各個角落,越來越越緊密地、頻繁地與網絡發生聯系,學生在校園內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網絡的普及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娛樂方式甚至語言習慣。當前大部分學生上網還是有節制的,基本上在合理、有序的范圍之內,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會因過度使用網絡產生網絡依賴,尤其是網絡游戲的影響尤為嚴重,少部分學生投入大量時間、金錢在其中,導致時間透支、生活不規律、寢室關系緊張、消費過度等問題,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甚至個別學生成為網絡成癮障礙,被迫退學。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總體上呈現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人生觀、價值觀主流取向積極,進取、務實。新的時代背景下,“95后”、“00后”的大學生由于受著社會環境等影響,其特點也呈現與80后群體不同的特性。當代大學生的個體意識明顯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有所漸趨弱化,渴望擺脫對他人的依附,以自我為中心的痕跡十分明顯,個性張揚,崇尚個人自由不受束縛,反感他人的說教,對任何事物傾向于持批評的態度,關注個人發展,重視和追求個人成才和成長,重視個人利益,常常僅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念進行判斷,根據自己的偏好進行選擇,對社會問題雖然并非完全漠不關心、無動于衷,但由于習慣從自我出發,受限于社會閱歷、政治經驗和實際鍛煉,他們對許多復雜社會問題的看法往往簡單化、片面化甚至極端化,對自身認識與定位不夠清晰與準確,在處理人際關系上,以“以自我為中心”的痕跡十分明顯,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事原則,同學之間缺少相應的包容與理解,合作意識與能力亟待加強。
當前“95后”、“00后”大學生中呈現的新特點與問題,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這一代人的特點與變化,切實改善高校思政工作的方法與方式,提升其實效性。
新時期,針對當前社會環境與“95后”、“00后”大學生的新特點與新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應密切聯系實際,不斷調整其內容、方式等,其方式應更靈活化、多樣化,內容應更貼近學生,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要,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我們要善于將對學生的總體化培養目標和個性化教育過程有機統一起來,承認和尊重學生在發展方向和水平上的差異,在堅持主導型、高揚主旋律的同時,在堅持人才培養基本標準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和發展需求,為學生設計出多層次的成才目標,以此作為不同層次學生的規范和引導,以適應學生越來越真實、越來越直接的個人發展愿望以及在成才選擇上更為多樣化的個性需求,從而在教育過程中更加充分地激發學生自己的內在需求和積極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自覺內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在學生中呈現出來的新特點、新問題,要善于發現與總結工作經驗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關鍵主體一是輔導員;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首先,輔導員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最為密切的人,針對新時期學生思想特點呈現的新變化,要求這支隊伍要有著較高的能力素質,要能夠應對學生中出現的各種新變化、新問題,要有著專業的知識背景與較多的知識儲備,要清楚了解與分析學生思想特點,盡管當代大學生表現出較高的政治認同度,但他們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較為淡漠與疏遠,傳統的教育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的難度較大,要經常關心學生們多方面的需求,尊重其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為其建立起扎實的政治理論支撐與深厚的理想信念基礎。
網絡的迅猛發展呼喚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創新。高校要注重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和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途徑和形式,多動員與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等科技創新大賽,打造高品質、多樣化的校園網絡文化品牌等,掌握網絡輿論主動權,善于整合媒介資源,形成強勢的正面輿論,充分發揮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教化、調節等功能,為學生們正確認識問題、思考問題提供引導,同時還要規范和約束學生們的網絡行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循網絡道德,合理使用網絡資源,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同時,校園網絡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滿足了學生們對知識與信息的渴求,QQ、微博、微信、貼吧、抖音等已經成為學生們日常交流的主要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這些媒介,熟悉網絡語言,形成與學生們之間有效的互動,拓展與學生們之間的情感與語言,進行有效的正向思想、輿論、信息引導,提高學生們的信息素養和網絡媒介素養,使學生們學會選擇、分辨、處理、綜合利用信息。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適應學生主體的變化,要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